三亚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碧海蓝天间红色基因永相传
三亚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碧海蓝天间红色基因永相传

雨后初晴的山坡,像被揉进了一整块透亮的绿,树叶凝着雨露,风一吹便滚落成碎银,连空气里都裹着清润的草木气。走进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矗立。

梅山是革命老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是中国版图上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梅山儿女用血肉之躯,在这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今的梅山革命老区已换了新模样,三亚城市发展也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三亚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齐心协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一方热土,弘扬革命文化

在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经常有操着各地口音的参观者到来,他们瞻仰着、聆听着、触摸着、沉思着。

“纪念碑座4米见方,碑高7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讲解员带着参观者娓娓道来。

烈士陵园内,参观者神情凝重,有的轻轻抚摸着碑身,仿佛从那冰冷的石碑上感受到先烈们曾经的热血与温度;有的专注凝视碑文,仔细阅读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内心深受触动。

在抗日战争中,海南崖县梅山地区有35位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独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如今,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

“每次到烈士陵园,看到这些为革命献身的先辈名字,我心里都格外不平静。”正值暑假,市民胡家宇带着孩子一起来接受红色教育。

胡家宇说,他的爷爷参加革命时英勇牺牲,当时爷爷为了掩护战友转移,不幸被子弹击中。

说着,他抬起手擦了擦眼角,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小时候总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家里现在还留着爷爷的旧怀表,很多地方早就被磨花了,看到怀表仿佛看到爷爷。”胡家宇说,他带孩子来烈士陵园,就是想让孩子永远记得,今天的好日子,是许许多多像爷爷这样的人用鲜血换来的。

梅山革命史馆。

在梅山革命史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段段有力的文字,瞬间把人们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这座承载着峥嵘岁月记忆、镌刻着红色基因密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接待一批又一批心怀敬意的参观者。

梅山革命史馆讲解员蔡华介绍,她的父亲蔡文德是梅山抗日儿童团的成员,很小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受父亲的影响,她成为梅山革命史馆的一名讲解员。15年来,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先后为20多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访人员讲述梅山人民的英雄革命事迹。

如今,她大学毕业的女儿孙荻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回到梅山,成为梅山革命史馆一名新的讲解员,继续讲述着梅山人民抗战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2、一座民宅,守护红色记忆

三亚的晨光总是带着咸涩的海风,轻轻拂过崖州区崖城村的青石板路。

走进历史悠久的崖城村,一栋不起眼的民房吸引行人驻足,门口“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显出特别之处。这里是革命烈士陈英才的家,也是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的成立之地,多重身份赋予它不凡的意义。

1926年春,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在这里成立,陈英才任组长,并在各地发展壮大党组织,成立了一批党支部。从此,崖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

“爷爷的字,一笔一画都像在呐喊。”陈英才的孙子陈鹏华与孙女婿姜宗芝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沓泛黄的字画,纸张边缘已卷起毛边,墨迹却仍透着遒劲。

“我是学书法的,现在看看爷爷的笔迹,他的用墨让我十分佩服。”姜宗芝说。

陈英才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后辈。“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先辈用血汗换来的。”谈到以后的计划,陈鹏华和家人打算在家里开辟出一块地方,展出陈英才手迹等物品。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会忘记新时代历史使命。”陈鹏华介绍,他家几代人从军,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父亲陈鸿来1981年入伍,为海南戍边,从军27年屡获嘉奖,曾受李先念同志接见;如今,孙辈亦接过钢枪,延续“忠勇报国”的家训。

3、一心发展,开启幸福生活

走进梅西村,白墙黛瓦的房屋整齐排列,绿树环绕,满眼葱绿尽收眼底,微风吹拂,村巷边三角梅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和瓜果香。

80年前,这里曾是琼崖抗战的战场,孙有麟、孙令生、邵天佑、何庆光……一个个英烈为了胜利前仆后继;如今,村民们悠闲地在躺椅上聊天,享受着惬意的时光,鲜花点缀在一栋栋小洋楼和别墅小院的前庭后院,梅西村用“红”的传承与“兴”的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

“先辈们为了革命牺牲一切,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为村里的建设作贡献。”梅西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波是梅西村人,从小听着村里英烈们的英雄事迹长大,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牺牲,什么是永不言弃的精神。

梅西村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的意志和智慧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

如今的梅西村,通过道路硬化工程、房屋外立面改造、围墙修缮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梅西村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是冬季瓜菜种植的‘宝地’。”张波说,除了种植冬季瓜菜,有的村民还到附近的南繁基地打工,获得收入。

除了发展产业,梅西村部分村民还将自家闲置的房屋租给“候鸟”老人和旅居游客,每月收取租金。

烽火淬炼的年代里,三亚革命先辈凭百折不挠的韧劲、坚忍不拔的担当,为民族解放矢志奔走。而今,这片热土焕新颜、聚新能,从梅山的酸豆树到崖州湾的实验室,从先烈的怒喊到建设者的号角,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三亚的城市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新的故事。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蔡炳先 张慧膑/文 王红卫/图)

责任编辑:黄盛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9-28 09:0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8 06:3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9: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6 10: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6 10:21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碧海蓝天间红色基因永相传
来源:大三亚客户端
2025-09-28 16:47:36

雨后初晴的山坡,像被揉进了一整块透亮的绿,树叶凝着雨露,风一吹便滚落成碎银,连空气里都裹着清润的草木气。走进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矗立。

梅山是革命老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是中国版图上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梅山儿女用血肉之躯,在这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今的梅山革命老区已换了新模样,三亚城市发展也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三亚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齐心协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一方热土,弘扬革命文化

在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经常有操着各地口音的参观者到来,他们瞻仰着、聆听着、触摸着、沉思着。

“纪念碑座4米见方,碑高7米,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讲解员带着参观者娓娓道来。

烈士陵园内,参观者神情凝重,有的轻轻抚摸着碑身,仿佛从那冰冷的石碑上感受到先烈们曾经的热血与温度;有的专注凝视碑文,仔细阅读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内心深受触动。

在抗日战争中,海南崖县梅山地区有35位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独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如今,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

“每次到烈士陵园,看到这些为革命献身的先辈名字,我心里都格外不平静。”正值暑假,市民胡家宇带着孩子一起来接受红色教育。

胡家宇说,他的爷爷参加革命时英勇牺牲,当时爷爷为了掩护战友转移,不幸被子弹击中。

说着,他抬起手擦了擦眼角,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小时候总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家里现在还留着爷爷的旧怀表,很多地方早就被磨花了,看到怀表仿佛看到爷爷。”胡家宇说,他带孩子来烈士陵园,就是想让孩子永远记得,今天的好日子,是许许多多像爷爷这样的人用鲜血换来的。

梅山革命史馆。

在梅山革命史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段段有力的文字,瞬间把人们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这座承载着峥嵘岁月记忆、镌刻着红色基因密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接待一批又一批心怀敬意的参观者。

梅山革命史馆讲解员蔡华介绍,她的父亲蔡文德是梅山抗日儿童团的成员,很小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受父亲的影响,她成为梅山革命史馆的一名讲解员。15年来,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先后为20多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访人员讲述梅山人民的英雄革命事迹。

如今,她大学毕业的女儿孙荻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回到梅山,成为梅山革命史馆一名新的讲解员,继续讲述着梅山人民抗战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2、一座民宅,守护红色记忆

三亚的晨光总是带着咸涩的海风,轻轻拂过崖州区崖城村的青石板路。

走进历史悠久的崖城村,一栋不起眼的民房吸引行人驻足,门口“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显出特别之处。这里是革命烈士陈英才的家,也是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的成立之地,多重身份赋予它不凡的意义。

1926年春,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在这里成立,陈英才任组长,并在各地发展壮大党组织,成立了一批党支部。从此,崖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

“爷爷的字,一笔一画都像在呐喊。”陈英才的孙子陈鹏华与孙女婿姜宗芝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沓泛黄的字画,纸张边缘已卷起毛边,墨迹却仍透着遒劲。

“我是学书法的,现在看看爷爷的笔迹,他的用墨让我十分佩服。”姜宗芝说。

陈英才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后辈。“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先辈用血汗换来的。”谈到以后的计划,陈鹏华和家人打算在家里开辟出一块地方,展出陈英才手迹等物品。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会忘记新时代历史使命。”陈鹏华介绍,他家几代人从军,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父亲陈鸿来1981年入伍,为海南戍边,从军27年屡获嘉奖,曾受李先念同志接见;如今,孙辈亦接过钢枪,延续“忠勇报国”的家训。

3、一心发展,开启幸福生活

走进梅西村,白墙黛瓦的房屋整齐排列,绿树环绕,满眼葱绿尽收眼底,微风吹拂,村巷边三角梅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和瓜果香。

80年前,这里曾是琼崖抗战的战场,孙有麟、孙令生、邵天佑、何庆光……一个个英烈为了胜利前仆后继;如今,村民们悠闲地在躺椅上聊天,享受着惬意的时光,鲜花点缀在一栋栋小洋楼和别墅小院的前庭后院,梅西村用“红”的传承与“兴”的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

“先辈们为了革命牺牲一切,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为村里的建设作贡献。”梅西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波是梅西村人,从小听着村里英烈们的英雄事迹长大,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牺牲,什么是永不言弃的精神。

梅西村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的意志和智慧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

如今的梅西村,通过道路硬化工程、房屋外立面改造、围墙修缮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梅西村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是冬季瓜菜种植的‘宝地’。”张波说,除了种植冬季瓜菜,有的村民还到附近的南繁基地打工,获得收入。

除了发展产业,梅西村部分村民还将自家闲置的房屋租给“候鸟”老人和旅居游客,每月收取租金。

烽火淬炼的年代里,三亚革命先辈凭百折不挠的韧劲、坚忍不拔的担当,为民族解放矢志奔走。而今,这片热土焕新颜、聚新能,从梅山的酸豆树到崖州湾的实验室,从先烈的怒喊到建设者的号角,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三亚的城市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新的故事。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蔡炳先 张慧膑/文 王红卫/图)

责任编辑:黄盛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