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望曾:宁死不屈为革命
郑望曾:宁死不屈为革命

郑望曾,1899年出生于崖县崖城遵道村仓后街。祖上世代务农,从祖父这一代起兼做些小买卖,家境较为殷实。郑望曾自幼聪颖,博闻强记,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于崖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小学)。由于能力出众,他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出任一高小学校长。

郑望曾。

1924年秋,在广州读书的崖县籍青年学生陈英才、陈世训、黎茂瑄、麦宏恩等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崖县(今三亚市)从事党的农运宣传革命活动。1926年初,陈英才等几位党员秘密在崖城成立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陈英才任组长,组员有陈世训、麦宏恩、黎茂瑄等。由于郑望曾思想进步,1926年秋被陈英才、黎茂瑄等发展为中共党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崖县国民党县长陈宗舜和财政科长陈力俄狼狈为奸,公然掠夺崖城官塘乡林庆墀家的一匹骏马,一高小学学生林庆墀极力反抗,将马放跑。陈宗舜、陈力俄一怒之下,将林庆墀扣押。一高小学校长郑望曾、教师陈英才、黎茂瑄等目睹贪官恶行,气愤至极,鼓动崖城民众和学校师生起来罢市、罢课、游行示威,包围国民党县政府,断其水粮,以示抗议。强烈要求放人,并惩办陈宗舜、陈力俄。斗争持续了几天,陈宗舜在群众的压力下,释放了林庆墀,崖城地区工农群众反对国民党贪官污吏的斗争取得了胜利。陈力俄被惩办,陈宗舜被撤职赶跑。

1926年7月,在崖县共产党小组陈英才、麦宏恩等同志的领导下,于崖县一高小学教师办公楼内成立了中共崖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东南支部,郑望曾任支部书记(中共琼崖一大召开前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郑如青任组织委员,郑绍南任宣传委员。尔后在崖城地区发展了林庆墀等一批新党员(郑望曾之弟郑望颜也在此列)。同年秋,在崖城四邑会馆成立县农会,办起平民夜校,开办农民骨干学习班,讲授马列主义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反苛捐杂税、反高利贷,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声势浩浩荡荡。

郑望曾广州读书时所用的藤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农民鬻儿卖女,再加上瘟疫流行,老百姓无钱看病抓药,许多人因此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郑望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他在教学之余,立志自学中医,为穷苦百姓解除疾病痛苦。郑望曾托人从广州买回很多医书,自学起中医来。据其儿子回忆:小时候,父亲在晚上辅导他做完功课之后,都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医书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刻苦学习和实践,郑望曾的医术突飞猛进,向他求医问药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到后来,崖城东关的一个大药铺老板愿意高薪聘请郑望曾在节假日到其药铺坐诊,条件是郑望曾开出的药方必须在他的药铺里抓药。作为共产党员,郑望曾时刻牢记共产党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宗旨,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一口回绝了药铺老板的重金聘请。

作为一校之长,郑望曾时常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此时的一高小学有一名职工,因家里贫穷,大冷天也打着赤膊来上班。郑望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自掏腰包为这名职工买来了寒衣。这一暖心举动,让这名职工感激不已;作为领导,郑望曾在学校的事务很繁忙,但回到家里,只要有人上门求医,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就马上出诊。有时遇到穷苦乡邻来看病而又没钱抓药时,郑望曾往往会亲自跑到药铺自掏腰包为其抓药,并无偿送到病人手中。此情此景,让病人感激涕零。郑望曾就是利用这种走村串户的行医方式和群众打成一片,借此机会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那些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引导走上革命道路。

据其儿子回忆,郑望曾常常在吃完晚饭后对家人说他要到郑如青(一位有名的老中医,东南支部组织委员)家切磋医技。现在回想起来,他其实是以切磋医技为掩护,与郑如青委员探讨和部署革命工作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穷苦村民往往死后没钱买棺木收殓。在郑望曾带头倡议下,崖城遵道村第一个成立了“棺材协会”,号召村民加入该会,有钱捐钱,无钱出力。遇到村里哪家有丧事时,该会就会组织人力物力帮其渡过难关,让逝者能体面地入土为安。郑望曾就是通过此种善举,把村民们紧紧团结起来,为我党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协会在遵道村一出现,城郭附近的日昇坊、起晨坊纷纷仿效,争着为穷苦百姓做善事。很快,党的威信在群众中树立起来。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武装侵略中国。崖城地区的陈英才、黎茂瑄、林庆墀和郑望曾等在崖城城隍庙成立了“崖县抗日救国后援会”,由陈英才任主任,他们组织抗日宣传队,利用口号、标语、漫画及演出,宣传教育群众,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崖城地区中小学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纷纷参加该会。同年10月,由郑望曾等人率一高小学师生在位于崖城中街孔庙西边的遵道小学发起成立“崖县青年抗日同志会”,崖城地区中小学师生和城区青年100多人参加,他们以标语、口号、漫画、墙报、游行示威、演戏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后来不少青少年加入了抗日武装,加入中国共产党,极大地促进了崖县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在此期间,郑望曾受党组织派遣,到三亚七高小学以教学为名,宣传抗日救国的真理,唤醒三亚地区民众投身抗日洪流。

1939年2月底,崖县全境沦陷,一高小学被迫解散。崖县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日军一再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由于汉奸告密,郑望曾在一次外出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日军捕获。在狱中,郑望曾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忍的日军杀害。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就这样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仅40岁的宝贵生命。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9-28 09:0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8 06:3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9: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6 10: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6 10:21
来源:三亚新闻网
郑望曾:宁死不屈为革命
来源:三亚日报
2025-09-24 11:29:21

郑望曾,1899年出生于崖县崖城遵道村仓后街。祖上世代务农,从祖父这一代起兼做些小买卖,家境较为殷实。郑望曾自幼聪颖,博闻强记,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于崖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小学)。由于能力出众,他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出任一高小学校长。

郑望曾。

1924年秋,在广州读书的崖县籍青年学生陈英才、陈世训、黎茂瑄、麦宏恩等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崖县(今三亚市)从事党的农运宣传革命活动。1926年初,陈英才等几位党员秘密在崖城成立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陈英才任组长,组员有陈世训、麦宏恩、黎茂瑄等。由于郑望曾思想进步,1926年秋被陈英才、黎茂瑄等发展为中共党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崖县国民党县长陈宗舜和财政科长陈力俄狼狈为奸,公然掠夺崖城官塘乡林庆墀家的一匹骏马,一高小学学生林庆墀极力反抗,将马放跑。陈宗舜、陈力俄一怒之下,将林庆墀扣押。一高小学校长郑望曾、教师陈英才、黎茂瑄等目睹贪官恶行,气愤至极,鼓动崖城民众和学校师生起来罢市、罢课、游行示威,包围国民党县政府,断其水粮,以示抗议。强烈要求放人,并惩办陈宗舜、陈力俄。斗争持续了几天,陈宗舜在群众的压力下,释放了林庆墀,崖城地区工农群众反对国民党贪官污吏的斗争取得了胜利。陈力俄被惩办,陈宗舜被撤职赶跑。

1926年7月,在崖县共产党小组陈英才、麦宏恩等同志的领导下,于崖县一高小学教师办公楼内成立了中共崖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东南支部,郑望曾任支部书记(中共琼崖一大召开前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郑如青任组织委员,郑绍南任宣传委员。尔后在崖城地区发展了林庆墀等一批新党员(郑望曾之弟郑望颜也在此列)。同年秋,在崖城四邑会馆成立县农会,办起平民夜校,开办农民骨干学习班,讲授马列主义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反苛捐杂税、反高利贷,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声势浩浩荡荡。

郑望曾广州读书时所用的藤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农民鬻儿卖女,再加上瘟疫流行,老百姓无钱看病抓药,许多人因此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郑望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他在教学之余,立志自学中医,为穷苦百姓解除疾病痛苦。郑望曾托人从广州买回很多医书,自学起中医来。据其儿子回忆:小时候,父亲在晚上辅导他做完功课之后,都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医书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刻苦学习和实践,郑望曾的医术突飞猛进,向他求医问药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到后来,崖城东关的一个大药铺老板愿意高薪聘请郑望曾在节假日到其药铺坐诊,条件是郑望曾开出的药方必须在他的药铺里抓药。作为共产党员,郑望曾时刻牢记共产党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宗旨,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一口回绝了药铺老板的重金聘请。

作为一校之长,郑望曾时常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此时的一高小学有一名职工,因家里贫穷,大冷天也打着赤膊来上班。郑望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自掏腰包为这名职工买来了寒衣。这一暖心举动,让这名职工感激不已;作为领导,郑望曾在学校的事务很繁忙,但回到家里,只要有人上门求医,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就马上出诊。有时遇到穷苦乡邻来看病而又没钱抓药时,郑望曾往往会亲自跑到药铺自掏腰包为其抓药,并无偿送到病人手中。此情此景,让病人感激涕零。郑望曾就是利用这种走村串户的行医方式和群众打成一片,借此机会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那些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引导走上革命道路。

据其儿子回忆,郑望曾常常在吃完晚饭后对家人说他要到郑如青(一位有名的老中医,东南支部组织委员)家切磋医技。现在回想起来,他其实是以切磋医技为掩护,与郑如青委员探讨和部署革命工作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穷苦村民往往死后没钱买棺木收殓。在郑望曾带头倡议下,崖城遵道村第一个成立了“棺材协会”,号召村民加入该会,有钱捐钱,无钱出力。遇到村里哪家有丧事时,该会就会组织人力物力帮其渡过难关,让逝者能体面地入土为安。郑望曾就是通过此种善举,把村民们紧紧团结起来,为我党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协会在遵道村一出现,城郭附近的日昇坊、起晨坊纷纷仿效,争着为穷苦百姓做善事。很快,党的威信在群众中树立起来。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武装侵略中国。崖城地区的陈英才、黎茂瑄、林庆墀和郑望曾等在崖城城隍庙成立了“崖县抗日救国后援会”,由陈英才任主任,他们组织抗日宣传队,利用口号、标语、漫画及演出,宣传教育群众,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崖城地区中小学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纷纷参加该会。同年10月,由郑望曾等人率一高小学师生在位于崖城中街孔庙西边的遵道小学发起成立“崖县青年抗日同志会”,崖城地区中小学师生和城区青年100多人参加,他们以标语、口号、漫画、墙报、游行示威、演戏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后来不少青少年加入了抗日武装,加入中国共产党,极大地促进了崖县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在此期间,郑望曾受党组织派遣,到三亚七高小学以教学为名,宣传抗日救国的真理,唤醒三亚地区民众投身抗日洪流。

1939年2月底,崖县全境沦陷,一高小学被迫解散。崖县人民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日军一再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由于汉奸告密,郑望曾在一次外出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日军捕获。在狱中,郑望曾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忍的日军杀害。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就这样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仅40岁的宝贵生命。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