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赵日香,男,1935年生,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三更村人。
1944年,年仅9岁的赵日香参加革命队伍,服役于琼崖纵队南进队。
1952年3月,赵日香复员回乡。
已达鲐背之年的赵日香现今仍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今年8月,他收到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送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9月1日下午,抗战老兵赵日香在接受采访中,不停做出战斗中打枪的动作。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
“哒哒哒、哒哒哒 ……当年,我就这么扛着枪冲在前面,打跑日本人和国民党反动派这些敌人。”9月1日下午,年已九旬的赵日香坐在三亚崖州区三更村的家中,一边比划着端枪瞄准的动作,一边激动地讲述着当年参军作战的经历。
彼时,赵日香坐在塑料靠背椅上,身姿依旧端正。讲述过往时,他吐字清晰,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若不细细留意他花白的头发、所剩无几的牙齿以及布满褶皱的双手,很难想象,再过十年,他将成为一名“百岁老人”。
“老人家,您的血压、心跳等指标都很好,放宽心!祝您身体健康,长寿安康!”当天下午4时,刚为赵日香完成简单体检的三亚中心医院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送上了祝福。
听到这话,老人身旁的长子赵家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随着年龄增长,父亲身上的小毛病不少,之前我们做儿女的都特别担心。现在听到医生带来的好消息,心里总算舒坦多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接着说:“年纪大了以后,父亲的记性也差了很多。有时候出门,甚至认不得回家的路;回忆年轻时当兵的经历,也很难说清具体细节。”
“但只要有人问他,是不是年轻时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他总会带着自豪的神情,热情地回应,就像今天这样。”赵家黄补充道。
赵日香展示他珍藏多年的退伍军人证明书。
从农户家庭走出的“娃娃兵”,投身“琼崖纵队”革命队伍
“我们家从祖辈到现在,都是地道的农民,靠着地里的庄稼收成养家糊口。”赵家黄说,“不过父亲那一辈不一样,家里一连出了几位革命军人,这让我们全家都觉得很光荣。”
赵日香参加革命队伍时,年仅 9 岁。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人人肩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年代,革命队伍里像他这样年纪的“娃娃兵”也并不多见。
赵家黄回忆:“起初,父亲是为了接替在战斗中受伤、退到后方的大伯,才加入革命队伍的。但每次战斗,他从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小就退缩,始终尽到了一名军人的职责。”
与赵家黄同村的79岁老人韦家泰,在后续采访中印证了这一说法。“我曾听赵日香的战友讲过,他们部队在和敌人作战时,遇到过敌人手榴弹近距离袭击,当时的情况危急到难以想象,而这样的险境就发生在赵日香身边。”韦家泰说。作为三更小学的退休教师,他曾帮助村里多位退伍革命军人记录革命斗争事迹。
“我们村是抗战时期众多被日军摧残的乡村之一。”讲到这里,韦家泰难掩愤恨:“当年,日军占领了我们村,把我二叔抓走做苦力,之后就再也没回来,让我们一家骨肉分离。他们还曾在碉堡里架起机枪,对在田里劳作的无辜村民无差别扫射,夺走了许多人的性命!”
“是琼崖纵队的战士们英勇无畏,凭着一次次顽强战斗,帮我们赶走了日本人、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我们才迎来了和平美好的生活。”韦家泰感慨道。
最珍贵的革命记忆,藏在心底深处从未褪色
赵家黄记得,父亲第一次跟他们讲起参加革命队伍的经历,是在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都特别惊讶。因为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个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战友也从来没来家里找过他。” 赵家黄说,“后来我们才知道,父亲复员后,就重新拿起农具干农活,很少主动跟身边人提自己当兵的经历;战友们退伍后也散落各地,平日里聚少离多。”
“父亲说,他加入革命队伍后,就跟着部队上了山。听从上级组织的安排,去不同地方参加战斗——从陵水、五指山,到崖州、乐东,很多乡间田野都留下过他们部队的足迹。” 赵家黄回忆道。
“我们在乐东打跑了日本人,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哒哒哒、哒哒哒……”听到儿子说起熟悉的地名,原本沉默了片刻的赵日香突然来了精神,再次抬起手,比出端着枪瞄准敌人的姿势,声音也渐渐高亢。恍惚间,当年的战斗场景仿佛又重现在他眼前。
“对的,阿爸,我们正在聊您当年在乐东打仗的事呢。”看着父亲激动的模样,赵家黄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安抚道。
“从9岁参军到17岁复员,父亲把生命中最热血的时光都献给了国家和部队。我想,这一定是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之一,所以时隔多年,他才会跟我们这些最亲近的家人提起。”赵家黄说。
当天,赵日香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精心装裱的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当天上午刚洗好的彩色照片。照片里的赵日香身着军装,手捧鲜花,神情严肃而坚定。这张照片拍摄于不久前,当时赵日香刚收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接过这份“礼物”时,老人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双有神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