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西岛出生、移居马岭,抗战时期转战三亚多地,并开辟海陆交通线 黎国献:陆上海上都有路
三亚西岛出生、移居马岭,抗战时期转战三亚多地,并开辟海陆交通线 黎国献:陆上海上都有路

黎国献:男,汉族,俗名文正,1901年出生于西岛,1924年考入崖县(今三亚市)第一高级小学。1926年携妻女移居马岭(今马岭社区),在马岭小学教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马岭党支部书记。1930年春,与吴秉明等人开辟了一条从藤桥仲田岭经红塘、港门、角头、望楼、莺歌海的海上交通线。1934年,与何绍烈购买汽车,经营三亚至崖城客运,借此搜集情报。1942年冬,随海南岛早期革命领导人张开泰在保亭发动群众坚持斗争。

1944年春,日军包围仲田岭,黎国献在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

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过后,陈海瀚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视频动态,素材是前些天用手机拍摄的,背景是马岭海边。画面里,海天一色,湛蓝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他配文的大意是:风雨总会过去;音乐是加拿大歌手艾米·斯凯演唱的《ILongforyou》。

56岁的陈海瀚,已不复年轻时抄起铅笔、支起画板在海边素描的悸动,外婆陈亚姑生前讲的种种故事,在他的心里于循环中沉淀,坚若磐石。在同一片天空下,正是外公外婆甘愿走进暴风骤雨,才有了一条光明之路通向今天——

而与他从未谋面的外公黎国献,在81年前的抗战中牺牲,年龄定格在43岁。

当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黎家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

由天涯区马岭社区编纂、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马岭村志》中,黎国献、陈亚姑列为“人物篇:革命志士”前两位,可谓“革命伉俪”。

风雨同舟 

黎国献、陈亚姑膝下无子,育有三女:大女儿黎美容,二女儿黎圣梅,小女儿黎圣妹,均已过世。31岁的陈勃,是黎国献的曾外孙,奶奶黎圣妹。

今年清明节,除了黎家三姐妹的子嗣去祭拜先人,马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把这一天作为“党员活动日”的重要组成,来到村庄东侧两公里左右的黎国献烈士墓献上鲜花。

陈勃站在曾外公的墓前,思绪万千。

陈勃2016年入伍、2018年退伍,2020年进入马岭社区居委会工作时,负责退役军人事务。“天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的第一年,工作人员就来到家里慰问,并修缮了烈士墓。社区每年还组织小学生去扫墓。”

对于黎国献的生平,多部书籍记录在册。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工作科科长周智欣介绍,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编著的《海南英烈谱》,对黎国献的事迹收集较为详细,字字句句,让人动容。

作为黎国献的爱人和战友,《马岭村志》中的陈亚姑亦浓墨重彩:

1944年,陈亚姑带着12岁的女儿黎美容,穿过层层封锁线,到边区办事处寻找丈夫一起抗日救国,但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她不识字,组织分配她搞炊事工作,她起早摸黑,勤勤恳恳,还经常帮助同志们浆洗和缝补衣服,也抽空上山采药,配合医务人员救治伤病员……

黎美容的儿子麦昌炯说,“当年的外公外婆,可以说‘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外公建立交通运输线、转战三亚多地;外婆在马岭开的小商铺,既为队伍筹集资金,又是一个情报站。”

天涯区马岭社区“天涯小镇”青龙街上的黎国献旧居,现在是一家五金商店。目前,他的曾外孙女居住于此。

麦昌炯所说的“小商铺”旧址,位于马岭社区中街小组73号,至今属性未变,现在的字号是“大头水暖五金店”。

这种“内外有别”的形成,黎国献与陈亚姑自是聚少离多。麦昌炯听外婆和他的母亲说过,她们后来寻找黎国献的日子,也是一路坎坷丛生。有一段时间,母女俩曾落脚海棠湾后海村。在那边的堡垒户家中,陈亚姑除了带好女儿,还悉心照顾黎国献战友的儿子,视如己出。

新中国成立后,陈亚姑成为马岭石灰厂负责人之一。黎美容则继承了母亲的衣钵,在马岭供销社下面的合作商店任副主任,带领十多个人做餐食,炸油条、蒸包子、做粉汤。

黎国献的后代无法计算他们夫妻在一起的日子究竟几何,陈亚姑也没有专门说起。没有照片、没有文字,惟有陈亚姑不多的回忆,经过岁月,一路沉淀于陈勃他们这一辈人的心里。

没有忘怀的还有黎国献的出生地,西岛。西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黎庆学说,社区正准备编纂《西岛村志》,已将黎国献的事迹列入其中。

天涯行迹

根据抗战需要,黎国献开辟了陆路、海上双栖交通线。因为见面甚少,陈亚姑对此知之不多。在麦昌炯等第三代人听到的故事中,外公多才多艺,在马岭小学任教时,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研读医学书籍、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借给群众治病的机会,促膝谈心,告诉他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不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出版的《三亚红色地名故事》一书中,录有《蜈支洲岛:红色海上交通联络站》一文,对当年海上交通线的“运作”有详细描述:“蜈支洲岛是渔民的歇脚点,渔船、商船混杂,是海上交易的场所,也是藏粮中转的好地方……为确保物资安全,联络站将其分散储存,再用渔船送到海面,由运输队转送至仲田岭革命根据地。”

据此看来,黎国献开辟的海上交通线,同样承担着运输物资的功能,以及运送人员,这样会减少走陆路带来的风险。

在黎国献战斗过的吉阳区罗蓬村,音讯犹存。

1942年冬,琼崖特委派张开泰带领一个班的武装人员返回陵崖保乐边区开辟新区和恢复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他们立足保亭,分头深入黎村苗寨宣传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斗争,动员武装上前线反击日寇,不断开辟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各抗日民主地区的联系。与保亭交界的罗蓬,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1943年5月,陵崖保乐边区办事处成立,设行政科、财经科和妇女小组。主任为张开泰,行政科长是黎国献。

罗蓬村整理过对几位革命前辈的访问,他们称“罗蓬的革命组织建设及斗争,黎国献是关键领导之一”:

1943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罗蓬党小组改建为罗蓬党支部,书记为黎国献。1944年10月,黎国献、黄日新带领自卫队和人民群众到红花、落笔、南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黎国献的带领下,罗蓬后备队建立后紧密配合主力部队,反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他们发起了多次战斗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在岸南村佛场打死打伤日军10名,缴获步枪2支;12月,后备队50多人又在岸粗公路伏击日军,炸毁敌汽车1辆,毙敌2名,缴枪2支,大米50包……

1937年奉党的指示,黎国献还在高峰、雅亮及保亭多地建立了南斗、抱孟、汤他等交通联络站,接待过往同志和传递情报。1941年9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东进途中,黎国献指挥各交通站为部队筹款筹粮、当向导,做了大量的工作。1944年春,日军包围仲田岭,43岁的黎国献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黎国献牺牲后,葬于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后迁墓至马岭。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黎国献的“穿越时空”的同事,同为马岭小学教师的曾绳亮,今年84岁,他说自己还在学校的时候,“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到黎国献烈士墓祭扫,很多人。”

路在脚下

当年陈亚姑带着女儿去寻找黎国献,从马岭出发后,每天都在赶路——妻子想早一天见到丈夫,女儿想早一天见到父亲,还要躲避日军、伪军的盘查。新中国成立,她们的那颗心终于可以安落于马岭。

除了陈亚姑和黎美容,二女儿黎圣梅、三女儿黎圣妹都考取了教师编制,一个在当时的立才农场,一个在马岭小学,日子安稳、平淡。

下一辈里,黎美容有3个孩子,儿子麦昌炯今年63岁,在这一代人中年龄最长;黎圣梅家也是3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住在黎国献的旧居;黎圣妹有4个孩子,其中58岁的陈海涛早年做过村里的电工,后与爱人在马岭开了一家餐饮店,至今已有17年。

黎国献的外孙陈海涛,在马岭开了一家餐饮店。这是他准备为顾客送餐。

陈海涛的弟弟陈海瀚,被誉为“马岭奇人”。他年轻时到广东读书,练得一手好画。在马岭出生、长大,后到三亚市区工作的曾其玉回忆,她小的时候放学,经常会在海边看到陈海瀚素描蓝天、大海和峻石,“线条活灵活现”。那个年代,这位颇具文艺气质的“陈叔叔”,总是曾其玉和同学们的“围观对象”,觉得他“太帅了”。陈海瀚的爱人曾绳琦,也在马岭做小本生意。

到了陈勃这一代,也是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做生意。两代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走着属于自己的路。

黎国献的大外孙麦昌炯讲述外公的事迹。

比较之下,麦昌炯的经历更为丰富,一直没有脱离经商的范围,目前主打承接各种工程。他也是所有表兄妹中的“带头人”,家族里有个大事小情,都会找他商量、定夺。马岭社区打造“天涯小镇”时,多个老板找他询问坐落在青龙街的黎国献旧居是否售卖,“他们一出价就是七八十万元,不卖的话,租也行。”这件事情,在麦昌炯这里没有任何谈的余地。“它不仅仅是外公外婆居住的地方,更是抗战时期的交通站,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完整地保存下去。”

麦昌炯的想法是,找个机会把黎国献的旧居重新修缮,这也得到了家族人员的一致同意。“我跟他们讲,这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

旧居是二层小楼,基本算是木质结构,经过几次加固。陈海瀚熟悉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陈亚姑最疼他这个外孙。“小时候,有一次外婆在忙事情,我自己爬楼梯时摔了下去,疼得直哭。她听到声音后赶紧跑过来,一个劲地问我要不要紧。”陈海瀚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的外婆,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不停地责备自己”。

陈亚姑去世那年,陈海瀚年龄还小,他的大姨黎美容无法抑制自己的心情,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像当年的阿妈和她,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阿爸战斗的地方,得知他壮烈牺牲后那一刻的感受。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那就是——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9-28 09:0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8 06:3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6:3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7 09: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6 10: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26 10:21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西岛出生、移居马岭,抗战时期转战三亚多地,并开辟海陆交通线 黎国献:陆上海上都有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31 10:27:37

黎国献:男,汉族,俗名文正,1901年出生于西岛,1924年考入崖县(今三亚市)第一高级小学。1926年携妻女移居马岭(今马岭社区),在马岭小学教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马岭党支部书记。1930年春,与吴秉明等人开辟了一条从藤桥仲田岭经红塘、港门、角头、望楼、莺歌海的海上交通线。1934年,与何绍烈购买汽车,经营三亚至崖城客运,借此搜集情报。1942年冬,随海南岛早期革命领导人张开泰在保亭发动群众坚持斗争。

1944年春,日军包围仲田岭,黎国献在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

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过后,陈海瀚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视频动态,素材是前些天用手机拍摄的,背景是马岭海边。画面里,海天一色,湛蓝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他配文的大意是:风雨总会过去;音乐是加拿大歌手艾米·斯凯演唱的《ILongforyou》。

56岁的陈海瀚,已不复年轻时抄起铅笔、支起画板在海边素描的悸动,外婆陈亚姑生前讲的种种故事,在他的心里于循环中沉淀,坚若磐石。在同一片天空下,正是外公外婆甘愿走进暴风骤雨,才有了一条光明之路通向今天——

而与他从未谋面的外公黎国献,在81年前的抗战中牺牲,年龄定格在43岁。

当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黎家颁发的“光荣烈属”牌匾。

由天涯区马岭社区编纂、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马岭村志》中,黎国献、陈亚姑列为“人物篇:革命志士”前两位,可谓“革命伉俪”。

风雨同舟 

黎国献、陈亚姑膝下无子,育有三女:大女儿黎美容,二女儿黎圣梅,小女儿黎圣妹,均已过世。31岁的陈勃,是黎国献的曾外孙,奶奶黎圣妹。

今年清明节,除了黎家三姐妹的子嗣去祭拜先人,马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把这一天作为“党员活动日”的重要组成,来到村庄东侧两公里左右的黎国献烈士墓献上鲜花。

陈勃站在曾外公的墓前,思绪万千。

陈勃2016年入伍、2018年退伍,2020年进入马岭社区居委会工作时,负责退役军人事务。“天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的第一年,工作人员就来到家里慰问,并修缮了烈士墓。社区每年还组织小学生去扫墓。”

对于黎国献的生平,多部书籍记录在册。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工作科科长周智欣介绍,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编著的《海南英烈谱》,对黎国献的事迹收集较为详细,字字句句,让人动容。

作为黎国献的爱人和战友,《马岭村志》中的陈亚姑亦浓墨重彩:

1944年,陈亚姑带着12岁的女儿黎美容,穿过层层封锁线,到边区办事处寻找丈夫一起抗日救国,但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她不识字,组织分配她搞炊事工作,她起早摸黑,勤勤恳恳,还经常帮助同志们浆洗和缝补衣服,也抽空上山采药,配合医务人员救治伤病员……

黎美容的儿子麦昌炯说,“当年的外公外婆,可以说‘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外公建立交通运输线、转战三亚多地;外婆在马岭开的小商铺,既为队伍筹集资金,又是一个情报站。”

天涯区马岭社区“天涯小镇”青龙街上的黎国献旧居,现在是一家五金商店。目前,他的曾外孙女居住于此。

麦昌炯所说的“小商铺”旧址,位于马岭社区中街小组73号,至今属性未变,现在的字号是“大头水暖五金店”。

这种“内外有别”的形成,黎国献与陈亚姑自是聚少离多。麦昌炯听外婆和他的母亲说过,她们后来寻找黎国献的日子,也是一路坎坷丛生。有一段时间,母女俩曾落脚海棠湾后海村。在那边的堡垒户家中,陈亚姑除了带好女儿,还悉心照顾黎国献战友的儿子,视如己出。

新中国成立后,陈亚姑成为马岭石灰厂负责人之一。黎美容则继承了母亲的衣钵,在马岭供销社下面的合作商店任副主任,带领十多个人做餐食,炸油条、蒸包子、做粉汤。

黎国献的后代无法计算他们夫妻在一起的日子究竟几何,陈亚姑也没有专门说起。没有照片、没有文字,惟有陈亚姑不多的回忆,经过岁月,一路沉淀于陈勃他们这一辈人的心里。

没有忘怀的还有黎国献的出生地,西岛。西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黎庆学说,社区正准备编纂《西岛村志》,已将黎国献的事迹列入其中。

天涯行迹

根据抗战需要,黎国献开辟了陆路、海上双栖交通线。因为见面甚少,陈亚姑对此知之不多。在麦昌炯等第三代人听到的故事中,外公多才多艺,在马岭小学任教时,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研读医学书籍、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借给群众治病的机会,促膝谈心,告诉他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不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出版的《三亚红色地名故事》一书中,录有《蜈支洲岛:红色海上交通联络站》一文,对当年海上交通线的“运作”有详细描述:“蜈支洲岛是渔民的歇脚点,渔船、商船混杂,是海上交易的场所,也是藏粮中转的好地方……为确保物资安全,联络站将其分散储存,再用渔船送到海面,由运输队转送至仲田岭革命根据地。”

据此看来,黎国献开辟的海上交通线,同样承担着运输物资的功能,以及运送人员,这样会减少走陆路带来的风险。

在黎国献战斗过的吉阳区罗蓬村,音讯犹存。

1942年冬,琼崖特委派张开泰带领一个班的武装人员返回陵崖保乐边区开辟新区和恢复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他们立足保亭,分头深入黎村苗寨宣传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斗争,动员武装上前线反击日寇,不断开辟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各抗日民主地区的联系。与保亭交界的罗蓬,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1943年5月,陵崖保乐边区办事处成立,设行政科、财经科和妇女小组。主任为张开泰,行政科长是黎国献。

罗蓬村整理过对几位革命前辈的访问,他们称“罗蓬的革命组织建设及斗争,黎国献是关键领导之一”:

1943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罗蓬党小组改建为罗蓬党支部,书记为黎国献。1944年10月,黎国献、黄日新带领自卫队和人民群众到红花、落笔、南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黎国献的带领下,罗蓬后备队建立后紧密配合主力部队,反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他们发起了多次战斗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在岸南村佛场打死打伤日军10名,缴获步枪2支;12月,后备队50多人又在岸粗公路伏击日军,炸毁敌汽车1辆,毙敌2名,缴枪2支,大米50包……

1937年奉党的指示,黎国献还在高峰、雅亮及保亭多地建立了南斗、抱孟、汤他等交通联络站,接待过往同志和传递情报。1941年9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东进途中,黎国献指挥各交通站为部队筹款筹粮、当向导,做了大量的工作。1944年春,日军包围仲田岭,43岁的黎国献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黎国献牺牲后,葬于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后迁墓至马岭。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黎国献的“穿越时空”的同事,同为马岭小学教师的曾绳亮,今年84岁,他说自己还在学校的时候,“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到黎国献烈士墓祭扫,很多人。”

路在脚下

当年陈亚姑带着女儿去寻找黎国献,从马岭出发后,每天都在赶路——妻子想早一天见到丈夫,女儿想早一天见到父亲,还要躲避日军、伪军的盘查。新中国成立,她们的那颗心终于可以安落于马岭。

除了陈亚姑和黎美容,二女儿黎圣梅、三女儿黎圣妹都考取了教师编制,一个在当时的立才农场,一个在马岭小学,日子安稳、平淡。

下一辈里,黎美容有3个孩子,儿子麦昌炯今年63岁,在这一代人中年龄最长;黎圣梅家也是3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住在黎国献的旧居;黎圣妹有4个孩子,其中58岁的陈海涛早年做过村里的电工,后与爱人在马岭开了一家餐饮店,至今已有17年。

黎国献的外孙陈海涛,在马岭开了一家餐饮店。这是他准备为顾客送餐。

陈海涛的弟弟陈海瀚,被誉为“马岭奇人”。他年轻时到广东读书,练得一手好画。在马岭出生、长大,后到三亚市区工作的曾其玉回忆,她小的时候放学,经常会在海边看到陈海瀚素描蓝天、大海和峻石,“线条活灵活现”。那个年代,这位颇具文艺气质的“陈叔叔”,总是曾其玉和同学们的“围观对象”,觉得他“太帅了”。陈海瀚的爱人曾绳琦,也在马岭做小本生意。

到了陈勃这一代,也是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做生意。两代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走着属于自己的路。

黎国献的大外孙麦昌炯讲述外公的事迹。

比较之下,麦昌炯的经历更为丰富,一直没有脱离经商的范围,目前主打承接各种工程。他也是所有表兄妹中的“带头人”,家族里有个大事小情,都会找他商量、定夺。马岭社区打造“天涯小镇”时,多个老板找他询问坐落在青龙街的黎国献旧居是否售卖,“他们一出价就是七八十万元,不卖的话,租也行。”这件事情,在麦昌炯这里没有任何谈的余地。“它不仅仅是外公外婆居住的地方,更是抗战时期的交通站,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完整地保存下去。”

麦昌炯的想法是,找个机会把黎国献的旧居重新修缮,这也得到了家族人员的一致同意。“我跟他们讲,这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

旧居是二层小楼,基本算是木质结构,经过几次加固。陈海瀚熟悉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陈亚姑最疼他这个外孙。“小时候,有一次外婆在忙事情,我自己爬楼梯时摔了下去,疼得直哭。她听到声音后赶紧跑过来,一个劲地问我要不要紧。”陈海瀚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的外婆,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不停地责备自己”。

陈亚姑去世那年,陈海瀚年龄还小,他的大姨黎美容无法抑制自己的心情,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像当年的阿妈和她,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阿爸战斗的地方,得知他壮烈牺牲后那一刻的感受。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那就是——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