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新闻网11月17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在天涯区紫山药“赣紫蓣2号”早熟优质薯浅生定向生产与抗旱节水栽培示范推广现场,一垄垄紫山药藤蔓攀爬在支架上,长势喜人。
工作人员轻铲浅生槽表面薄土,一个超过1公斤的紫山药便显露出来。与传统山药垂直向下生长不同,这里的紫山药全程“躺着”横向生长,标志着该技术在三亚首次示范推广取得突破。

“躺着长”的紫山药。
紫山药“躺着长”获突破
今年,为强化三亚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成果应用,助力各区热带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将紫山药“赣紫蓣2号”早熟优质薯浅生定向生产与抗旱节水栽培示范推广项目,列为9个院地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蒙志鑫介绍,紫山药向下生长,采挖费时费力且容易挖断,采挖效率低下。紫山药浅生定向技术通过使用生长槽,将种块放置在生长槽上,使其沿着生长槽以倾斜角度生长,成功解决了这些痛点。
采用浅生定向栽培的紫山药,还能充分利用浅土层土壤疏松、透气性好的优势,不仅生长速度快,用水、用肥更节省,收获也更轻松。其薯型规整,商品性显著提升,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通常,紫山药在江西等地的种植时间为每年5月至10月,10月底至次年4月为上市空档期。为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三亚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开展紫山药浅生定向生产与抗旱节水栽培示范项目,选取早熟优质品种“赣紫蓣2号”,在天涯区实施约7亩种植示范。

11月14日,农技人员(右)在田地里监测紫山药生长情况。记者 刘琪成 摄
光热资源好,丰产增收前景广
蒙志鑫介绍,三亚夏季光热充足、雨水充沛,夏秋季节有大量土地闲置,而紫山药适宜温暖湿润的环境,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实现增产增收。
与传统种植相比,紫山药浅生定向栽培技术使种植密度提高30%,亩产可达2000—3000公斤,增产幅度超过25%,商品率提高40%以上。这套集浅生定向、抗旱节水及绿色综合防控于一体的早熟紫山药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可使紫山药商品薯的畸形率降至10%以下。
目前,紫山药在江西等地的收购价约为每公斤6元,按亩产2000公斤计算,扣除种植成本后,亩产效益可达7000元左右。
蒙志鑫还提到,此次种植始于6月,当时雨水充沛、光照好,田间高温高湿,不仅病虫害容易滋生,还出现了草苗同长的状况。通过后期采取一系列绿色综合防控等控制措施,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工作人员涂聂表示,近两年来该局已推动24个院地合作项目,通过系统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既解决了当前生产难题,也建立起长效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见效,更为相关作物的规模栽培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