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新闻网11月17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是夏树三十年新闻工作的执着追求。1999年大年初八,他跟随运送农产品的大卡车赴山东,遭遇困难仍坚持摸清情况,助力“绿色通道”推进;2000年寒冬腊月,他蹲点和县,调查报告为取消农业税提供关键“基层声音”,获国务院农办肯定;2003年,在沿淮河一路采访时,他遇车祸受伤,其系列报道成治淮参考;2009年,小岗村书记沈浩去世后,他结合6年素材连发5篇报道,以村民两次按手印留任等事实澄清舆论,获安徽省委肯定,推动沈浩成为全国典型。而后,他累计宣讲沈浩事迹54场,用行动践行初心。
2023年5月,夏树离开中央新闻单位,从北京一头扎进了三亚。彼时的他或许不曾多想,这一步跨越,不仅是个人职业的转型,更让一位老“三农”记者的情怀,在服务国家种业战略的征程中落地生根。

夏树(左一)在工作中。
■人物简介:
夏树,现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综合管理部部长,同时也是自贸港领军人才、市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三亚市新闻领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他长期在中央媒体工作,是一位高级记者,也是第一代“调查记者”。曾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0多次获得省部级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撰写的新闻评论《我最看不起看不起农民的人》,被收入普通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精品规划教材,还出版了《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乡村聚焦》《旅痕》《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务》等多本专著。
服务科研初心不改
从笔尖记录时代到躬身服务科研,身份的转变藏着不变的初心。夏树的新岗位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这个肩负着种业科技创新重任的初创机构,正急需综合服务管理的负责人。“刚来的时候,实验室连个像样的食堂都没有,科学家们忙到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回忆起初创时的场景,夏树的语气里满是共情。
他带领综合管理部的同事们,把“服务”二字拆解成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开设食堂让科研人员吃上热乎饭,开咖啡屋为大家提供交流思路场所,设理发店解决生活不便;孩子上学、家人就医、出国审批,凡是科学家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都一一对接解决。
如果说服务是实验室运转的“助推器”,那么安全就是不可动摇的“压舱石”。
夏树始终记得入职第一天就绷紧的那根弦——“万无一失、一失万无”。这份底线思维,渗透在工作的每个细节里:文件审核坚持反复核对,接待流程提前全面演练,出行车辆定期检修维护,食材入库严格抽样检验,楼宇巡查作为每日固定工作,台风天气必须坚守岗位。“科学家们专心搞研究,我们就得把‘防火墙’筑得牢牢的。”他常跟团队说,安全是最前面的“1”,少了这个“1”,后面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无从谈起。
见证“南繁硅谷”建设
把专业特长融入地方发展,让服务的维度不断延伸。在做好实验室保障工作的同时,夏树没丢了自己的“老本行”。
有一次,某个景区舆情突发后,他结合多年新闻从业经验,连夜打磨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相关文章,用鲜活案例教干部们掌握舆情引导技巧;在市委党校的课堂上,《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如何提升党员干部语言和沟通协调能力》等课程,他总能用接地气的表达讲清方法论,赢得阵阵掌声。“以前是记录干部群众的奋斗,现在是和他们一起奋斗,这种感觉更踏实。”
两年多的朝夕相处,夏树眼中的三亚,早已不仅是地图上的旅游胜地,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科创新城。
变化最直观的,莫过于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蝶变”——“几年前我来调研时,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荒地,如今高楼林立,人才荟萃,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他指着窗外的科研楼宇介绍,如今这里的科研机构实现“拎包入住”,合肥实验室海南量子基地、汉江实验室三亚基地等相继落地,中国农科院、隆平生物等一大批顶尖的农业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扎堆聚集,深海、种业领域的创新平台密集建成,“南繁硅谷”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更让他欣喜的,是城市气质里的“国际范”。走在崖州湾的街头,除了熟悉的乡音,还能听到不同国家的语言;咖啡厅里,中外科研人员围坐讨论的身影越来越常见。“以前来三亚的外国人多是游客,现在更多是科研伙伴、创业者、专家学者。”这种开放包容的变化,恰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注脚,也让夏树对种业创新的未来更有信心。
这份信心,源自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悟,更来自全省上下“一盘棋”的合力攻坚。让夏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南举全省之力打造“南繁硅谷”的决心。“农业竞争的本质是种业竞争,海南把这件事当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实验室筹建和运行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加速度”:土地规划快速落地,政策配套精准对接,基础设施同步推进,人才公寓及时交付,“真正让我们实现了‘拎包入住’,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如今,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已经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科学家安心育种,企业便捷转化成果,种业创新的生态闭环正在形成。
心怀使命展望未来
为何放弃北京的安稳,选择来三亚从头开始?
夏树的回答藏着对“三农”的深情。“当了几十年‘三农’记者,写了半辈子农业、农村、农民,对土地和种子的感情刻在骨子里。”他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就藏在每一粒优良种子里。
“在这里,我服务的每一位科学家,保障的每一项科研工作,都可能变成地里长出的种子,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稳不稳。”这份使命感,让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谈及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这位种业领域的“参与者”眼中闪着光。在他看来,封关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为种业创新打开了“国际窗口”。
“到时候,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就能真正发挥作用了!”夏树解释,以前从国外引进珍贵种子、苗木,流程繁琐、成本偏高,封关后流程会更顺畅,成本能大幅降低,全球优质种质资源就能更快汇聚到崖州湾;更重要的是,实验室急需的高精尖科研设备,能享受“零关税”政策,省下的资金可以投入更多研究项目,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封关运作带来的,是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更是中国种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大好机遇。”
“我将把服务和安全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温暖,让科学家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科研。”站在新的起点上,夏树希望能够继续用自己的坚守,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崖州湾的风轻轻吹拂,带着种子破土的力量,也带着这位“三农”老兵的赤诚,奔向更辽阔的田野。
记者手记
看,崖州湾畔那抹赤诚
从中央媒体的高级记者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综合服务管理负责人,夏树的跨越,是自贸港建设中人才躬身入局的生动注脚,更为三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独特而深厚的力量。
他带来的,是“服务至上”的温度与精度。以三十年新闻生涯沉淀的共情力,他将“后勤保障”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助推器”:建食堂、开咖啡屋、解入学就医难题,把科学家的“后顾之忧”变成“放心之选”;筑安全“防火墙”,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严把每道关口,让“安心搞科研”成为崖州湾最扎实的承诺,夯实了创新的根基。
他带来的,是“专业赋能”的深度与广度。始终保持调查记者的专业底色,他以应对舆情的实战经验为干部授课,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为管理赋能,让媒体人的“洞察力”成为地方发展的“加速器”。
他带来的,是“国之大者”的情怀与担当。这份情怀,是“为农民说话”的初心在种业领域的延续,是深知“种子是农业芯片”的使命自觉。他让媒体人的“记录者”身份,彻底转型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设者”,以细致却关键的保障工作,助推科研与产业生态闭环形成,让三亚在“种源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实干者,以专业为笔、以情怀为墨、以担当为基,一砖一瓦垒砌的壮阔实景。而这,正是三亚“向种图强”、海南自贸港蓬勃发展最坚实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