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三亚逐梦,韩默深切感受三亚科研蝶变
从深圳到三亚逐梦,韩默深切感受三亚科研蝶变

韩默在检查深海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的结果。受访者提供

“以前在三亚产生的基因测序数据,得用硬盘拷贝寄回深圳分析,一批数据折腾一个月是常态;现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构建的超算平台就地运算,同样的数据量不到一周就能出结果。”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研发高级工程师韩默指尖划过电脑里的深海微生物基因注释结果,话语里藏着两年来扎根三亚的真切感触。这位1985年出生的哥本哈根大学分子生物医学博士,2023年从深圳奔赴三亚,开始了深海逐梦路。

初来乍到的顾虑,是多数科研人对三亚的固有认知。“经济体量不算大,科研资源能跟得上吗?深海微生物研究要频繁对接样本、设备和合作单位,在这里能顺利开展吗?”韩默坦言,当他走进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这些顾虑便被逐一消解。

政策的温度与服务的精度,是科研环境最直观的注脚。市委、市政府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不仅在科研立项上给予大力支持,更在住房、医疗等生活细节上提供便利,让科研人员得以心无旁骛。而真正让韩默惊喜的,是海洋科研力量在三亚的“集群效应”——这里聚集了中科院深海所、上海交通大学三亚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单位,让跨机构合作从“千里奔袭”变为“邻里会商”。

科研合作的成本降低,让创新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3月,韩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深海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以一组封面专辑论文的形式在《Cell》刊发,系统揭秘了马里亚纳海沟生物多样性及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这个涉及数十名科研人员、多轮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大项目,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正是得益于三亚的科研聚集优势。“参会单位都在三亚有实验室和常驻人员,随时能凑在一起开研讨会,数据共享、样本传递当天就能完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韩默回忆,项目攻坚阶段,线下研讨成为“日常”,正是这种“零距离”协作,让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

如果说科研单位聚集是“软实力”,那么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则是支撑创新的“硬支撑”。在韩默的研究中,海量基因测序数据的分析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而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需求,曾是横在他面前的一道坎。“自建高性能计算集群成本高、周期长,很多项目可能会因此延误。”韩默的困扰,随着超算平台的建设升级迎刃而解。

如今,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构建了以先进计算中心和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超算集群的统一底座,利用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先进计算中心联网融合组成的超算算力集群,并通过园区自建高速主干网络,为40家园区企事业单位提供算力服务,截至今年5月已累计受理2013万份超算作业。“去年5月我们从珠穆朗玛峰采集的样本,在三亚完成测序后直接就地分析,整个流程比以前缩短了三分之二。”算力的提升,让韩默团队的研究半径不断扩大,从深海到高原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得以高效推进。

科研环境的蝶变,更体现在人才活力的涌动中。在韩默看来,近两年最明显的变化除了超算平台的升级,还有年轻科研力量的聚集。“来三亚求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实验室里的年轻面孔不断增加,他们是三亚未来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的生力军。”人才的流入与科研平台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让这片旅游胜地逐渐成为科研人才向往的创新高地。

扎根三亚两年多,韩默的科研蓝图已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十五五’期间,我想带领团队继续深钻深远海微生物研究,一方面联合各方力量探索全球深渊和极区海洋,挖掘有产业价值的生物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对海底特殊生态系统的认知,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站在实验室的窗前,远处的崖州湾碧波万顷,正如三亚的科研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从“旅游城市”到“科研高地”,三亚用政策支持、资源聚集、平台升级构筑起创新沃土。而韩默这样的科研人在此逐梦的故事,正是三亚“十四五”期间科研环境蝶变最生动的注脚——当城市愿意为创新铺路,创新便会为城市赋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原标题:

从深圳到三亚逐梦,高级工程师韩默深切感受三亚科研蝶变——

超算平台让数据“不赶路” 资源集聚让科研“再加速”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从深圳到三亚逐梦,韩默深切感受三亚科研蝶变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9 06:32:19

韩默在检查深海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的结果。受访者提供

“以前在三亚产生的基因测序数据,得用硬盘拷贝寄回深圳分析,一批数据折腾一个月是常态;现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构建的超算平台就地运算,同样的数据量不到一周就能出结果。”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研发高级工程师韩默指尖划过电脑里的深海微生物基因注释结果,话语里藏着两年来扎根三亚的真切感触。这位1985年出生的哥本哈根大学分子生物医学博士,2023年从深圳奔赴三亚,开始了深海逐梦路。

初来乍到的顾虑,是多数科研人对三亚的固有认知。“经济体量不算大,科研资源能跟得上吗?深海微生物研究要频繁对接样本、设备和合作单位,在这里能顺利开展吗?”韩默坦言,当他走进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这些顾虑便被逐一消解。

政策的温度与服务的精度,是科研环境最直观的注脚。市委、市政府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不仅在科研立项上给予大力支持,更在住房、医疗等生活细节上提供便利,让科研人员得以心无旁骛。而真正让韩默惊喜的,是海洋科研力量在三亚的“集群效应”——这里聚集了中科院深海所、上海交通大学三亚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单位,让跨机构合作从“千里奔袭”变为“邻里会商”。

科研合作的成本降低,让创新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3月,韩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深海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以一组封面专辑论文的形式在《Cell》刊发,系统揭秘了马里亚纳海沟生物多样性及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这个涉及数十名科研人员、多轮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大项目,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正是得益于三亚的科研聚集优势。“参会单位都在三亚有实验室和常驻人员,随时能凑在一起开研讨会,数据共享、样本传递当天就能完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韩默回忆,项目攻坚阶段,线下研讨成为“日常”,正是这种“零距离”协作,让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

如果说科研单位聚集是“软实力”,那么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则是支撑创新的“硬支撑”。在韩默的研究中,海量基因测序数据的分析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而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需求,曾是横在他面前的一道坎。“自建高性能计算集群成本高、周期长,很多项目可能会因此延误。”韩默的困扰,随着超算平台的建设升级迎刃而解。

如今,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构建了以先进计算中心和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超算集群的统一底座,利用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先进计算中心联网融合组成的超算算力集群,并通过园区自建高速主干网络,为40家园区企事业单位提供算力服务,截至今年5月已累计受理2013万份超算作业。“去年5月我们从珠穆朗玛峰采集的样本,在三亚完成测序后直接就地分析,整个流程比以前缩短了三分之二。”算力的提升,让韩默团队的研究半径不断扩大,从深海到高原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得以高效推进。

科研环境的蝶变,更体现在人才活力的涌动中。在韩默看来,近两年最明显的变化除了超算平台的升级,还有年轻科研力量的聚集。“来三亚求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实验室里的年轻面孔不断增加,他们是三亚未来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的生力军。”人才的流入与科研平台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让这片旅游胜地逐渐成为科研人才向往的创新高地。

扎根三亚两年多,韩默的科研蓝图已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十五五’期间,我想带领团队继续深钻深远海微生物研究,一方面联合各方力量探索全球深渊和极区海洋,挖掘有产业价值的生物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对海底特殊生态系统的认知,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站在实验室的窗前,远处的崖州湾碧波万顷,正如三亚的科研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从“旅游城市”到“科研高地”,三亚用政策支持、资源聚集、平台升级构筑起创新沃土。而韩默这样的科研人在此逐梦的故事,正是三亚“十四五”期间科研环境蝶变最生动的注脚——当城市愿意为创新铺路,创新便会为城市赋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原标题:

从深圳到三亚逐梦,高级工程师韩默深切感受三亚科研蝶变——

超算平台让数据“不赶路” 资源集聚让科研“再加速”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