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守望者刘方:三十年织就“棉田梦” 五年交出“种业芯”
棉田守望者刘方:三十年织就“棉田梦” 五年交出“种业芯”

编者按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奋蹄。“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回望过去五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崖州湾畔崛起科技之城、中央商务区建设日新月异、旅游业态全面升级提质、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汇聚……三亚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力建设世界知名宜居宜游宜业热带滨海城市,在扎实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挑大梁、当先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三亚智慧与力量。

为全面展现五年来三亚的发展成就与民生福祉,三亚日报即日起推出《我的“十四五”》系列报道。报道将以普通人的视角、身边的故事为切入点,生动展现“十四五”期间海南自贸港建设热潮与三亚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深刻折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

在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野生棉种质圃)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刘方正在大棚内仔细察看野生棉材料的生长情况。记者 刘琪成 摄

在三亚的烈日下,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内,形态各异的棉株正茁壮生长:有的如乔木般挺拔,枝叶舒展;有的似灌木丛般紧凑,生机盎然;还有的匍匐于地表,随地势起伏蔓延。这片“棉花基因库”,承载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近三十年的坚守,更见证着 “十四五”征程中一位农业科研者的跋涉与丰收。

“许多人以为棉花只是松软的布料,但对我们而言,它是保障国家纺织命脉的‘战略物资’。”刘方擦去额角的汗珠,向记者解释一株形如灌木的野生棉特性。自1996年投身棉花研究以来,他参与建设的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如今已收集保存全球80%以上可收集棉种,成为世界野生棉活体保存的“诺亚方舟”。

我国并非棉花原产国,所有栽培棉最初皆为“舶来品”。但通过科研人员的接续努力,位于北纬18度的三亚资源圃,凭借与野生棉原生环境相似的气候条件,成功让异域棉种在此扎根繁衍。行走其间,每一株没有通俗名称、只有专属编号的棉花,都是破解“种业芯片”难题的关键密码。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间节点,刘方细数五年来的足迹:深入非洲开展棉花考察与收集工作,意外获取非洲野生海岛棉材料;出访考察中亚某国的前苏联棉花种质资源库,与该国达成棉花种质资源长期合作意向;成功收集南亚耐热陆地棉资源材料160份,有效填补国内耐热资源材料稀缺的空白……

这五年,资源圃完善了从收集、保存到评价利用的全链条体系,建成更为完备的国家野生棉资源收集和保存体系,活体保存野生棉种质资源数量居世界首位;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可喜进展:发现澳洲野生棉抗病和棉酚基因遗传密码,解析四倍体棉花演化中的分歧问题,揭示二倍体棉种进化基因结构变异的新机制,为全球棉种进化研究提供了“中国答案”。

最让刘方欣慰的,是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当初我跟着前辈们一株株辨认棉种,现在轮到年轻人教我操作基因测序仪了。”他指着实验室里专注操作的青年团队,欣慰地笑道。“十四五”期间,团队青年科研人员逐渐挑起大梁,守护着棉花的“基因密码”,让“种业芯片”的根基愈发牢固。

资源圃的秋日,一株引自澳洲的野生棉正绽放淡黄色花朵。刘方轻轻托起花苞解释:“它的棉酚合成基因能让害虫避而远之,或许未来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这种看似微小的突破,背后是五年间上千次杂交试验、数万组数据比对的心血付出。

回望“十四五”,刘方用“汗水与喜悦交织”概括这五年。落日余晖中,他依然在棉田里记录生长数据——白大褂沾着泥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如同写给大地的情书。

这片北纬18度的土地上,三十年的坚守与五年的奋进,正悄然改变着中国农业的未来。而刘方和他的团队,仍在继续书写属于棉花的“中国故事”。(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10-23 08:5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1 08: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1 06: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4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0 09:06
来源:三亚新闻网
棉田守望者刘方:三十年织就“棉田梦” 五年交出“种业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24 09:54:53

编者按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奋蹄。“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回望过去五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崖州湾畔崛起科技之城、中央商务区建设日新月异、旅游业态全面升级提质、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汇聚……三亚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力建设世界知名宜居宜游宜业热带滨海城市,在扎实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挑大梁、当先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三亚智慧与力量。

为全面展现五年来三亚的发展成就与民生福祉,三亚日报即日起推出《我的“十四五”》系列报道。报道将以普通人的视角、身边的故事为切入点,生动展现“十四五”期间海南自贸港建设热潮与三亚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深刻折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

在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野生棉种质圃)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刘方正在大棚内仔细察看野生棉材料的生长情况。记者 刘琪成 摄

在三亚的烈日下,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内,形态各异的棉株正茁壮生长:有的如乔木般挺拔,枝叶舒展;有的似灌木丛般紧凑,生机盎然;还有的匍匐于地表,随地势起伏蔓延。这片“棉花基因库”,承载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近三十年的坚守,更见证着 “十四五”征程中一位农业科研者的跋涉与丰收。

“许多人以为棉花只是松软的布料,但对我们而言,它是保障国家纺织命脉的‘战略物资’。”刘方擦去额角的汗珠,向记者解释一株形如灌木的野生棉特性。自1996年投身棉花研究以来,他参与建设的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如今已收集保存全球80%以上可收集棉种,成为世界野生棉活体保存的“诺亚方舟”。

我国并非棉花原产国,所有栽培棉最初皆为“舶来品”。但通过科研人员的接续努力,位于北纬18度的三亚资源圃,凭借与野生棉原生环境相似的气候条件,成功让异域棉种在此扎根繁衍。行走其间,每一株没有通俗名称、只有专属编号的棉花,都是破解“种业芯片”难题的关键密码。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间节点,刘方细数五年来的足迹:深入非洲开展棉花考察与收集工作,意外获取非洲野生海岛棉材料;出访考察中亚某国的前苏联棉花种质资源库,与该国达成棉花种质资源长期合作意向;成功收集南亚耐热陆地棉资源材料160份,有效填补国内耐热资源材料稀缺的空白……

这五年,资源圃完善了从收集、保存到评价利用的全链条体系,建成更为完备的国家野生棉资源收集和保存体系,活体保存野生棉种质资源数量居世界首位;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可喜进展:发现澳洲野生棉抗病和棉酚基因遗传密码,解析四倍体棉花演化中的分歧问题,揭示二倍体棉种进化基因结构变异的新机制,为全球棉种进化研究提供了“中国答案”。

最让刘方欣慰的,是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当初我跟着前辈们一株株辨认棉种,现在轮到年轻人教我操作基因测序仪了。”他指着实验室里专注操作的青年团队,欣慰地笑道。“十四五”期间,团队青年科研人员逐渐挑起大梁,守护着棉花的“基因密码”,让“种业芯片”的根基愈发牢固。

资源圃的秋日,一株引自澳洲的野生棉正绽放淡黄色花朵。刘方轻轻托起花苞解释:“它的棉酚合成基因能让害虫避而远之,或许未来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这种看似微小的突破,背后是五年间上千次杂交试验、数万组数据比对的心血付出。

回望“十四五”,刘方用“汗水与喜悦交织”概括这五年。落日余晖中,他依然在棉田里记录生长数据——白大褂沾着泥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如同写给大地的情书。

这片北纬18度的土地上,三十年的坚守与五年的奋进,正悄然改变着中国农业的未来。而刘方和他的团队,仍在继续书写属于棉花的“中国故事”。(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