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9月27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海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三亚。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余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的记者,在为期两天的实地探访中,深度了解三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亮点和成就。既有热度,又有温度的三亚,引得媒体记者连连点赞。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东风与自身资源禀赋,三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迈向国际化舞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在多维发力中实现提质增效。”这是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陈博文对于三亚的评价。
在三亚市中医院采访期间,陈博文注意到,前来接受理疗的患者中,有不少外籍游客。“三亚市中医院就像是一座连接东西方健康理念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走进这里,探寻中医的奥秘,体验特色中医疗法。与外籍患者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喜欢三亚的气候,常来三亚就诊。对于他们而言,三亚不只是一个到此一游的旅游打卡点,而更像是一座放松身心的归宿、港湾。他们想把三亚的好,告诉给亲朋好友。”
“他们说,之所以选择三亚,除了气候以外,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例如航班频次不断增多,通关愈发便捷、旅游配套日益完善等等。”陈博文说,“尤其是医生也会讲外语,他们认为沟通特别流畅。”
陈博文还表示,在文旅方面,三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开放和包容。她将重点关注三亚文旅的暖心举措和亮眼成就,通过文字,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三亚这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热情与魅力。
采访中,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中国报道》记者李士萌与陈博文有着同样的感受,她准备聚焦“外籍游客在三亚的养生之旅”主题写篇深度报道。
“得益于开放的免签政策,让不少俄语区的游客涌入三亚……”李士萌说,“中医理疗成为外籍游客来三亚旅行的重点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这个小切口,也说明了三亚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已从单一的‘景点游’,升级成多元的‘旅游+’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外游客。”
“国际化,是三亚这座旅游城市的一大特色亮点。”李士萌说,“走在三亚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外国面孔。就连一些街道上的指示牌,也有着多语种标识。”
“一直以来,生态优良的海南,吸引全球旅行者的目光。而这其中,三亚尤其显著,可以说是站在了聚光灯下。”李士萌告诉记者,下一步,她想通过国际视角传播三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发展潜力,讲好三亚故事,让更多人来到三亚、爱上三亚。
“三亚是‘旅游优势’与‘产业潜力’双向赋能的海南自贸港样本。”《经济日报》记者张倩表示,作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三亚的椰风海韵不仅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更依托生态优势孕育了多元产业土壤;而海南自贸港建设则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从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种业创新到中央商务区的跨境企业集聚,能清晰看到三亚在守住旅游根基的同时,正不断拓宽经济版图,让城市的发展既有“人气”更有“底气”。
张倩说,本次“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她对于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和紫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采访,印象深刻。“一是中国种子集团的南繁实践。作为国内首家种子企业,扎根三亚后,借海南自贸港政策搭建‘研发转化+国际出口’链条,以‘良种+良法’解决方案带动种业全产业链升级,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让‘南繁硅谷’成为三亚高精尖农业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紫金矿业的三亚布局。作为全球黄金企业榜首,其5年布局17家企业,凭AEO认证打通全球矿产链路。二者虽领域不同,却共同展现了三亚迈向多元经济的扎实步伐。”
张倩表示,她将聚焦“政策赋能多元发展”的核心逻辑做报道,让更多读者看到三亚不仅是“度假胜地”,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兼具生态魅力与经济活力的实干高地。
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南繁育种结出累累硕果,深海科研捷报频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旭表示,近年来,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向种突破,向海图强”,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跃迁,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正在迎来更大发展。“三亚在发展种业和深海科研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一是在于三亚纬度低,热带气候为提高农业育种效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度’优势。二是距离深海足够近,科考船可当天往返,十分利于开展深海研发与实验。”张旭告诉记者,“我是一名经济领域的记者。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科研成果,以及三亚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都将为我在后续的报道中,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记者 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