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烽火:崖县军民的抗日不屈路
梅山烽火:崖县军民的抗日不屈路

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王红卫 摄

1939年1月,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令陆海协同攻占海南岛,分“甲作战”(东北部)与“乙作战”(西南部)两路推进。2月10日,日军“混成旅团”数千人在海口西北角琼山县天尾港一带登陆,占领海口、府城;2月14日,2500余名日军陆战队分乘舰艇抵近榆林,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强行登陆。驻守当地的国民党常备队与警察中队因装备悬殊,防线崩溃,警察中队全军覆没,常备队余部溃散。

/ 日军铁蹄踏崖县 /

烧杀掳掠与殖民统治,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军占领崖县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1939年2月14日,日军三路进犯崖城,县长何定之弃城而逃,随后占据崖县中学设营,并于1939年6月至1942年2月间,在全县建立9个伪治安维持会,推行保甲连坐制(十户一甲、十甲一保,一人反日十家连坐),没收铁器、限制人身自由,强制青少年入日语学校实行奴化教育。在崖城设立6个“慰安所”,强征妇女供日军蹂躏,铁蹄之下,崖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寇入侵梅山场景。王红卫 翻拍

/ 梅山人民生产自救保生存 /

进行反封锁斗争,粉碎日军经济封锁

1939年2月14日,日军登陆梅山后,在梅山东西方向设立两个据点,以此封锁梅山人民出入。1942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略者对梅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围剿,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致使梅山的田地无法耕种,造成根据地的粮食奇缺,抗战前方也失去支援,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困难的局势面前,中共崖县县委和梅山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精神,由党员带头,发动梅山青抗会、妇救会和民兵组织抢耕队耕种田地,白天敌人来骚扰耕种不了,就利用晚上摸黑抢耕、播种、收割、脱粒,快收快藏。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梅山抗日根据地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开山劈岭,共开荒耕地800多亩,种植棉花、杂粮、番薯和蔬菜。收获的粮食既解决群众自身的口粮,还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方和地方党政工作人员。收获的棉花则发动家家户户一齐加工,男的摘棉,女的织布,解决穿衣困难,还拿出部分自织的布匹供应部队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梅山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生产自救、丰衣足食,彻底粉碎了日军经济上封锁的阴谋。

/ 建立与发展根据地 /

党组织领导游击战,沉重打击日军

面对日军侵略,中共崖县县委迁驻梅山,依托“背山面海、进退有据”的地理优势建立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此地群众基础深厚,早在1936年便有党组织活动。县委恢复并拓展水陆交通线:水上交通线从红塘经莺歌海直通特委西路,陆上开辟两条要道连接西南临委,设立交通总站与联络站,红色交通员孙光林、周东蒙等人冒死突破封锁传递情报。

为激发民众的抗战精神,县委以平民夜校为阵地,组织读书会、教唱《大刀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编唱《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等民谣激发斗志。1939年冬,县委在梅山、保港等地组建抗日游击队,孙珠江、吴秉明等带领队员以游击战打击敌人,曾在莺歌海至梅山一线伏击日军,破坏交通电讯设施和20余公里电话线、烧毁11座桥梁,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 “抱善事件”的教训与党组织的壮大 /

开展锄奸行动,巩固根据地安全

1939年6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新任崖县县长王鸣亚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于1940年初制造了“抱善事件”:他们以整编为借口,诱骗中共领导的陈世德中队前往抱善,随后扣押了游击队领导人,将队伍缴械遣散,致使我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抗日武装就此夭折。这一事件不仅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面目,也因县委受右倾错误影响、未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而遭受了惨痛的教训。

事件后,县委深刻反思,加速壮大党组织:至1942年底,梅山地区党员发展至60余人,成立梅山总支委,崖城、保港、乐罗等地相继建立党支部。同时发动“青抗会”“妇救会”“少年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儿童团员孙家浩、陈亚八等机智传递情报、巧夺日军子弹,成为抗日斗争的“小尖兵”。县委还组建武工队,开展锄奸行动,处决黎光善父子、孙毓甫等汉奸,巩固根据地安全。

/ 第三支队驻梅山受欢迎 /

军民鱼水情暖人心,部队深受感动士气倍增

1941年3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派陈永泰到崖县扩军,县委动员数十名青年携械参军,县委书记叶云夫亲自带队送往部队。

9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奉命东调,途经乐东黑眉岭时遭到日军2000多人围击,经七昼夜浴血奋战,击毙骄横一时的日军十六警备队少将司令和一批敌人之后胜利突围。第三支队突围后顺利抵达中共崖县县委驻地、琼西南抗日根据地——梅山。梅山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得知部队到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户户忙着给部队碾米、舂米,赶制军鞋、被服,编织竹笠,宰猪、杀牛慰问子弟兵。梅山党组织还组织慰问队、医疗队到部队驻地慰问伤病员。梅山的青抗会、妇救会组织“服务组”,每天帮部队挑水、做饭,还负责浆洗缝补的活儿。后备队发动队员给部队补充弹药,妇女潜入敌占区购买军需药品。部队将离开时,梅山党组织又发动群众给部队装满米袋,添置炊具、餐具。第三支队受到梅山人民的热情款待和亲切关怀,深受感动,士气倍增。第三支队在梅山根据地休整、补给之后,继续向东挺进。

/ 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 /

广泛动员群众,在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区乡政权”的指示精神,中共崖县县委于1942年成立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6月10日召开了各阶层30多人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孙惠公为乡长,黎光宗、孙家琪、陈启潘为副乡长。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下设后备队、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和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在中共崖县县委的领导下,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领导武装上前线反击敌人的进攻;二是减租减息,组织帮耕队、帮工队帮助军属、烈属和困难户耕地、做工,做好优抚工作;三是以各种形式宣传发动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共同反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乡民主政府成立后,充分发挥了地方政权的作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取得节节胜利。

/ 血火淬炼的丰碑 /

彰显崖县群众“人民至上、救亡图存”的精神内核

从1939年日军侵占到1942年根据地巩固,崖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梅山为堡垒,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书写了琼崖抗战的悲壮篇章。无论是武装斗争的铁血锋芒,还是群众组织的星火燎原,或是配合主力部队的战略协同,崖县抗日斗争始终彰显“人民至上、救亡图存”的精神内核,为海南抗战史刻下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整理)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8-04 06: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3 06:1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3 08:5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3 09:1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
2025-08-02 07:16
来源:三亚新闻网
梅山烽火:崖县军民的抗日不屈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5 09:24:32

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王红卫 摄

1939年1月,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令陆海协同攻占海南岛,分“甲作战”(东北部)与“乙作战”(西南部)两路推进。2月10日,日军“混成旅团”数千人在海口西北角琼山县天尾港一带登陆,占领海口、府城;2月14日,2500余名日军陆战队分乘舰艇抵近榆林,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强行登陆。驻守当地的国民党常备队与警察中队因装备悬殊,防线崩溃,警察中队全军覆没,常备队余部溃散。

/ 日军铁蹄踏崖县 /

烧杀掳掠与殖民统治,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军占领崖县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1939年2月14日,日军三路进犯崖城,县长何定之弃城而逃,随后占据崖县中学设营,并于1939年6月至1942年2月间,在全县建立9个伪治安维持会,推行保甲连坐制(十户一甲、十甲一保,一人反日十家连坐),没收铁器、限制人身自由,强制青少年入日语学校实行奴化教育。在崖城设立6个“慰安所”,强征妇女供日军蹂躏,铁蹄之下,崖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寇入侵梅山场景。王红卫 翻拍

/ 梅山人民生产自救保生存 /

进行反封锁斗争,粉碎日军经济封锁

1939年2月14日,日军登陆梅山后,在梅山东西方向设立两个据点,以此封锁梅山人民出入。1942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略者对梅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围剿,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致使梅山的田地无法耕种,造成根据地的粮食奇缺,抗战前方也失去支援,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困难的局势面前,中共崖县县委和梅山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精神,由党员带头,发动梅山青抗会、妇救会和民兵组织抢耕队耕种田地,白天敌人来骚扰耕种不了,就利用晚上摸黑抢耕、播种、收割、脱粒,快收快藏。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梅山抗日根据地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开山劈岭,共开荒耕地800多亩,种植棉花、杂粮、番薯和蔬菜。收获的粮食既解决群众自身的口粮,还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方和地方党政工作人员。收获的棉花则发动家家户户一齐加工,男的摘棉,女的织布,解决穿衣困难,还拿出部分自织的布匹供应部队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梅山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生产自救、丰衣足食,彻底粉碎了日军经济上封锁的阴谋。

/ 建立与发展根据地 /

党组织领导游击战,沉重打击日军

面对日军侵略,中共崖县县委迁驻梅山,依托“背山面海、进退有据”的地理优势建立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此地群众基础深厚,早在1936年便有党组织活动。县委恢复并拓展水陆交通线:水上交通线从红塘经莺歌海直通特委西路,陆上开辟两条要道连接西南临委,设立交通总站与联络站,红色交通员孙光林、周东蒙等人冒死突破封锁传递情报。

为激发民众的抗战精神,县委以平民夜校为阵地,组织读书会、教唱《大刀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编唱《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等民谣激发斗志。1939年冬,县委在梅山、保港等地组建抗日游击队,孙珠江、吴秉明等带领队员以游击战打击敌人,曾在莺歌海至梅山一线伏击日军,破坏交通电讯设施和20余公里电话线、烧毁11座桥梁,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 “抱善事件”的教训与党组织的壮大 /

开展锄奸行动,巩固根据地安全

1939年6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新任崖县县长王鸣亚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于1940年初制造了“抱善事件”:他们以整编为借口,诱骗中共领导的陈世德中队前往抱善,随后扣押了游击队领导人,将队伍缴械遣散,致使我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抗日武装就此夭折。这一事件不仅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面目,也因县委受右倾错误影响、未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而遭受了惨痛的教训。

事件后,县委深刻反思,加速壮大党组织:至1942年底,梅山地区党员发展至60余人,成立梅山总支委,崖城、保港、乐罗等地相继建立党支部。同时发动“青抗会”“妇救会”“少年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儿童团员孙家浩、陈亚八等机智传递情报、巧夺日军子弹,成为抗日斗争的“小尖兵”。县委还组建武工队,开展锄奸行动,处决黎光善父子、孙毓甫等汉奸,巩固根据地安全。

/ 第三支队驻梅山受欢迎 /

军民鱼水情暖人心,部队深受感动士气倍增

1941年3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派陈永泰到崖县扩军,县委动员数十名青年携械参军,县委书记叶云夫亲自带队送往部队。

9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奉命东调,途经乐东黑眉岭时遭到日军2000多人围击,经七昼夜浴血奋战,击毙骄横一时的日军十六警备队少将司令和一批敌人之后胜利突围。第三支队突围后顺利抵达中共崖县县委驻地、琼西南抗日根据地——梅山。梅山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得知部队到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户户忙着给部队碾米、舂米,赶制军鞋、被服,编织竹笠,宰猪、杀牛慰问子弟兵。梅山党组织还组织慰问队、医疗队到部队驻地慰问伤病员。梅山的青抗会、妇救会组织“服务组”,每天帮部队挑水、做饭,还负责浆洗缝补的活儿。后备队发动队员给部队补充弹药,妇女潜入敌占区购买军需药品。部队将离开时,梅山党组织又发动群众给部队装满米袋,添置炊具、餐具。第三支队受到梅山人民的热情款待和亲切关怀,深受感动,士气倍增。第三支队在梅山根据地休整、补给之后,继续向东挺进。

/ 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 /

广泛动员群众,在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区乡政权”的指示精神,中共崖县县委于1942年成立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6月10日召开了各阶层30多人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孙惠公为乡长,黎光宗、孙家琪、陈启潘为副乡长。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下设后备队、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和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在中共崖县县委的领导下,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领导武装上前线反击敌人的进攻;二是减租减息,组织帮耕队、帮工队帮助军属、烈属和困难户耕地、做工,做好优抚工作;三是以各种形式宣传发动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共同反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乡民主政府成立后,充分发挥了地方政权的作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蚕食、反扫荡的斗争,取得节节胜利。

/ 血火淬炼的丰碑 /

彰显崖县群众“人民至上、救亡图存”的精神内核

从1939年日军侵占到1942年根据地巩固,崖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梅山为堡垒,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书写了琼崖抗战的悲壮篇章。无论是武装斗争的铁血锋芒,还是群众组织的星火燎原,或是配合主力部队的战略协同,崖县抗日斗争始终彰显“人民至上、救亡图存”的精神内核,为海南抗战史刻下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整理)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