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阳区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层减负后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精力为群众服务,图为花艺老师手把手教老人插花。(资料图) 李学仕 摄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今年以来,吉阳区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直击基层“被报表缠住脚、被考核牵着走、被琐事绊住腿”等痛点,以“绣花功夫”推出系列减负举措。解决文山会海、考核精简规范、职责边界清晰、多头检查整合、数据填报统一,让社区干部从繁冗事务中 “松绑”,得以沉到群众身边解难题。
基层减负后,社区推出多种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图为教练指导学生正确穿戴救生衣。(资料图) 李学仕 摄
文件会议“真瘦身”:
从“重形式”到“抓落实”
“以前区里的会议接二连三,有时一天要赶几场会,路上时间比开会还长,很多会议内容其实跟我们社区具体工作关联不大,开完会回来还要处理一堆文件。”丹州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开乐提起过去“泡在文山会海”的日子仍觉无奈。
针对“文山”“会海”顽疾,吉阳区打出精文减会“组合拳”。7月印发了《吉阳区进一步落实“精文减会”、规范“督检考”23条办法》《关于规范区级会议时长的通知》,着力规范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及全区性工作会议,严格执行不参会申请、会议“合并套开”、周三“无会日”、超时提醒等制度和机制,切实提高会议质效。推出公文错情通报制度,旨在提升公文质量,强化公文处理严谨性。对格式错误、内容表述不清、政策引用不当等问题的公文进行记录与定期通报。每季度集中通报错情案例,促进各单位引以为戒。自实施以来,向全区印发公文错情通报3次,公文错情率显著下降,减少了行政资源浪费,推动公文流转更高效、准确。区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会议时间普遍压缩,文件也普遍‘瘦身’了。”吴开乐的感受最直接:“现在会议文件大幅减少,省下来的时间,都用在走街串巷、处理居民诉求上了。”
基层减负后,社区工作人员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服务,图为居民在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读报、写毛笔字。 李学仕 摄
考核“做减法”:
从“迎检忙”到“扎根干”
“以前考核像‘车轮战’,季度考、半年评、年终查,光是整理迎检台账就要耗费大量精力,材料堆起来真有小山高,有时甚至要临时‘补作业’。” 吴开乐道出了许多基层工作者的心声。
《2024年度综合考核方案》带来转机:面向村(社区)的考核整合为 1 个综合考核,仅留党建引领、民生服务等 9 项核心指标,精简率 88.9%,砍掉了重复交叉的考核项目,将多头分散考核整合为一年一度“一次定乾坤”。
5 月优化的月度绩效考核更“轻量化”:优化调整村(社区)工作者月度绩效考核,减少考核频次,精简考核流程。“现在省下很多时间,可以沉下心听诉求,解决问题效率更高、方向更清、干劲更足。”吴开乐说。
基层减负后,博后村干部有了更多时间管理扮靓村子,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资料图) 李学仕 摄
职责“划清界”:
从“瞎忙活”到“精准干”
“以前接12345工单,像社区两轮电动车充电桩过少,要求增设充电桩这类事,派给社区后只能‘瞎猜乱问’,费时费力才弄清该找谁。”新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谢香政回忆起过去职责不清带来的无奈。
这类“职责迷雾”曾让基层头疼。今年3月,吉阳区组织力量系统梳理,出台了包含85项具体事项的《吉阳区职能单位与村(社区)工单受理边界清单(第一版)》。如今,平台工单不再“一刀切”甩给社区。
系统后台工作人员会首先识别问题类型,对属于市政、住建、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法定职责的,如专业设施维修、行业监管问题等,工单直通对口职能部门处理。对于权责不清晰的工单,由值班区领导统筹协调。
区城市运行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权责边界划清后,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幅减少,工单流转更顺畅,响应和处置效率都提升了。社区也从‘无限责任’回归到‘有限协助’的合理定位。”
谢香政为明确职责边界点赞:“现在明确充电桩设桩问题交由区发改委专业应答牵头处置,社区只是负责协助核实情况,负担减轻了许多。”
报表“一盘棋”:
从“重复填”到“一次采”
“同样的基础数据,不同部门格式要求不同,反复填、多头报,真是苦不堪言。”榆红村“两委”成员黎少静曾面临的困扰,如今有了很大改善。
从省里,到市里、区里下了大力气,打造并全面推行基层数据“一表通”系统。这个系统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分散在组织、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的涉村(社区)数据采集需求,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采集入口。社区工作者只需通过一个平台,按要求录入或更新一次数据,经审核后,各部门即可按权限共享所需信息。
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表通’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基于业务逻辑的深度整合。像村(社区)辖区人口、工作队伍、重点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基础数据,都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社区告别了多头报送、重复填表,释放出宝贵人力。”
在吉阳区卓达大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减负后,工作人员不再被报表缠住脚。图为工作人员为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热情服务。(资料图) 袁永东 摄
数据多跑路,干部才能多跑腿,群众才能少走路。
“现在填报表像更新手机通讯录。”黎少静点开系统,刚更新居民付大哥的“医疗救助记录”,民政、医保系统立刻同步。过去 3 天的“季度民生汇总”,现在可“一键生成”几分钟搞定。
基层减负后,社区推出多种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日前,吉阳区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联合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图为义诊团队带领老年人一起做呼吸康复操。(资料图) 李学仕 摄
检查“并成轨”:
从“轮番看”到“综合查”
“以前迎检几乎是常态,同一块工作,比如消防安全,应急、消防可能轮番来查,每次都需专人陪同、准备资料,牵扯精力太大。”六道社区“两委”成员胡慧对过去频繁的检查仍记忆犹新。
检查“多乱频”是基层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阳区配合省市相关部门落实“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机制。由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统筹协调,针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市容管理、食品安全等经常涉及多个监管领域的交叉事项,预先制定联合检查计划,组织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卫健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检查避免了各自为政、反复扰民扰企扰基层,通过一次检查全面‘体检’,既提高了监管的覆盖面和效率,也大大减轻了基层迎检负担。”
据统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197次,减少入企检查35次,经营主体受检频次大幅下降,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迎检更从容了,能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日常服务和精细化管理”。六道社区商户感受明显:“检查少了,生意顺了,和社区干部更近了。”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更要实干。”吉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基层堵点痛点,巩固深化减负成果,优化制度设计,确保减负成效不反弹、服务效能再提升。
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扎根一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中去,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吉阳区的初心,也是正在实现的图景。 (杨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