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群团组织:烽火中筑起抗日 “人民长城”
崖县群团组织:烽火中筑起抗日 “人民长城”

抗日儿童团站岗放哨的地方。王红卫 翻拍

1939年日军侵占崖县后,中共崖县县委迁驻梅山根据地,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为方针,依托平民夜校建立抗日宣传阵地。各村青年在陈英才、黎茂瑄等同志带领下,组成读书会、读报组,传唱《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大刀歌》等抗日歌谣,将“保家卫国”的信念深植民心。以此为基础,“青年抗日救国会”(青抗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和“少年儿童团”等群团组织相继成立,形成覆盖老中青少的抗日群众网络。

青抗会作为抗日武装的核心后备力量,承担着破坏日军交通线、伏击小股敌军的任务。1939年冬,针对日军在崖县修建公路、架设电话线的企图,县委派何绍尧、孙珠江等同志带领青抗会骨干,将崖一区深沟营至崖四区抱套溪20余公里的电线杆全部砍倒,剪断电话线并烧毁桥梁11座,迟滞了日军的军事行动。此外,青抗会成员在乡村划地设卡,巡逻放哨,使伪装成“糖果货郎”“补锅匠”的日军特工难以潜入根据地侦察,构建起严密的群众防御线。

1939年底起,梅山各村先后成立妇女抗日组织,初期人数仅有几十人。1940年底,县委派廖树金到梅山从事妇女工作,使妇运工作得以进一步开展,参加人数从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100多人。1942年成立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妇女参加后备队站岗放哨,当交通联络员,递送情报;做好后勤服务,送粮、买药、帮工帮耕(帮助烈军属);妇救会还组织红色扁担队送饭、挑弹药上前线;发动妇女动员亲属好友参军参战,甚至青年妇救会成员也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中,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贡献。

日军侵琼后,在中共崖县县委的领导下,梅山成立“少年儿童团”,发动9岁至15岁的儿童参加,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爱国爱家乡教育和如何对敌斗争教育,组织他们巡逻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1942年,梅山抗日根据地的少年儿童团活动非常活跃,村村建有组织,200多名儿童全部加入。梅东村的少年儿童团团长为孙家安、孙家道、孙家浩、孙毓福。少年儿童团团长带着儿童们站岗放哨,“空哨”“地哨”一齐出动,几个儿童分别在几棵酸梅树顶上观察,其余的在树底下玩耍,一旦发现敌情就用招狗的叫声,树底下玩耍的儿童听到暗号后,马上跑去报告敌情,使敌人的行动屡屡失败。一次日军特工人员窜入梅东村侦察,企图从儿童的口中了解共产党的去向,追问孙家道等一群儿童“红军在哪里?”儿童们机智地指着日军高土墩据点说:“皇军在那里。”搞得敌人无计可施。在抗日战争中,梅山的儿童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9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东调途中在乐东黑眉岭遭日军围剿,崖县群团组织展开全方位支援:龙浩村孙惠公打开自家粮仓,发动村民碾米做饭,解决部队断粮危机;林庆墀之父因捐出5000余斤谷子和20头牛,惨遭日军杀害。

梅山“服务组”组织妇女护理伤员;中医陈作霖牺牲后,更多群众自发组成担架队转运伤员。

青抗会与妇救会联合编织竹笠200余顶、缝制军鞋300余双,妇女们将药品藏于发髻、鞋底,突破日军封锁线送交部队。

从青抗会的破袭尖刀到妇救会的后勤堡垒,从儿童团的哨岗预警到全民参与的支前运动,崖县群团组织以血肉之躯筑起敌后抗战的“钢铁长城”。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整理)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8-04 06:4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3 06:1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3 08:5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3 09:1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
2025-08-02 07:16
来源:三亚新闻网
崖县群团组织:烽火中筑起抗日 “人民长城”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5 09:00:12

抗日儿童团站岗放哨的地方。王红卫 翻拍

1939年日军侵占崖县后,中共崖县县委迁驻梅山根据地,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为方针,依托平民夜校建立抗日宣传阵地。各村青年在陈英才、黎茂瑄等同志带领下,组成读书会、读报组,传唱《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大刀歌》等抗日歌谣,将“保家卫国”的信念深植民心。以此为基础,“青年抗日救国会”(青抗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和“少年儿童团”等群团组织相继成立,形成覆盖老中青少的抗日群众网络。

青抗会作为抗日武装的核心后备力量,承担着破坏日军交通线、伏击小股敌军的任务。1939年冬,针对日军在崖县修建公路、架设电话线的企图,县委派何绍尧、孙珠江等同志带领青抗会骨干,将崖一区深沟营至崖四区抱套溪20余公里的电线杆全部砍倒,剪断电话线并烧毁桥梁11座,迟滞了日军的军事行动。此外,青抗会成员在乡村划地设卡,巡逻放哨,使伪装成“糖果货郎”“补锅匠”的日军特工难以潜入根据地侦察,构建起严密的群众防御线。

1939年底起,梅山各村先后成立妇女抗日组织,初期人数仅有几十人。1940年底,县委派廖树金到梅山从事妇女工作,使妇运工作得以进一步开展,参加人数从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100多人。1942年成立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妇女参加后备队站岗放哨,当交通联络员,递送情报;做好后勤服务,送粮、买药、帮工帮耕(帮助烈军属);妇救会还组织红色扁担队送饭、挑弹药上前线;发动妇女动员亲属好友参军参战,甚至青年妇救会成员也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中,梅山妇女抗日救国会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贡献。

日军侵琼后,在中共崖县县委的领导下,梅山成立“少年儿童团”,发动9岁至15岁的儿童参加,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爱国爱家乡教育和如何对敌斗争教育,组织他们巡逻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1942年,梅山抗日根据地的少年儿童团活动非常活跃,村村建有组织,200多名儿童全部加入。梅东村的少年儿童团团长为孙家安、孙家道、孙家浩、孙毓福。少年儿童团团长带着儿童们站岗放哨,“空哨”“地哨”一齐出动,几个儿童分别在几棵酸梅树顶上观察,其余的在树底下玩耍,一旦发现敌情就用招狗的叫声,树底下玩耍的儿童听到暗号后,马上跑去报告敌情,使敌人的行动屡屡失败。一次日军特工人员窜入梅东村侦察,企图从儿童的口中了解共产党的去向,追问孙家道等一群儿童“红军在哪里?”儿童们机智地指着日军高土墩据点说:“皇军在那里。”搞得敌人无计可施。在抗日战争中,梅山的儿童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9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东调途中在乐东黑眉岭遭日军围剿,崖县群团组织展开全方位支援:龙浩村孙惠公打开自家粮仓,发动村民碾米做饭,解决部队断粮危机;林庆墀之父因捐出5000余斤谷子和20头牛,惨遭日军杀害。

梅山“服务组”组织妇女护理伤员;中医陈作霖牺牲后,更多群众自发组成担架队转运伤员。

青抗会与妇救会联合编织竹笠200余顶、缝制军鞋300余双,妇女们将药品藏于发髻、鞋底,突破日军封锁线送交部队。

从青抗会的破袭尖刀到妇救会的后勤堡垒,从儿童团的哨岗预警到全民参与的支前运动,崖县群团组织以血肉之躯筑起敌后抗战的“钢铁长城”。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 整理)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