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工零件和调试设备时,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近日,为筹备不久后的出海科研工作,周皓带着四个“徒弟”连续多日加班加点,对预计携带的设备进行最后阶段的加工与调试。
他坦言,为确保各个设备符合水下作业要求,近段时间以来,他和同事们每日“扎进”深海所装备加工车间,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其间,他不断提醒“徒弟”,要专注于每一个工作环节。“决定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的,往往在于它的短板。同理,一台设备的好坏往往也取决于它的短板。坚持打磨好每一个细节,是我们每个工人都应该有的‘匠人精神’。”
周皓正在对深海设备中的零部件进行调试检验。记者 刘琪成 摄
●人物简介:
周皓,男,中共党员,汉族,45岁,现任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首席技师,同时担任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创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先后荣获“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首届全国百名最美青工”“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始终扎根生产一线的他,凭借不懈努力与精湛技艺,从一名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成长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他攻克多项重点型号深海科研装备研制中的技术难题,有力推动深海科研装备快速升级,助力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创下多项国内、国际第一,为我国深海科研装备自主研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跨界探索
“大国工匠”爱“较真”
一直以来,周皓在学习和工作上,都喜钻研、爱“较真”。
1999年,周皓从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机械制造公司当钳工。“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决心要做行业内最优秀的钳工。”
自那时起,他便坚持“笨鸟先飞”:平日里,不是跟在老技工身后找活干,就是利用厂里闲置的设备打磨操作技能。
为此,他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有人笑话他:“练再多也用不上,不如做好本职工作。”他却认为,学到手的本事都是自己的。其间,他将看似简单的锉削加工反复练习达数万次,用坏近千把锉刀。
凭借这股劲头,短短几年间,周皓熟练掌握了车、铣、镗、刨、磨、焊等多种机床的操作、维修和零部件加工制造技术,练就过硬本领。
在此期间,他收获了“首届全国百名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怀着对海洋事业的向往,2016年3月,寻求技术转型突破的周皓在机缘巧合下入职深海所。“当时想着,如果能用我所学技术,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
“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来之后才发现,陆地机械与深海设备相比,在诸多细节上大有不同。”从辽宁到海南,周皓身上那股钻研和“较真”的劲头丝毫未减。
出海前调试设备,他常常在车间一待就是好几天;每次调试设备,都要反复测试2至3遍;经他手加工的零部件,精度达0.003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这些看似“较真”的细节,恰恰是深海装备安全的关键保障。
“万米深海下,深海装备舱体承受压力大,每平方厘米承压近1100千克。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地方放了一辆小轿车。这么大的压力,对舱体密封性要求很高。”周皓说,汽车在路边抛锚了,还能停在路边等待救援。万米深海下,一点小失误,都可能让装备和人面临巨大危险。
对安全保障的追求,延续着周皓心中的这股“较真”劲。
■扎根自贸港
在第二故乡追逐“深蓝梦”
在三亚站稳脚跟后,周皓把家“搬”了过来。“如今,三亚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我们一家都是新三亚人了。”他自豪地说。
从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海试,基本可以覆盖全世界海域资源可开发深度,到“奋斗者”号的万米下潜……背后都离不开周皓及其团队的保障。
在三亚的近十年间,他解决重点型号深海科研装备研制中的技术难题268项,针对海试需求完成科考装备升级改造216项,推进国内深海科研装备快速升级,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科研装备领跑国际。
值得一提的是,助力深海科研的过程中,周皓所付出的,不只技术上的努力,还有身体和意志上的突破。回忆起随航马里亚纳海沟的经历,他的脸上仍会露出苦笑。“作为一个天生晕船的人,我在海上喝水都会吐,起航头7天,甚至吐到肚皮抽筋,饿得双腿发软;可当装备遭遇故障时,我定会打起精神及时解决问题。”
在琼期间,周皓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
他坦言,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单位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在三亚,我评上了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在出行、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到了便利,为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他回忆,去年他因病入院手术,就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医疗优惠。“我知道,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人才的重视和爱护,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
“近年来,海南自贸港加快建设步伐,聚焦‘五个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探索深海、逐梦远洋,既是我的梦想,也是‘向海图强’的使命。未来,我将继续全力以赴,不负梦想,也不负大家的支持与信任。”周皓坚定地说。
■手把手指导
“匠人精神”薪火相传
2018年10月,深海所“周皓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本着“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需效仿,我们就是道路”的理念,工作室成员奋战在深海科研装备生产制造的第一线。
工作室团队中,有4人是周皓的“亲传弟子”。每当谈及他们时,周皓脸上满是自豪。“他们都是我们从海南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选拔出来的,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成长的很快。现在一个是高级技师,两个是技师。还有一个高级技工许豫哲,是个‘00后’,再打磨个一两年,也能像其他人一样独当一面了。”
周皓说,他希望自己教给这些年轻人的,不只有日复一日精进的技术,还有刻苦钻研、不畏难、不惧险的“匠人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国家信赖的“大国工匠”,才能打磨出可靠的“大国重器”。“我一直同他们说,不要把这份工作当成简单的任务去应付,要有为国家高水平深海科技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薪火相传,匠心永续。”周皓坚信,这份“匠人精神”的传承,必将培育出更多深海领域的“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记者 陈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