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铁骨:抗日女杰王金的三次生死历险
巾帼铁骨:抗日女杰王金的三次生死历险

王金(左)离休期间和战友合影。(资料图片)

王金,女,1921年10月生于今三亚市海棠区洪李村,1938年嫁与邻近风塘村的符铭华(烈士)。她身形高大,体能过人,既能歌善舞、自编自导,又能双手持枪、骑射娴熟。1940年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三次历经生死考验却均化险为夷,堪称仲田岭妇女的杰出典范。

海南解放后,王金(中)回家探亲和家人合影。(资料图片)

王金获得的军功章。

首次历险:智脱魔爪,义士相助

1940年,王金投身党的地下工作,留守村中,肩负着接济山上同志、搜集传递情报的重任。

一天清晨,王金像往常一样,将米饭藏在粪箕底部,上面盖着木灰,准备送往田间给仲田岭下来的同志。不料,这一举动被汉奸发现。汉奸厉声喝问,拨开木灰见到米饭后,恶狠狠地斥责她 “通共”。王金强作镇定,将饭送到同志手中,既报告了险情,又通知他们迅速转移,自己则做好了应对准备。

次日清晨,大雨滂沱,王金正在屋内梳妆,一阵狂乱的狗叫声让她警觉起来。透过窗户,她看到汉奸领着一队日本鬼子朝自家赶来。情况危急,她当机立断,撞破用椰叶编成的墙壁,向村外奔逃。鬼子立刻展开追捕,一边追一边呼喊着 “抓共匪!抓王金!”,子弹 “嗖!嗖!” 地从她耳边飞过。

奔逃中,王金恰巧遇到村里名叫廖德传(外号 “豆腐公”)的青年人。他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正赶着一群牛放牧。见此情景,“豆腐公” 急中生智,叫住王金,迅速将自己的蓑衣和斗笠给她披上戴上,装扮成姐弟俩一同赶牛,左右吆喝着前行。鬼子追上来后,“豆腐公” 指向相反方向,成功将鬼子引开。王金躲过一劫,随后向仲田岭疾驰而去。这是她首次历险,也是首次大难不死。

二次历险:铁狱坚贞,雨夜逃生

1943 年 5 月,组织派遣王金、乡长陈维能和中队长 “豆仁”(外号)前往藤桥保境村,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发动青年参军参战,筹集粮款支援前线。他们借助文娱活动开展宣传,自编自演了诸多节目,像 “独立队样样长,杀敌救琼保家乡”“咯咯机关枪,轰轰大炮响。男女齐参战,把鬼子赶跑”“宁做少年鬼,不当亡国奴” 等歌谣,都是当时极具感染力的宣传内容。

一天下午,乡交通员阿成叛变投敌,带领一队日本鬼子包围了整个保境村。陈维能和 “豆仁” 为掩护村民,与敌人展开激烈枪战。当时王金正在厨房做饭,听到枪声,机警的她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探头一看,发现陈维能和 “豆仁” 已中弹倒地。王金急忙从厨房冲出,朝着山的方向奔逃。彼时已近黄昏,她只顾奔跑,没留意前方的深沟,不慎跌入其中,不幸被敌人抓获。

王金被关押在藤桥长田母爸日本据点的监狱。监房共三间,每间仅五尺见方,顶部密布尖木签。每间监房关押三四人,里面的人只能坐着,无法躺下,房后还留有一个坑供大小便。每天的食物仅有一块锅巴、一片菜叶和一点盐,喝水则需用玻璃瓶伸到窗外接门监泼来的水。在狱中,王金遭受了严刑拷打,被灌辣椒水、施电刑。电刑的滋味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她被按在板凳上,敌人将电线捆绑在她的脚趾和手指上,接通电源后,她瞬间便晕死过去。尽管敌人用尽手段,王金却始终坚贞不屈,敌人从她口中没能得到任何有用信息。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派汉奸黎明(曾任我三支队二大队长,后投敌)、张民、符常东等人前来劝降,都被她厉声骂回。王金还被拉到藤桥集市上游街示众,在狱中被折磨了40多天。

监狱里每天都有人被杀害,也不断有新人被抓进来。起初与王金同关的3个男狱友已遭杀害,之后又关进来两个人。通过交谈,王金得知他们是来自陵水县的黎族亲兄弟,年纪都在十多二十岁,身材高大健壮。他们被抓是因为老大的妻子与保长关系暧昧,兄弟俩气愤之下打了那个女人,结果被保长诬告为 “反日” 分子。因年龄差距,王金称他们为 “阿弟”,兄弟俩叫她 “阿姐”,三人以姐弟相称。

端午节那天,台风肆虐,到了夜里风雨愈发猛烈。鬼子们都躲在炮楼里,紧锁大门,听着留声机里日本小姐的歌声。傍晚时分,两位阿弟对王金说:“阿姐,我们逃出去吧。” 王金担忧地说:“有两道门,怎么逃得出去!”“阿姐放心,我们有办法。” 兄弟俩说着,便打破喝水的瓶子,用玻璃片不停地刮木门的柱子。凭借年轻力壮,他们刮了一个小时,终于将碗口粗的柱子刮断。可还有一道铁门,正一筹莫展时,他们发现铁门旁放着一个大油桶。兄弟俩轮流站在油桶上用力掰铁门,不一会儿就把铁门的合页抠断,打开了铁门。姐弟三人惊喜万分,兄弟俩搀扶着王金跨出大门,消失在风雨交加的夜色中。

兄弟俩是陵水人,不熟悉路况,而王金是藤桥人,熟门熟路,所以一行人都听她指挥。王金说,过了藤桥溪很快就到军田村,那里是根据地,到了就安全了。雨不停地下,风不停地刮,三人浑身湿透,又渴又饿,又累又冷。王金几十天来饱受鬼子折磨,再经风吹雨打,此时已浑身无力,腿也不听使唤。兄弟俩十分仗义地说:“阿姐!你放心,有阿弟就有阿姐,谁让我们是一条藤上的苦瓜。” 王金听后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天色漆黑,道路泥泞,兄弟俩搀扶着王金艰难地来到藤桥溪边。刚停下脚步,转身就发现兄弟俩不见了。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风大得让人站不稳,雨下得像 “水帘洞” 一般。王金孤身一人,不知如何是好,在泥水中坐了片刻休息。一会儿,兄弟俩回来了,王金惊喜地问:“刚才你们去哪儿了?阿姐还以为你们丢下我跑了呢。” 大兄弟解释道:“阿姐,我们不是那种人,怎么会丢下你不管。我们是去试水了,水很深,没过人头,水流也很急,溪面有10丈宽。”“那怎么办?” 王金问道。小兄弟幽默地说:“阿姐,我算过你的命,你下水会浮起来,不会被淹死的。” 王金苦笑着答道:“是吗?那是阿姐托你们兄弟俩的福了。” 随后,兄弟俩从山里找来野藤,拖拽着不会游泳的王金渡过急流。

上岸后,走到大曲坡,三人停下休息。王金提议:“阿弟,你们俩跟阿姐一起上山闹革命、打鬼子吧!” 大兄弟想了想说:“鬼子抓我们的时候,父母已经哭得死去活来,现在他们还不知道我们的死活,肯定很焦急。” 小弟也附和道:“闹革命打鬼子是好事,可是不知道二位老人的情况怎样?我们不回去见上一面,实在放心不下。” 王金觉得他们是孝子,“自古忠孝难两全”,她理解并同情兄弟俩的孝心。最后,姐弟三人相互祝愿平安,约定后会有期。兄弟俩重新蹚过溪水,朝着陵水英州方向冒雨而去。(后来,崖三区委书记、王金的丈夫符铭华按照王金的指引找到了兄弟俩,分给他们每人2块光洋和一双进口鞋。海南解放后,王金再去找他们,却杳无音讯,推测可能在海南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了。)

与兄弟俩分开后,王金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蹒跚的脚步,不顾黑暗与恐惧,爬到了内穿岭。鸡叫时分,她找到了以前工作接头用的一间草寮,先在那里休息,等待天亮再做打算。

第二天,雨过天晴,太阳升起。大约 9 点,王金爬上一棵大树,向山脚下眺望,看到一头水牛在吃草,她知道有牛就有人。于是下山悄悄把牛的绳索绕在一个小山堆上,坐在不远处观察。不久,果然有人来牵牛,王金定神一看,是表弟韩昌连。她不敢出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正好落在韩昌连的肩膀上。韩昌连转过身,看到是表姐王金,连忙跑过去扶起她,泪流满面地询问情况。听完王金的诉说,韩昌连说:“阿姐!怪不得天还没亮,日本鬼子就把洪李村、风塘村围起来,搜遍各家各户,原来是你越狱了。” 王金听后,更加提高了警惕。她吃了一点韩昌连带来的饭(没吃完,怕引起外人怀疑),便马上转移到北山岭上。

中午,王金来到北山岭一个革命老屋主的山兰地,正好有一个妇女(我党地下交通员的妻子)在玉米地里除草。王金用同样的办法,扔过去一块石子。那妇女抬头看到王金,又跪又拜,说:“阿姐啊,你是人还是鬼?人家都说你死了……” 王金说:“我是人不是鬼,我还活着!” 那妇女起身抱着王金痛哭。过了一会儿,王金擦干她的眼泪,让她回去叫丈夫(外号 “耳聋中”,是我党地下交通员)立刻到仲田岭报信,说自己回来了,让组织派人来接。

下午,仲田岭上的组织派来阿次等4位同志将王金接回了仲田岭。这便是王金的第二次历险,她再次大难不死。

三次历险:琼崖烽火,绝境逢生

1940年,为培养革命干部,中共海南特委仿照党中央在延安举办抗大的模式创办了 “琼崖公学”,1945年第二期在儋县南丰墟鹿瓦村开办。陵崖保乐边区选派了8名同志参加学习,其中包括王金和李庆花(边区书记林诗耀的妻子)两位女同志。她们从仲田岭出发,经过28天的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抵达目的地。

10月底报到后,正准备开学时,特委得到情报,国民党准备围攻 “琼崖公学”。情况危急,特委决定停办琼崖公学,让学员们返回原单位。撤离时,特委给每人仅分了2个番薯作为路上的口粮。王金等 8 位同志再次翻山越岭,踏上返回仲田岭的路途。

11月中旬,她们回到陵水吊罗山。当时怀有身孕的李庆花即将分娩,组织决定让王金陪伴她,住在苗族首领王仕义家山兰地的草寮里等待生产。一天早上,王金陪着李庆花洗头,还一起缝制婴儿衣服,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一队国民党军队包围过来,情况万分危急,她立刻一手拉起李庆花,一手抓起床上的衣物和银元等往外跑。李庆花因有身孕行动不便,为让王金脱险,挣脱了她的手。敌人追了上来,见有人逃跑便开枪射击,王金钻进深山密林得以逃脱,而李庆花不幸被捕。由于抓到了李庆花,又搜出不少银元,敌人便停止了对王金的追赶。

李庆花被押到当地苗族 “上帝堂” 关押了一夜,第二天就要被押下山。王金始终在不远处的山林里观察着。此时,李庆花已感觉腹中胎儿即将降生,在敌人的强迫下,走两步停三步。眼看就要生产,敌人解开了她的绑绳,可没走多远,她实在走不动了,孩子降生了。分娩时,几个敌人都站在一旁不管不顾,任由李庆花自己应对。没有接生员,也没有接生器材,婴儿呱呱坠地,李庆花紧咬牙关忍着剧痛,用牙齿咬断婴儿的脐带。她随身带的衣服已被敌人抢走,只能用自己的外衣裹着这个可怜的孩子。面对如此伟大的母爱,敌人毫无动容,反而强行押着浑身是血、身体极度虚弱的李庆花,让她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徒步下山。王金在山林里一路跟踪,默默为她们母子祷告,祈求苍天保佑她们平安!(王金脱险回到部队后,得知那个小婴儿几天后因破伤风夭折,李庆花则被押到陵水河畔杀害了。)

夜里,王金一直牵挂着李庆花母子。由于不认得路,她只好回到原来草寮附近,等待组织派人接应。没过多久,果然有两个苗族妇女上山来,大声呼喊:“王金姐,王金姐,出来跟我们下山喽!” 王金在山里猜想,可能是王仕义叛变了,因为她们的接头暗号不对,所以她一动不动。下半夜,又传来呼喊声:“妚三!妚三。” 王金仔细一听,是自己人,因为接头暗号对了,但她仍不敢出声,等对方靠近些,确认是熟悉的声音和自己人后,才回应:“妚四。” 来的是边区书记派来的三位全副武装的同志。接头后,他们安排一个战士在前面开路,王金在中间,另外两个战士在后面掩护,一行人往山下走。当时天色漆黑,身处深山老林,大家都不认得路,只能摸索着前行。他们发现不远处有火光,走近一看,草寮里住着一对苗族夫妇。他们敲门进去,对男主人说:“我们要到十八坡村(陵水军田)去,不认得路了,请你带路,到了之后我们会给你钱,好吗?” 男主人见几位同志全副武装,无法推辞,只好答应。可他却把王金他们带到了敌人的炮楼附近,很快,机关枪扫射而来,迫击炮也随之轰炸。这时,一个战士对准带路人身后开了一枪,将其击毙,王金他们才幸免于难。

再次迷路后,他们顺着小溪流往前走。不久,又看到远处有火光,悄悄靠近后,发现草寮里住着另一对苗族夫妇。他们机警地上前敲门,门开后,男主人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去。他的妻子还从罐子里拿出煮熟的玉米给同志们吃。大家实在太饿了,王金他们每人吃了一个玉米,还喝了点汤。同志们一边吃一边问男主人:“我们要到十八坡村去,还有多远?要走多长时间?” 男主人说:“不远了,现在(鸡已经叫了)出发,太阳出来后不久就能到。” 吃完玉米,他们立刻赶路。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同志们格外谨慎。这次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好人,这位男主人带领他们抄小路,翻过山岭,越过溪流,在太阳出来后不久顺利抵达十八坡村。

归队后,组织送给领路人2块光洋和几升米,见他光着脚,又送了一双新鞋。这就是王金的第三次历险,她第三次大难不死。

三次历险,铸就了王金的铮铮铁骨。在解放海南的战斗中,她和男同志一样,驰骋琼崖,转战南北,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毁军车、炸据点、接应大军、救助伤员,处处都能看到她英勇的身影。解放后,她历任陵水县二区妇联主任、陵水县妇联委员,1981年离休,2016年12月逝世,享年95岁。“王金姐样样长,杀敌救琼保家乡”,这句歌谣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陈世骥)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7-22 10:5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2 09: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1 10:3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1 06:3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1 06: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0 06:2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19 07: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巾帼铁骨:抗日女杰王金的三次生死历险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3 12:56:54

王金(左)离休期间和战友合影。(资料图片)

王金,女,1921年10月生于今三亚市海棠区洪李村,1938年嫁与邻近风塘村的符铭华(烈士)。她身形高大,体能过人,既能歌善舞、自编自导,又能双手持枪、骑射娴熟。1940年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三次历经生死考验却均化险为夷,堪称仲田岭妇女的杰出典范。

海南解放后,王金(中)回家探亲和家人合影。(资料图片)

王金获得的军功章。

首次历险:智脱魔爪,义士相助

1940年,王金投身党的地下工作,留守村中,肩负着接济山上同志、搜集传递情报的重任。

一天清晨,王金像往常一样,将米饭藏在粪箕底部,上面盖着木灰,准备送往田间给仲田岭下来的同志。不料,这一举动被汉奸发现。汉奸厉声喝问,拨开木灰见到米饭后,恶狠狠地斥责她 “通共”。王金强作镇定,将饭送到同志手中,既报告了险情,又通知他们迅速转移,自己则做好了应对准备。

次日清晨,大雨滂沱,王金正在屋内梳妆,一阵狂乱的狗叫声让她警觉起来。透过窗户,她看到汉奸领着一队日本鬼子朝自家赶来。情况危急,她当机立断,撞破用椰叶编成的墙壁,向村外奔逃。鬼子立刻展开追捕,一边追一边呼喊着 “抓共匪!抓王金!”,子弹 “嗖!嗖!” 地从她耳边飞过。

奔逃中,王金恰巧遇到村里名叫廖德传(外号 “豆腐公”)的青年人。他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正赶着一群牛放牧。见此情景,“豆腐公” 急中生智,叫住王金,迅速将自己的蓑衣和斗笠给她披上戴上,装扮成姐弟俩一同赶牛,左右吆喝着前行。鬼子追上来后,“豆腐公” 指向相反方向,成功将鬼子引开。王金躲过一劫,随后向仲田岭疾驰而去。这是她首次历险,也是首次大难不死。

二次历险:铁狱坚贞,雨夜逃生

1943 年 5 月,组织派遣王金、乡长陈维能和中队长 “豆仁”(外号)前往藤桥保境村,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发动青年参军参战,筹集粮款支援前线。他们借助文娱活动开展宣传,自编自演了诸多节目,像 “独立队样样长,杀敌救琼保家乡”“咯咯机关枪,轰轰大炮响。男女齐参战,把鬼子赶跑”“宁做少年鬼,不当亡国奴” 等歌谣,都是当时极具感染力的宣传内容。

一天下午,乡交通员阿成叛变投敌,带领一队日本鬼子包围了整个保境村。陈维能和 “豆仁” 为掩护村民,与敌人展开激烈枪战。当时王金正在厨房做饭,听到枪声,机警的她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探头一看,发现陈维能和 “豆仁” 已中弹倒地。王金急忙从厨房冲出,朝着山的方向奔逃。彼时已近黄昏,她只顾奔跑,没留意前方的深沟,不慎跌入其中,不幸被敌人抓获。

王金被关押在藤桥长田母爸日本据点的监狱。监房共三间,每间仅五尺见方,顶部密布尖木签。每间监房关押三四人,里面的人只能坐着,无法躺下,房后还留有一个坑供大小便。每天的食物仅有一块锅巴、一片菜叶和一点盐,喝水则需用玻璃瓶伸到窗外接门监泼来的水。在狱中,王金遭受了严刑拷打,被灌辣椒水、施电刑。电刑的滋味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她被按在板凳上,敌人将电线捆绑在她的脚趾和手指上,接通电源后,她瞬间便晕死过去。尽管敌人用尽手段,王金却始终坚贞不屈,敌人从她口中没能得到任何有用信息。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派汉奸黎明(曾任我三支队二大队长,后投敌)、张民、符常东等人前来劝降,都被她厉声骂回。王金还被拉到藤桥集市上游街示众,在狱中被折磨了40多天。

监狱里每天都有人被杀害,也不断有新人被抓进来。起初与王金同关的3个男狱友已遭杀害,之后又关进来两个人。通过交谈,王金得知他们是来自陵水县的黎族亲兄弟,年纪都在十多二十岁,身材高大健壮。他们被抓是因为老大的妻子与保长关系暧昧,兄弟俩气愤之下打了那个女人,结果被保长诬告为 “反日” 分子。因年龄差距,王金称他们为 “阿弟”,兄弟俩叫她 “阿姐”,三人以姐弟相称。

端午节那天,台风肆虐,到了夜里风雨愈发猛烈。鬼子们都躲在炮楼里,紧锁大门,听着留声机里日本小姐的歌声。傍晚时分,两位阿弟对王金说:“阿姐,我们逃出去吧。” 王金担忧地说:“有两道门,怎么逃得出去!”“阿姐放心,我们有办法。” 兄弟俩说着,便打破喝水的瓶子,用玻璃片不停地刮木门的柱子。凭借年轻力壮,他们刮了一个小时,终于将碗口粗的柱子刮断。可还有一道铁门,正一筹莫展时,他们发现铁门旁放着一个大油桶。兄弟俩轮流站在油桶上用力掰铁门,不一会儿就把铁门的合页抠断,打开了铁门。姐弟三人惊喜万分,兄弟俩搀扶着王金跨出大门,消失在风雨交加的夜色中。

兄弟俩是陵水人,不熟悉路况,而王金是藤桥人,熟门熟路,所以一行人都听她指挥。王金说,过了藤桥溪很快就到军田村,那里是根据地,到了就安全了。雨不停地下,风不停地刮,三人浑身湿透,又渴又饿,又累又冷。王金几十天来饱受鬼子折磨,再经风吹雨打,此时已浑身无力,腿也不听使唤。兄弟俩十分仗义地说:“阿姐!你放心,有阿弟就有阿姐,谁让我们是一条藤上的苦瓜。” 王金听后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天色漆黑,道路泥泞,兄弟俩搀扶着王金艰难地来到藤桥溪边。刚停下脚步,转身就发现兄弟俩不见了。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风大得让人站不稳,雨下得像 “水帘洞” 一般。王金孤身一人,不知如何是好,在泥水中坐了片刻休息。一会儿,兄弟俩回来了,王金惊喜地问:“刚才你们去哪儿了?阿姐还以为你们丢下我跑了呢。” 大兄弟解释道:“阿姐,我们不是那种人,怎么会丢下你不管。我们是去试水了,水很深,没过人头,水流也很急,溪面有10丈宽。”“那怎么办?” 王金问道。小兄弟幽默地说:“阿姐,我算过你的命,你下水会浮起来,不会被淹死的。” 王金苦笑着答道:“是吗?那是阿姐托你们兄弟俩的福了。” 随后,兄弟俩从山里找来野藤,拖拽着不会游泳的王金渡过急流。

上岸后,走到大曲坡,三人停下休息。王金提议:“阿弟,你们俩跟阿姐一起上山闹革命、打鬼子吧!” 大兄弟想了想说:“鬼子抓我们的时候,父母已经哭得死去活来,现在他们还不知道我们的死活,肯定很焦急。” 小弟也附和道:“闹革命打鬼子是好事,可是不知道二位老人的情况怎样?我们不回去见上一面,实在放心不下。” 王金觉得他们是孝子,“自古忠孝难两全”,她理解并同情兄弟俩的孝心。最后,姐弟三人相互祝愿平安,约定后会有期。兄弟俩重新蹚过溪水,朝着陵水英州方向冒雨而去。(后来,崖三区委书记、王金的丈夫符铭华按照王金的指引找到了兄弟俩,分给他们每人2块光洋和一双进口鞋。海南解放后,王金再去找他们,却杳无音讯,推测可能在海南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了。)

与兄弟俩分开后,王金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蹒跚的脚步,不顾黑暗与恐惧,爬到了内穿岭。鸡叫时分,她找到了以前工作接头用的一间草寮,先在那里休息,等待天亮再做打算。

第二天,雨过天晴,太阳升起。大约 9 点,王金爬上一棵大树,向山脚下眺望,看到一头水牛在吃草,她知道有牛就有人。于是下山悄悄把牛的绳索绕在一个小山堆上,坐在不远处观察。不久,果然有人来牵牛,王金定神一看,是表弟韩昌连。她不敢出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正好落在韩昌连的肩膀上。韩昌连转过身,看到是表姐王金,连忙跑过去扶起她,泪流满面地询问情况。听完王金的诉说,韩昌连说:“阿姐!怪不得天还没亮,日本鬼子就把洪李村、风塘村围起来,搜遍各家各户,原来是你越狱了。” 王金听后,更加提高了警惕。她吃了一点韩昌连带来的饭(没吃完,怕引起外人怀疑),便马上转移到北山岭上。

中午,王金来到北山岭一个革命老屋主的山兰地,正好有一个妇女(我党地下交通员的妻子)在玉米地里除草。王金用同样的办法,扔过去一块石子。那妇女抬头看到王金,又跪又拜,说:“阿姐啊,你是人还是鬼?人家都说你死了……” 王金说:“我是人不是鬼,我还活着!” 那妇女起身抱着王金痛哭。过了一会儿,王金擦干她的眼泪,让她回去叫丈夫(外号 “耳聋中”,是我党地下交通员)立刻到仲田岭报信,说自己回来了,让组织派人来接。

下午,仲田岭上的组织派来阿次等4位同志将王金接回了仲田岭。这便是王金的第二次历险,她再次大难不死。

三次历险:琼崖烽火,绝境逢生

1940年,为培养革命干部,中共海南特委仿照党中央在延安举办抗大的模式创办了 “琼崖公学”,1945年第二期在儋县南丰墟鹿瓦村开办。陵崖保乐边区选派了8名同志参加学习,其中包括王金和李庆花(边区书记林诗耀的妻子)两位女同志。她们从仲田岭出发,经过28天的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抵达目的地。

10月底报到后,正准备开学时,特委得到情报,国民党准备围攻 “琼崖公学”。情况危急,特委决定停办琼崖公学,让学员们返回原单位。撤离时,特委给每人仅分了2个番薯作为路上的口粮。王金等 8 位同志再次翻山越岭,踏上返回仲田岭的路途。

11月中旬,她们回到陵水吊罗山。当时怀有身孕的李庆花即将分娩,组织决定让王金陪伴她,住在苗族首领王仕义家山兰地的草寮里等待生产。一天早上,王金陪着李庆花洗头,还一起缝制婴儿衣服,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一队国民党军队包围过来,情况万分危急,她立刻一手拉起李庆花,一手抓起床上的衣物和银元等往外跑。李庆花因有身孕行动不便,为让王金脱险,挣脱了她的手。敌人追了上来,见有人逃跑便开枪射击,王金钻进深山密林得以逃脱,而李庆花不幸被捕。由于抓到了李庆花,又搜出不少银元,敌人便停止了对王金的追赶。

李庆花被押到当地苗族 “上帝堂” 关押了一夜,第二天就要被押下山。王金始终在不远处的山林里观察着。此时,李庆花已感觉腹中胎儿即将降生,在敌人的强迫下,走两步停三步。眼看就要生产,敌人解开了她的绑绳,可没走多远,她实在走不动了,孩子降生了。分娩时,几个敌人都站在一旁不管不顾,任由李庆花自己应对。没有接生员,也没有接生器材,婴儿呱呱坠地,李庆花紧咬牙关忍着剧痛,用牙齿咬断婴儿的脐带。她随身带的衣服已被敌人抢走,只能用自己的外衣裹着这个可怜的孩子。面对如此伟大的母爱,敌人毫无动容,反而强行押着浑身是血、身体极度虚弱的李庆花,让她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徒步下山。王金在山林里一路跟踪,默默为她们母子祷告,祈求苍天保佑她们平安!(王金脱险回到部队后,得知那个小婴儿几天后因破伤风夭折,李庆花则被押到陵水河畔杀害了。)

夜里,王金一直牵挂着李庆花母子。由于不认得路,她只好回到原来草寮附近,等待组织派人接应。没过多久,果然有两个苗族妇女上山来,大声呼喊:“王金姐,王金姐,出来跟我们下山喽!” 王金在山里猜想,可能是王仕义叛变了,因为她们的接头暗号不对,所以她一动不动。下半夜,又传来呼喊声:“妚三!妚三。” 王金仔细一听,是自己人,因为接头暗号对了,但她仍不敢出声,等对方靠近些,确认是熟悉的声音和自己人后,才回应:“妚四。” 来的是边区书记派来的三位全副武装的同志。接头后,他们安排一个战士在前面开路,王金在中间,另外两个战士在后面掩护,一行人往山下走。当时天色漆黑,身处深山老林,大家都不认得路,只能摸索着前行。他们发现不远处有火光,走近一看,草寮里住着一对苗族夫妇。他们敲门进去,对男主人说:“我们要到十八坡村(陵水军田)去,不认得路了,请你带路,到了之后我们会给你钱,好吗?” 男主人见几位同志全副武装,无法推辞,只好答应。可他却把王金他们带到了敌人的炮楼附近,很快,机关枪扫射而来,迫击炮也随之轰炸。这时,一个战士对准带路人身后开了一枪,将其击毙,王金他们才幸免于难。

再次迷路后,他们顺着小溪流往前走。不久,又看到远处有火光,悄悄靠近后,发现草寮里住着另一对苗族夫妇。他们机警地上前敲门,门开后,男主人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去。他的妻子还从罐子里拿出煮熟的玉米给同志们吃。大家实在太饿了,王金他们每人吃了一个玉米,还喝了点汤。同志们一边吃一边问男主人:“我们要到十八坡村去,还有多远?要走多长时间?” 男主人说:“不远了,现在(鸡已经叫了)出发,太阳出来后不久就能到。” 吃完玉米,他们立刻赶路。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同志们格外谨慎。这次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好人,这位男主人带领他们抄小路,翻过山岭,越过溪流,在太阳出来后不久顺利抵达十八坡村。

归队后,组织送给领路人2块光洋和几升米,见他光着脚,又送了一双新鞋。这就是王金的第三次历险,她第三次大难不死。

三次历险,铸就了王金的铮铮铁骨。在解放海南的战斗中,她和男同志一样,驰骋琼崖,转战南北,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毁军车、炸据点、接应大军、救助伤员,处处都能看到她英勇的身影。解放后,她历任陵水县二区妇联主任、陵水县妇联委员,1981年离休,2016年12月逝世,享年95岁。“王金姐样样长,杀敌救琼保家乡”,这句歌谣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陈世骥)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