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7月23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佳)进入7月,一场保障城市安全的“绿色保卫战”正在三亚展开。市住建、交警、执法、供电等多部门和属地政府联动,对城市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内树冠过密、重心过高的阔叶速生乔木实施科学修剪。
部分市民注意到,修剪后树木仅保留主干及少量分枝和叶片,遮阴效果减弱,对此表示关切。
为何如此修剪?依据《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规范》中防御台风修剪的要求,以高大乔木印度紫檀为例,应控制树高在8~10米、树冠范围在6~8米内,以有效提升其抗风能力。且印度紫檀萌芽能力强,修剪后两个月内即可萌发新枝,半年左右基本恢复遮阴效果。
今年1号台风“蝴蝶”过境期间,三亚有4000余株树木倾斜或倒伏,多处交通受阻,园林绿化直接财产损失达388.37万元。而此前经过科学修剪的行道树则未出现断枝或倒伏现象。实践证明,科学修剪是应对台风的有效手段。
如何修剪最科学?行道树修剪有严格标准,既非在3至4米处对树木一、二级分叉或主干进行“一刀切”的野蛮修剪,也非无差别重剪。应重点对重心过高的速生树种,以及无建筑遮挡的风口处、平坦空旷的海边等易倒伏区域的树木实施重剪;对于冠幅不大、重心不高、抗风性好的树木及棕榈科植物等,则不适宜重剪。
“印度紫檀、青皮木棉、榕树、非洲楝等速生且萌芽能力强的树种,通常可进行重剪。对大乔木,应保留二至三级分枝,确保基本冠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园林绿化管理科一级主任科员杨致敬介绍,行道树修剪不仅要清除病枯枝、交叉枝、徒长枝等,还需降低重心增强抗风能力,同时保持树木的对称、美观与协调。此次修剪也将重点处理遮挡旅游标识牌、影响电力线路及交通信号灯、路灯的行道树。
科学修剪行道树,能显著提升其抗风的稳定性,消除落枝落果伤人的安全隐患,有效保护城市绿化成果,降低树木断裂倒伏风险。这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更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兼顾了科学性与美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