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计划科考任务,返航三亚!
完成计划科考任务,返航三亚!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近日完成计划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自7月3日从三亚港出发,航程26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琼东南大陆坡及西沙-中沙岛礁海域。本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基于前七次科考航次,进一步对南海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科学调查。考察期间,科研人员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21群次,累计识别出10个深远海鲸类物种。通过影像拍摄和动物水下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

航次结果表明,考察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我国南海深远海区有大量深潜及远海鲸类动物栖息生存。与前七个航次一致,本航次继续在考察海域观察到抹香鲸育幼群体,进一步印证南海局部海域是西北太平洋海域抹香鲸族群的繁育场这一观点。此外,本航次着重采集了西沙-中沙岛礁海域常见鲸类物种的生态学资料,主要包括短肢领航鲸、瓜头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糙齿海豚、瓶鼻海豚、条纹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瑞氏海豚等,为下一步对比不同岛礁区鲸类动物健康及生存状况积累了基础数据。之后,科研人员将针对所获得的影像、声音和生物样品,开展南海不同局部海域的比较研究工作。

本航次首席顾问李松海研究员表示,鲸类是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类群,是海洋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旗舰动物和指示生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在国际上受到极高的研究和保护关注。在我国南海持续开展鲸类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摸清南海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家底,保护好我国南海的鲸类及其栖息地,有助于维护和提升我国在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据悉,自201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已组织了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我国在该海域深远海鲸类研究和调查的空白,并为下一步保护该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科考调查,我国鲸类科学家已初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分布格局等基础科学信息,正面向鲸类相关的世界科技前沿问题深入探索印太海域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生存胁迫、致危机制等科学问题。

(记者:黄媛艳)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7-22 10:5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2 09: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1 10:3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1 06:3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1 06: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20 06:2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19 07: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完成计划科考任务,返航三亚!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7-22 15:24:02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近日完成计划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自7月3日从三亚港出发,航程26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琼东南大陆坡及西沙-中沙岛礁海域。本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基于前七次科考航次,进一步对南海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科学调查。考察期间,科研人员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21群次,累计识别出10个深远海鲸类物种。通过影像拍摄和动物水下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

航次结果表明,考察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我国南海深远海区有大量深潜及远海鲸类动物栖息生存。与前七个航次一致,本航次继续在考察海域观察到抹香鲸育幼群体,进一步印证南海局部海域是西北太平洋海域抹香鲸族群的繁育场这一观点。此外,本航次着重采集了西沙-中沙岛礁海域常见鲸类物种的生态学资料,主要包括短肢领航鲸、瓜头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糙齿海豚、瓶鼻海豚、条纹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瑞氏海豚等,为下一步对比不同岛礁区鲸类动物健康及生存状况积累了基础数据。之后,科研人员将针对所获得的影像、声音和生物样品,开展南海不同局部海域的比较研究工作。

本航次首席顾问李松海研究员表示,鲸类是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类群,是海洋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旗舰动物和指示生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在国际上受到极高的研究和保护关注。在我国南海持续开展鲸类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摸清南海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家底,保护好我国南海的鲸类及其栖息地,有助于维护和提升我国在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据悉,自201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已组织了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我国在该海域深远海鲸类研究和调查的空白,并为下一步保护该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科考调查,我国鲸类科学家已初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分布格局等基础科学信息,正面向鲸类相关的世界科技前沿问题深入探索印太海域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生存胁迫、致危机制等科学问题。

(记者:黄媛艳)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