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场上的婚礼》是一部感动亿万中国人的革命题材电影。电影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为了给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新军阀以沉重打击,中共广东省委积极投入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筹备广州起义。
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周文雍和聂荣臻等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但因力量悬殊,起义最终失败。起义失败后,周文雍、陈铁军辗转到香港,负责联络和安置撤退到香港的同志,后再次回到广州,重建党的机关。
1928年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陈二人同时被敌人逮捕。就义前,周文雍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绝笔:“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陈铁军在刑场上高呼:“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这便是感染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悲壮红色革命故事,正所谓“枪声已落,热血难凉”。
崖州自古出忠义,诸如明朝爱国将领王熀,清朝公车上书“天涯义士”林缵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陈英才、黎茂瑄、麦宏恩、何绍尧等英烈。
其中,李润福与王凤流先烈的故事,宛若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琼崖版。
李润福与王凤流均为崖县(今三亚市)崖城遵道村人,分别生于1916年和1917年,他们既是同村邻居,又是青梅竹马。当李润福和王凤流到了上学的年龄,其父母便把他们送入遵道小学念书,后来又双双考入崖县一高小学(今三亚市崖城小学)。读书期间,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新思想、新文化在崖县县城的学校里快速传播,在陈英才、黎茂瑄、麦宏恩、郑望曾等革命先驱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李润福与王凤流接受革命的新思想,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李润福和王凤流从一高小学毕业后,于1936年7月同时参加崖城区地下党革命工作。因表现出色,由陈英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中共崖县县委在崖城陈英才家成立,李润福跟随陈英才为开辟抗日根据地日夜奔走。
1939年2月,崖县沦陷。1939年8月,中共崖一区委在梅山成立,辖梅山、崖城、保港一带。李润福为崖一区委办事员,王凤流为崖城区委交通员。两人革命的分工不同,身为崖一区委办事员的李润福,长年做着党的平凡日常工作,但他工作积极性高,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长期辗转于崖城、保平、梅山及崖城周边黎族山村,为了党的工作,过着风餐露宿、漱石枕流的艰苦生活。而王凤流身为崖城地区交通员,日夜奔忙于城乡红色交通线上,为党组织传递着各种重要情报信息,也是常年披星戴月,不辞劳苦。
1939年6月,国民党崖县县政府迁入乐东抱善地区,成立崖县抗日游击指挥部,国民党崖县县长王鸣亚(崖县二区三亚街人)自任总指挥,郑绍程为副总指挥,王醒亚任游击大队长。为了团结抗日,我党派林庆墀、何赤、廖树金、吴秉明等一批党员,隐蔽身份,到抱善参加指挥工作,并秘密成立由林庆墀任组长的三人党小组,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的投降主张,争取更多爱国志士共同抗日。
此时,早已参加地下工作和情报交通工作的李润福、王凤流二人,经林增麟(崖城人,国民党崖县议员,打入王鸣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介绍,跟随林庆墀等进入了国民党抗日游击指挥部。王醒亚于1939年9月任乐东县县长后,与其胞兄王鸣亚一起,破坏国共合作,扼杀革命武装和抗日根据地。1940年,王鸣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抱善事件”,借整编发枪支弹药和军饷之名,在抗日游击指挥部里缴了我党领导的陈世德中队的枪械,并扣留陈世德等领导人。这支由我党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抗日武装就此夭折。
王凤流烈士墓。
王鸣亚的反共面目暴露后,我党原来派到抱善工作的林庆墀、何赤、廖树金、吴秉明、林增麟等人撤离国民党抗日游击指挥部,转入山区继续从事抗日斗争(李润福、王凤流也随组织一起撤离)。琼崖国民党当局就共产党撤离抗日游击指挥部一事大肆炒作,罔顾自己破坏国共合作事实,将“不合作”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头上,命令王鸣亚、王醒亚大肆捕杀在山区活动的共产党人。
尽管此时革命斗争形势恶化,但李润福、王凤流革命意志坚定,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心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彼此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李润福和王凤流这对革命同志,由于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暗生情愫,成了一对革命情侣。但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他们一直把这段感情深埋心底,并暗中约定: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举行一场隆重的婚礼。但不幸的是,1941年,由于汉奸告密,王醒亚派国民党游击队长赵祥多次带兵围攻雅亮大练村我党革命活动地点,王凤流于1941年6月被捕。虽然敌人对王凤流进行了严刑拷打,但她始终三缄其口,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也没有透露与李润福的情侣关系。敌人因从王凤流口中得不到有用信息,且见她是一介女流,就把她当作一般群众关押。在王凤流被捕3个月后,即1941年9月,李润福也不幸在雅亮大练村被捕。由于敌人事先从汉奸口中得知李润福是我党游击队第三中队长,抓到他后如获至宝,在狱中对他严刑拷打,绞尽脑汁想撬开他的嘴巴,以获取我党组织的重要信息。李润福尽管受尽各种酷刑折磨,但始终守口如瓶,没有向敌人透露党的半点秘密。敌人见从他嘴里一无所获,便决定痛下杀手。在狱中,李润福深知敌人不会放过自己,于是提前将自己御寒用的一张薄被,求看守士兵用剪刀剪成两半,让人把半张送给心上人王凤流,作为最后的纪念。
在李润福就义的那一天,敌人把狱中关押的群众和革命志士驱赶前去观刑,想以此威吓革命群众。王凤流知道今日是自己与心上人天人永隔之日,心如万箭穿心,悲痛欲绝。但她强忍悲痛,手里拿着情郎送的半张薄被,步履蹒跚地随观刑人群走向刑场,心中早已下定与相知相伴的革命情侣共赴国难的决心!
刑场设在一个开阔的平地上。当众人走近时,只见不远处有一个挖好的大坑,四周堆积着刚挖出的新土。众人见此情景,无不落下伤心的眼泪。敌人的行刑队架着五花大绑的李润福来到坑边,大声吆喝着让他下跪。李润福痛斥敌人:“大丈夫顶天立地,我为革命而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宁愿站着死,也不会给你们这些不抗日的国民党孬种下跪!”见李润福宁死不屈,行刑的国民党士兵惊恐地快速将他推进土坑。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王凤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人群,快速向坑边奔去,口中大喊:“润福哥,等等我,既然我们看不到革命胜利的那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为革命赴死吧!”说完,她纵身一跃,跳入坑里,身上披着情郎送的半张被子,双手紧紧抱住李润福不放。残忍的敌人见状,慌忙向坑里连开数枪。一对革命情侣就这样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献出了宝贵生命!李润福时年25岁,王凤流只有24岁。
宁河呜咽,鳌山低首。秋云淡淡,似动悲怆之容;春草萋萋,如含悲愤之色。皓月韬光,众星沉彩,同叹英魂一去不返!从此,崖州大地上,一对不屈灵魂的红色革命爱情故事世代流传;一曲英雄的赞歌传唱不衰,经久不息!
(郑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