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海南省2025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现场,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对海南珊瑚礁保护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入解读。
海南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于西南中沙及海南岛近岸海域,其中海南岛四周珊瑚礁海岸线长200千米,占岛岸线的13%,拥有16科67属393种造礁珊瑚,占世界已发现种类约40%。而三亚在这片蔚蓝版图中,凭借独特的生态区位与积极作为,成为保护行动的前沿阵地。
从全省视角看,海南在珊瑚礁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地建设和修复工程上稳步推进,一系列法规陆续出台,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地建成,全省多地开展修复工程,修复面积超20公顷。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作为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10年起,在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的全程支持下,开启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截至2024年6月底,累计投入约8万空立方米人工鱼礁及船礁,种植5万余株珊瑚,并建成一套7个位点的水下监控系统。如今,蜈支洲岛近岸海域活珊瑚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37.08%,记录到13科40属116种造礁石珊瑚、26种软珊瑚,鱼类种类达265种,众多珍稀海洋生物如海豚、鲸鲨、玳瑁海龟等也频频现身,昔日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重现勃勃生机。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三亚积极探索“旅游+公益”新模式,让珊瑚礁保护焕发新活力。蜈支洲岛举办各类研学活动,联合快手、支付宝等平台推出公益项目,策划央视珊瑚主题直播,邀请黄渤、李现等知名艺人参与珊瑚移植,推出“珊瑚宝宝”移植项目,将珊瑚科普融入旅游产品,让海洋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三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蜈支洲岛潜水、海钓等休闲渔业项目备受游客青睐,2019-2023年休闲渔业项目营收从约3.62亿元增长至约4.2亿元,纳税额从3310万元增至3870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未来珊瑚礁保护需进一步强化科研支撑。”王爱民指出,水下机器人、空间遥感、eDNA等新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水下机器人可精准监测与修复珊瑚礁,空间遥感能宏观掌握珊瑚礁动态,eDNA技术则可高效分析生物多样性,这些技术协同发力,将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以蓝碳牵引实现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打破珊瑚碳汇核算与交易壁垒,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记者 刘盈盈 冯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