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深海种“森林”,踏遍雨林寻“精灵”——三亚绘就万物共生新图景
潜入深海种“森林”,踏遍雨林寻“精灵”——三亚绘就万物共生新图景

“快看!是棉凫!”今年4月,拥有10余年“打鸟”经验的摄影师麦笃彬在东岸湿地公园湖畔“打鸟”时,无意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鸭子”的灵动身影,这是三亚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 

这一幕并非偶然,而是三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海南,拥有广袤的热带雨林、绵长的海岸线与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三亚,这座坐落于海南岛南端的城市,凭借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山川雨林到滨海湿地,从海草床到珊瑚礁,为无数生物搭建起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园。 

为了守护生物多样性,三亚下了很大气力——充分发挥地理与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行动,深化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眼下,三亚让越来越多野生动物“有家可归”甚至“绝处逢生”。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首次现身三亚;三亚河入海口黑脸琵鹭监测数量成倍增长;中华白海豚频繁现身凤凰岛海域;黑鳍鲨、斑海豹、巨型石斑等珍稀海洋生物也现身蜈支洲岛海域……三亚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积极成果。另外,三亚还拥有全国首个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核心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分析三亚各区域珊瑚礁退化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底质类型和珊瑚礁现状,因地制宜开展多项珊瑚礁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珊瑚礁面积10.65公顷,修复造礁石珊瑚5.2万余株,投放人工礁体530座,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近岸海域退化珊瑚礁的生态功能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除了海洋,陆地上的保护工作同样可圈可点。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致力于拯救濒危物种红榄李,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空中压条等技术,成功培育10000株幼苗,并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外种植2000多株,如今部分新植株已开花结果。

(记者 冯晨阳 刘盈盈)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潜入深海种“森林”,踏遍雨林寻“精灵”——三亚绘就万物共生新图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17 09:11:08

“快看!是棉凫!”今年4月,拥有10余年“打鸟”经验的摄影师麦笃彬在东岸湿地公园湖畔“打鸟”时,无意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鸭子”的灵动身影,这是三亚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 

这一幕并非偶然,而是三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海南,拥有广袤的热带雨林、绵长的海岸线与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三亚,这座坐落于海南岛南端的城市,凭借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山川雨林到滨海湿地,从海草床到珊瑚礁,为无数生物搭建起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园。 

为了守护生物多样性,三亚下了很大气力——充分发挥地理与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行动,深化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眼下,三亚让越来越多野生动物“有家可归”甚至“绝处逢生”。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首次现身三亚;三亚河入海口黑脸琵鹭监测数量成倍增长;中华白海豚频繁现身凤凰岛海域;黑鳍鲨、斑海豹、巨型石斑等珍稀海洋生物也现身蜈支洲岛海域……三亚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积极成果。另外,三亚还拥有全国首个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核心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分析三亚各区域珊瑚礁退化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底质类型和珊瑚礁现状,因地制宜开展多项珊瑚礁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珊瑚礁面积10.65公顷,修复造礁石珊瑚5.2万余株,投放人工礁体530座,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近岸海域退化珊瑚礁的生态功能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除了海洋,陆地上的保护工作同样可圈可点。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致力于拯救濒危物种红榄李,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空中压条等技术,成功培育10000株幼苗,并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外种植2000多株,如今部分新植株已开花结果。

(记者 冯晨阳 刘盈盈)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