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此起彼伏的鼾声常被调侃为“睡得香”。但雷鸣般的呼噜声,真的代表睡眠质量佳吗?这种普遍认知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危机。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医疗保障中心护师童丹丹形象比喻:“打呼噜就像吹气球时捏紧出口,气流受阻产生震动。”
正常情况下,睡眠时喉咙肌肉松弛、舌根后坠或鼻腔不通畅,都会导致呼吸道变窄,进而引发鼾声。若鼾声忽强忽弱,甚至出现数秒至数十秒的呼吸暂停,需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如同睡眠中反复被“掐脖”,会损害健康。
放任打鼾不管,身体将承受多重伤害:呼吸暂停引发的急性缺氧,会逐步损伤心血管、大脑,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脑梗风险;频繁憋醒使睡眠碎片化,即便睡满8小时,次日仍会头晕乏力;长期缺氧还会降低新陈代谢,形成“肥胖—打鼾”恶性循环,让体重管理难上加难。
哪些呼噜声需要立即就医?出现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鼾声震耳且时断时续、睡眠中突然呼吸暂停后猛吸气、白天嗜睡严重甚至随时入睡、晨起口干头痛、情绪波动大且记忆力下降。
针对不同程度的打鼾,可采取阶梯式干预方案:轻度患者通过侧睡(背后垫枕辅助)、减重、睡前4小时忌酒戒烟等生活调整,即可有效改善;中重度患者则可借助家用呼吸机撑开气道、定制止鼾牙套前移下颌,或通过微创手术切除鼻息肉、肥大扁桃体等病灶。
“打呼噜绝非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童丹丹强调,“若出现上述危险症状,建议及时进行睡眠监测。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重获优质睡眠,更能从根源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真正的好睡眠,应是晨起时神清气爽,而非在鼾声中透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