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良:
深耕珊瑚 守护蔚蓝
吴川良是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所长。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珊瑚礁生态修复、珊瑚培育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实现珊瑚礁生态修复面积50余公顷,获评近10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与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南海珊瑚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4月,吴川良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吴川良
在海底种珊瑚 创立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
吴川良是海口人,2014年从海南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吴川良来到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从事珊瑚礁保护和生态修复。
“珊瑚对于海水的依赖条件非常苛刻,海水的水质、光照、水温、盐碱度等属性都会影响珊瑚礁生长,三亚是海南研究珊瑚礁特别好的区域。”吴川良说,在入职保护区后,他对珊瑚礁的了解愈发深入,并把珊瑚礁保护确立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为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珊瑚礁生态,2017年吴川良初创团队一起创立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主要从事珊瑚的繁育、移植、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的监测、调查等工作,带领更多年轻人投身这项新事业。
“珊瑚礁是海底的‘长城’,能够抵抗70%左右的海浪冲击,如果没有珊瑚礁的保护,珊瑚礁岩的沙质海岸很容易受到侵蚀。”吴川良说,珊瑚礁还是海底的“热带雨林”,虽然它只占海洋面积的0.25%,却能为25%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此外,海洋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也都要依靠珊瑚礁生态系统来维系。
八年来,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陆续在亚龙湾、大小东海、鹿回头、西岛等海域投放生态礁基和移植珊瑚种苗,使退化的珊瑚礁得到很好修复,累计繁育珊瑚10万余株,修复珊瑚退化海域50余公顷,累计承担60余项珊瑚礁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横向项目。
期间,吴川良团队时常早出晚归,背负着40多斤的器材下潜上浮,他们既要经历海上的风吹日晒雨淋,也要顶住翻江倒海的晕船呕吐,更是需要承受海底压力、失重等因素对身体造成的种种不适……
得益于国家对海洋环境的重视,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事业快速发展。目前,该研究所工作人员发展到42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5人,办公场地2000平方米,配备200余套先进研究设备,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平台。
自主研发成果丰硕 珊瑚繁育及应用技术获突破
近年来,在珊瑚培育技术、生态修复及应用等领域,吴川良团队获批近10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突破珊瑚繁育技术壁垒,推动珊瑚礁生态修复、珊瑚繁殖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
吴川良团队开发出一种利用水螅体诱导脱离无性培育的新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培育出大量优质珊瑚移植供体,加快了对珊瑚繁殖研究的进程。
“我们还设计出一种水下人工造礁,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构建不同的三维生态空间,让珊瑚在其表面有更大的附着面,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礁体顶部有专门的水动力交流通道,抗风浪能力更强。”吴川良说。
此外,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参与的“基于环境适应性理论创新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示范项目”荣获2024年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单位申报的“南海典型造礁石珊瑚耐热株系的筛选与培育”纳入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
熊明磊:
开拓创新 筑梦深海
熊明磊是三亚南山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北京大学念书期间,熊明磊就带领团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ROV (遥控潜水器)装备,10多年来,创新研制出多款涉海 ROV 装备,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他带领团队来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以下简称“科技城高新区”),结合先进技术和设备,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三亚南山港海洋科技的掌舵人,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南山港码头进行全面业务改造与升级。
今年4月,熊明磊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熊明磊
启航海洋科学梦 自研国产化 ROV 装备
熊明磊1991年出生,北京大学工学院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硕博连读,在校期间,他曾担任北京大学机器人竞赛代表队队长,还带队获得过国内外多项机器人大赛冠军。
海洋是国家的战略要地,水下机器人技术更是海洋探测、资源开发、国防安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但当时,国内水下机器人技术与欧美等国有较大的技术差距,熊明磊暗下决心:一定要将所学投入实际应用,打破欧美等国的垄断,让中国的水下机器人技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位。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熊明磊踏上研发和创业的征途。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ROV装备的研发工作中。ROV技术是一项高度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技。为了攻克技术难题,熊明磊和团队奋战在实验室里,从设计到制造、从测试到改进,最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ROV装备。
这些装备不仅性能优异、操作简便,成本远低于同类进口产品,打破了欧美等国的垄断地位,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2015年,博士在读的熊明磊创立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工道”)。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熊明磊团队研制出多款涉海ROV装备,涵盖水下探测、作业、救援等多个领域,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博雅工道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内领先的海洋装备企业,累计申报相关技术专利超过300项。
落子科技城高新区 改造升级南山港码头
2018年,博雅工道重点开拓海洋智能装备行业应用市场,积极探索海洋监测、水下工业设施检修、生态监测与环境保护等领域。
“我们同步在国内多个重点港口产业园区进行考察,2022年选择在科技城高新区进行项目研发和产业化落地。”熊明磊说,他们引进母公司研发的多项先进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未来海洋科考与研究的工作将走向深海,科技城高新区拥有深海试验条件的独特优势。”熊明磊说,以南山港为例,其距深海科考地约128公里,航行约5小时即可到达;距离1000米深海水域仅200公里,科考船、实验船等从南山港出发,两天内即可往返,有利于开展深海科研工作。
2024年,熊明磊创立了三亚南山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海洋装备与海试工程服务的混合所有制高科技企业。他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南山港码头进行全面的业务改造与升级,将南山港码头打造成为集船舶代理、船舶修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同时,推出“一站式2.0版海试保障服务体系”,构建覆盖海洋科考船队调度、海试数据共享、技术孵化、全方位后勤保障的完整体系,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谭林果:
情系乡土 直播兴农
谭林果是吉阳区罗蓬村委会文书、妇联主席,也是一名助农主播,她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向网友推介罗蓬村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她曾获评“海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个人”、第二届“海南乡村振兴杯”电商直播大赛“乡村振兴好物推广大使”等称号。
今年4月,谭林果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谭林果
返乡“90后” 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90后”谭林果是罗蓬村人,2008年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海口、三亚等地从事婚礼策划、销售等工作,锻炼了与客户沟通、产品介绍的能力。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她从城市返回家乡,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农村建设与发展之中。2021年,谭林果当选为罗蓬村“两委”,后兼任罗蓬村妇联主席。
罗蓬村拥有绿水青山的风光、丰富的农产品,但因地理位置较偏,农产品销量并不理想,家乡的罗蓬鸡、土鸡蛋等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也面临着顾客购买难、农民销售难的困境。
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谭林果选择借用网络“东风”,在村里发展电商,她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和美丽风光,向外界展示罗蓬村的魅力和活力,并尝试用短视频推介家乡的农产品。2023年,谭林果参与吉阳区“一村一电”青年电商人才培育项目,系统学习电商基础、运营、客服、新媒体和电商实战操作等知识,为她的“电商”事业插上翅膀。
初涉短视频运营,谭林果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白天上班没有时间、没有团队等,但她迎难而上,利用业余时间一心钻研。慢慢地,她在村干部身份和电商“事业”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能够在日常摸排走访工作中倾听村民心声,挖掘乡村特色农产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电商推广。
经过持续学习和实践,谭林果的抖音账号“罗蓬村果姐”逐渐崭露头角,她的短视频平均每条播放量达到了5500—6000次,最高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突破了50000次,这个账号已经成为罗蓬村主要对外的宣传账号之一。
化身“乡村主播”为家乡农产品“代言”
2023年11月,村民散养的土鸡进入出栏期,其肉质细嫩、品质优良,但由于渠道有限,销售面临困境,这让村干部们都很着急。为了帮村民销售土鸡,谭林果在抖音上推送了多条相关视频,这些在果园里长大的罗蓬土鸡,立即引起网友关注。
同时,谭林果在吉阳区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的帮助下,在养殖园打造直播间,开始首次直播销售。“这是我们罗蓬村村民自家散养的土鸡,养足180天才出栏,肉质鲜美……”直播间里,谭林果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首次直播两小时就销售了100多只土鸡,销售额达5600余元,点赞量超过1.7万次。
这些年,谭林果通过电商平台资源优势,以拍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让芒果、菠萝蜜、糯米等农产品出村进城,带动农户增收。她的努力也得到村民们的认可,村民会主动找到她帮忙销售,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果姐”。
2024年,吉阳区在多个村庄进行“大茅玉米”推广宣讲,谭林果考察后认为可以在村里种植,她带头种植并发动村民种植,全村累计种植50亩,待丰收后,谭林果帮助村民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玉米,实现村民增收。
谭林果说,下一步她想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电商的团队,更多地销售出自家农副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陈海洲:
以诚待人 用心服务
作为拥有3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作为曾经保家卫国的退役军人,三亚天行客运集团有限公司出租车驾驶员陈海洲从业20年来,已累计安全行驶150万公里,零事故、零投诉;多年工作,他将助人为乐的精神融入每个细节中,曾获“海南省最美司机”“海南省最美农民工”“海南省安全文明驾驶员标兵”“三亚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5年4月,陈海洲被授予“海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陈海洲
细致服务 让乘客如沐春风
陈海洲56岁,老家河南,17岁参军来到三亚,在部队一待就是16年,曾获评“海军红旗手驾驶员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2002年从部队复员,他选择留在三亚,入职三亚天行电召有限公司开出租车,一干又是20年,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三亚。
三亚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出租车是城市的一张流动名片。每次接到乘客,陈海洲总是先微笑打招呼,待乘客坐稳后询问目的地,耐心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下车时要带好随身物品,主动帮助乘客拿行李……贴心服务让乘客如沐春风。
同时,每天出车前擦拭车内外、检查车况、车辆仪表,开车时避免急刹猛拐,这些都是陈海洲长久以来保持的好习惯,他车里还常备晕车药、风油精、垃圾袋、医药包等物件,以备不时之需。
紧急时刻 他主动伸出援手
从业20年,陈海洲多次面对紧急时刻,主动伸出援手。2014年,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年幼的孩子从重庆来三亚旅游。返程时,陈海洲开车送他们,快到机场时,男游客说心脏疼,却坚持要先送老婆孩子到机场,再去医院。分别前,女游客表示送孩子到重庆后再飞回三亚,期间拜托陈海洲帮忙照顾她老公。
陈海洲载着疑似心脏病发作的男游客一路疾驰到了医院,“他心脏疼不方便行走,我就背着他到医院,挂号、做检查、办住院。”陈海洲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做手术,他都陪着男游客,等下午女游客折返三亚,看到老公被照顾得很好,女游客掏出1000元钱表达谢意,但陈海洲坚决不要。
还有一次,陈海洲在林旺遇见一起车祸,一辆电动三轮追尾一辆小货车,电动三轮上是一对母子,孩子才三四岁,大拇指被直接撞断了,掉落的指头仅连着一层皮,血流不止。陈海洲立刻招呼让母子俩上自己的车,开车直奔附近医院。
到了医院,孩子妈妈才发现,她身上没带钱,连手机也没带。“先别谈钱,救人要紧!”陈海洲抱起孩子直奔急救室,并帮忙垫付押金,待孩子的爸爸赶到医院,陈海洲才离开。
拾金不昧 传递社会正能量
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陈海洲经常捡到乘客遗落的行李箱、电脑、相机、手机等物品,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寻找失主。一次,陈海洲拉一对年轻的夫妻去大东海一家中医理疗店,随后又拉了一对俄罗斯游客,俄罗斯游客下车时告诉陈海洲,后座上有一部苹果手机,但不是他们的。
陈海洲仔细一想,手机应该是之前下车的那对年轻夫妻遗失的,于是开车返回他们下车的理疗店,在店外等候客人出来,这一等就是1个多小时,直到失主发现自己丢了手机,才打电话寻找,拿回手机的客人过意不去,掏出100元表达谢意,被陈海洲谢绝了。
还有一次,一名从亚龙湾某酒店去机场的乘客把手提包遗落在后座,里面有5000多元现金和一叠银行卡,陈海洲发现后驾车返回酒店,通过酒店工作人员找到这名乘客的联系方式,将手提包完璧归赵。
除此之外,陈海洲热心公益事业,他参与捐助因病致困的同行司机,主动为家乡修路捐款,连续15年参加三亚高考爱心送考。(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