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天涯区水蛟村以黎族传统文化为底色,勾勒着新时代文明乡村的工笔画。这个以黎族群众为主体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创新“党建+”模式,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激活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环境蝶变、产业跃升、乡风重塑”的振兴路径,让黎寨焕发出时代光彩。
水蛟村党员干部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
网格织就治理新格局
晨光中的水蛟村,河道治理现场热火朝天。“党员先锋队负责疏通主干渠,妇女小组清理沿岸垃圾,青年突击队修剪杂枝……”水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国效向记者介绍,这个曾经因河道淤塞影响农业生产的黎寨,如今通过“党建+网格化”治理焕发新生。
全村划分多个网格片区,由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整合村务监督员、乡贤代表等力量,构建“10分钟服务圈”。去年雨季,一名网格员发现灌溉渠堵塞,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10多名党员和村民迅速集结,半天完成清淤。“问题不过夜,矛盾不出网格。”村民林金生对记者说。数据显示,自网格化管理实施后,村民诉求响应时间缩短75%,环境问题投诉量下降78%。
积分兑出乡村高颜值
“本月我家又攒了30分。”村民陈丽娟打开“乡村治理积分制”APP,兑换页面显示可用积分换取有机肥。这个创新平台将房前屋后卫生、垃圾分类等纳入考评,每月公示“红黑榜”。如今全村65%家庭登上“红榜”,“美丽庭院”达标率超90%。
水蛟村通过“党建+积分制”,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自发组建“环保妈妈队”,定期巡查公共区域;青年志愿者成立“黎家工匠”服务队,帮助改造老旧院落。董国效算起“幸福账”:“过去乱堆乱放的柴垛变成了景观小品,家禽圈养让村道更整洁。”
庭院经济绽放致富花
午后的木棉小组,“漫时间”露营咖啡院飘出醇香。店主浦文星边调制咖啡边算账:“周一至周五日均收入四五百,周末能到两千,旺季还要翻番!”这个网红打卡点年净利润超20万元,带动周边12户村民发展民宿、黎锦体验等业态。
通过“党建+庭院经济”模式,水蛟村探索出产业融合“致富路”。全村盘活50余处闲置庭院,形成“一院一品”特色集群。 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上,水蛟庭院经济业态成为频频被搜索的“网红”,庭院经济已成为水蛟村发展的一个招牌。2024年,水蛟村33家庭院经济经营主体实现营业总额超1100万元。
夜幕低垂,村文化广场灯火璀璨。黎族大爷们指尖跃动,敲响传承千年的叮咚木琴,阿婆们扭动身姿,随着音乐节拍欢快起舞;非遗工坊里,孩童们指尖不停在藤条间穿梭。这个曾偏居深山的黎寨,正以党建为擎、以文明为墨,在青山绿水间绘就“党建引领聚合力,文明浸润焕新颜”的壮美画卷——从非遗活化到移风易俗,从文化传承到精神共富,一曲党建与文明交响的乡村振兴乐章,正回荡在绿水青山之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世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