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是智慧的灯塔。
人间四月,书香氤氲。当世界读书日与春日繁花撞个满怀,我们悄然发现,阅读的模样早已焕然一新。
曾经,书页翻动是书房里的专属仪式;如今,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让文字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中随时绽放。数字阅读打破时空界限,有声书为双眼“放假”,但社区书店里的阅读沙龙、亲子共读的温馨时光,又让线下阅读的温度愈发珍贵。
三亚处处飘书香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三亚的书店成为市民心灵的栖息地。
在海呈书店,木质书架间传来书页沙沙声。平日里步履匆匆的人们,在此放慢节奏,沉浸于阅读的世界。这里没有喧嚣与纷扰,唯有书香流淌,每个角落都藏着读者与文字的浪漫邂逅。
有人倚着书架,指尖轻轻摩挲书页,时而眉头微蹙,时而会心一笑;儿童阅读区里,家长与孩子依偎共读,生动的绘本故事化作亲子间的甜蜜纽带;咖啡角的座位上,年轻读者捧着书籍,伴着氤氲的咖啡香,在字里行间寻觅心灵的慰藉。
“父母从小教导我‘爱读书、读好书’,我每月都会读两三本书,享受纸质书沉甸甸的质感。”市民顾女士说。
记者观察发现,读者的书单愈发多元,从科技前沿到生活美学,从心理疗愈到经典名著,阅读目的也从单纯求知向自我愉悦拓展——有人在专业书里寻找职业进阶的密码,有人借散文诗歌治愈疲惫的灵魂。
“我买了法律方面的书,想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多学一点法律不会吃亏。”市民小刘说。
从看书到看“屏”
轻点手机屏幕,万卷诗书掌间流转,数字阅读已成为当下阅读新潮流。《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营收规模达661.41亿元,用户规模突破6.7亿 ,增长率为17.52%。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驱动力。
在通勤的路上,年轻人手捧手机沉浸于网络小说的奇幻世界,或是借助阅读软件汲取专业知识;午休间隙,上班族打开电子阅读器,在名家散文里舒缓紧绷的神经。对他们而言,数字阅读实现了“随时想读就能读”“想看哪本看哪本”,阅读过程中还能看到书友的精彩评论和反馈,为阅读增添了别样乐趣。
“喜欢数字阅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本不方便携带,但数字阅读我有手机就可以了。看书过程会自动保存书签,然后下次阅读时会自动翻到书签页,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王江江今年20岁,她告诉记者,数字阅读还有个好处就是成本较低,在APP上充值会员,同样的钱可以阅读更多书籍。
“上次买纸质书,大概是读高中的时候了。”杨倩是大一学生,她告诉记者,纸质书籍的存放也是一个问题,电子书就实现了“无纸化”阅读,更适合年轻人。
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从看书到看“屏”,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数字阅读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成为人们阅读方式的一种新潮流,推动阅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从看书到“听”书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5.4亿人,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0.2%,达5688.2亿元。听书正以独特的陪伴感和实用性,融入大众生活。
记者走访发现,指尖抚过书页的沙沙声正逐渐被耳机里的人声所替代,许多人已不满足于“看书”,而选择“听书”。
通勤路上耳畔的娓娓道来,深夜里无需开灯的温柔陪伴,听书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生活缝隙。从白发长者通过听书App重温《红楼梦》,到年轻父母用儿童故事音频伴孩子入眠,听书打破了阅读对环境和姿势的限制。
“我家孩子今年2岁,可我们平时工作很忙,加班时无法顾及孩子的‘睡前故事’,家里老人又不太识字没办法完成。这时候,听书就帮了我们很大的忙,AI声音的智能变调,讲得有声有色,孩子也很喜欢听。”“90后”宝妈赵女士说。
除了可以陪伴孩子,听书还有哪些优势?
今年34岁,从事销售行业的陈东说,声波可以让人们的想象力更丰富。“我喜欢看悬疑小说,如果只看文字,书里的情节我想象得可能会单调一些,但是在音效加持下,书里的情节会更加惊心动魄,让人感受更深刻。”
的确,听书不仅适配碎片化时间,更创造了独特的沉浸体验——戴上耳机,历史长河在讲述中奔涌,哲学思辨在对话里清晰,读者不再只是被动接收者,而是在声音构建的场景中“亲历”故事。从“用眼阅读”到“用耳聆听”,阅读的边界不断拓宽,让知识与诗意,随时随地“声”入人心。
从“读有字之书”到“阅无形之境”,再到“听有形之书”,阅读习惯的变化不仅是技术革新的缩影,更是人们适应快节奏生活、追求精神丰盈的生动写照。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智慧的追寻,始终是阅读永恒的底色。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