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岁的胡魁是吉阳区博后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队长。2023年7月,他从海南省委党校派驻到博后村。驻村近两年,他竭尽所能为村庄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同时也见证了博后村的“蝶变”过程。
优化提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在胡魁看来,自己是幸运的。“村里的民宿集群已基本形成,多数村民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但他也看到存在的短板,乡村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自己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一方面要让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收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博后村有一个全方位的跃升,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就民宿产业而言,胡魁认为要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为此提出了“突出优势、攥紧拳头”的品牌化发展思路,并联合三亚农投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亚龙湾博后民宿集”区域公用品牌。去年品牌影响初见成效,博后村民宿全年接待过夜游客106.12万人次,累计营收15129.5万元。
培训产业“新赛道”为乡村振兴“造血”赋能
博后村的培训产业起步较晚。2019年底,省委党校在村成立现场教学点,开始组织主体班次到村开展现场教学。2021年博后培训基地项目落地。随后,三亚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海南省专家服务基地、海南开放大学海南乡村振兴教学培训基地、海南省乡村振兴村级实践交流基地相继落户。为了凝聚力量,工作队还推动成立了“三亚博后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培训产业在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的同时,还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多渠道的学习机会。”胡魁说。今年1月,他联系多方资源,促成“海南三亚博后教育培训农民田间学校”顺利落地。随后,该校承接的第一个班次——三亚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开始面向三亚选拔100名学员。
“这是一次难得的进修提升机会,我们争取到20个名额。”胡魁介绍,他在村里种植大户、民宿老板、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精心挑选了20名学员。“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培训学习,未来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村庄发展‘造血’赋能。”
延伸“民宿+”链条,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驻村以来,胡魁心里始终记挂着两件事:一是如何延伸“民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升级;二是怎样缩小村民小组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希望能在‘民宿+康养’上发力,推动康养产业在博后村落地生根。”他介绍,“发展康养产业既可以增收,也能提升本地群众福祉。”他还注重“民宿+文化”融合推进工作,在工作队的推动下,《博后村志》正紧张编撰中。“希望‘村志’能为当地群众留下一部广博、温暖而又实用的记忆,并能厚植村庄文化底蕴,为建设‘五朵金花’乡村振兴示范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胡魁深情地说。
“糖丰小组因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民宿,种植仍是主导产业,收入水平与其他小组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努力引进优质辣椒和新品种山兰稻,希望藉此增加村民收入。”胡魁回忆道,起草项目书,为村民推介山兰米、出售辣椒成了他驻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他的私家车也常成为农产品运输车。
事情的发展在不久前迎来转机,最近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计划以一年每亩3500元的价格将该小组的耕地长期租用,用以发展“新奇特优”农产品种植等产业。
“有此保障,村民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创造更多的工资性收入。”胡魁欣喜地说。
两年驻村即将届满,对于博后村的未来发展,胡魁充满期待。“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蹄疾步稳求发展,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前景。今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发展机遇不断涌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博后村的发展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