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丨鹿回头上的缅怀与传承:跨越三十载的爱国精神接力
网络中国节·清明丨鹿回头上的缅怀与传承:跨越三十载的爱国精神接力

在三亚市鹿回头社区的鹿回头路上有一处公墓群,这里有一座干净平整的墓地,安葬着已故的解放军战士关维汉。墓碑上清晰地刻着:“吉林省伊通县新家乡西新屯关维汉烈士之墓,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二团十一连于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置。” 这座墓碑,承载着一段历史,也寄托着后人无尽的追思。

鹿回头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余瑜介绍,社区里的很多居民都知道这座墓。“老人们常念叨,关维汉烈士是在三亚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的,牺牲时他还那么年轻,他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岁月流转,这份记忆在社区里代代相传,每逢清明,总有居民前来祭扫,关维汉烈士墓前,从不曾冷清。

朱维欢为烈士扫墓。记者 刘琪成 摄

1、先烈事迹:少年心中种下“爱国”种子

在前来祭奠的人群中,王才和朱维欢一家格外引人注目。3月23日,这对表兄弟带着家人前来祭祖,不经意间看到了关维汉烈士墓。那一刻,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决定带着家人自发祭扫,缅怀这位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

朱维欢回忆道:“那天,我们带着孩子来祭祖,看到烈士墓,就觉得这是一次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这念头,其实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我们在鹿回头小学读书时的经历。” 那时,他们的校长周运秀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关维汉烈士的英勇事迹,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学生们为烈士扫墓。“周校长常说,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王才也感慨地说:“尽管已经过去 30 年了,但那些爱国主义教育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每周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爱国的意义。现在,我们想把这份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2、多方携手:为烈士寻找家属

王才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找到关维汉烈士的家属。

“我和表弟自小在鹿回头社区里长大,但没见过烈士的家属来扫墓、祭奠,猜想他是否还有家属在世,是否因为那个年代信息不通畅、交通不便,一直没法过来,或是不知晓他的消息。”王才说,“我们想帮烈士找到他的家属,延续这份亲情。”

为此,王才在23日祭奠时,拍摄了一段有关烈士关维汉的视频并上传网络,开启了“网上寻亲”之路。“我想着,哪怕找不到他在世的亲人,能够找到一张他的遗像贴于碑上,也是好的”

“其实,有‘寻亲’想法的不只有王才他们,早在两年前,吉阳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就与我们联系,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与关维汉有关的信息,帮助他寻找在世家属。”陈余瑜遗憾地说,“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未在社区留存,最终我们也未能找到他的相关资料。”

记者通过多方咨询了解到,由于前述原因,目前,市、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均未能联系到关维汉的在世家属。“目前已知,关于烈士关维汉较全的个人资料,来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上传‘中华英烈网’的相关信息。”一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说。

在该网站上搜索烈士“关维汉”的信息能看到,籍贯吉林的他,出生于1930年,牺牲于1957年12月。牺牲时,年仅27岁。有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尚在补充完善中。

3、鹿回头上:爱国情薪火相传

3月29日上午,临近清明节,王才和朱维欢又一次来到关维汉烈士墓前,献上鲜花,缅怀和祭奠。这一次,社区居民黎女士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黎女士说:“我很早就听说过关维汉烈士的事迹,一直很敬佩他,今天终于有机会来表达我的敬意。”

“争取以后每年都带着孩子来祭奠,让他们了解先烈们的伟大和不易,传承这份爱国主义精神。”王才坚定地说,“如果找不到烈士的家属,我们就承担起管护、打扫烈士墓的责任,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们对烈士的敬意与感激。”

当天上午,鹿回头路上细雨蒙蒙,天气渐凉,但王才、朱维欢等人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他们的行动,不仅是对关维汉烈士的缅怀,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鹿回头这片土地上,爱国之情如同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记者 陈超全)

责任编辑:王雪杉、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网络中国节·清明丨鹿回头上的缅怀与传承:跨越三十载的爱国精神接力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4-03 06:44:45

在三亚市鹿回头社区的鹿回头路上有一处公墓群,这里有一座干净平整的墓地,安葬着已故的解放军战士关维汉。墓碑上清晰地刻着:“吉林省伊通县新家乡西新屯关维汉烈士之墓,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二团十一连于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置。” 这座墓碑,承载着一段历史,也寄托着后人无尽的追思。

鹿回头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余瑜介绍,社区里的很多居民都知道这座墓。“老人们常念叨,关维汉烈士是在三亚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的,牺牲时他还那么年轻,他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岁月流转,这份记忆在社区里代代相传,每逢清明,总有居民前来祭扫,关维汉烈士墓前,从不曾冷清。

朱维欢为烈士扫墓。记者 刘琪成 摄

1、先烈事迹:少年心中种下“爱国”种子

在前来祭奠的人群中,王才和朱维欢一家格外引人注目。3月23日,这对表兄弟带着家人前来祭祖,不经意间看到了关维汉烈士墓。那一刻,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决定带着家人自发祭扫,缅怀这位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

朱维欢回忆道:“那天,我们带着孩子来祭祖,看到烈士墓,就觉得这是一次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这念头,其实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我们在鹿回头小学读书时的经历。” 那时,他们的校长周运秀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关维汉烈士的英勇事迹,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学生们为烈士扫墓。“周校长常说,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王才也感慨地说:“尽管已经过去 30 年了,但那些爱国主义教育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每周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爱国的意义。现在,我们想把这份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2、多方携手:为烈士寻找家属

王才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找到关维汉烈士的家属。

“我和表弟自小在鹿回头社区里长大,但没见过烈士的家属来扫墓、祭奠,猜想他是否还有家属在世,是否因为那个年代信息不通畅、交通不便,一直没法过来,或是不知晓他的消息。”王才说,“我们想帮烈士找到他的家属,延续这份亲情。”

为此,王才在23日祭奠时,拍摄了一段有关烈士关维汉的视频并上传网络,开启了“网上寻亲”之路。“我想着,哪怕找不到他在世的亲人,能够找到一张他的遗像贴于碑上,也是好的”

“其实,有‘寻亲’想法的不只有王才他们,早在两年前,吉阳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就与我们联系,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与关维汉有关的信息,帮助他寻找在世家属。”陈余瑜遗憾地说,“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未在社区留存,最终我们也未能找到他的相关资料。”

记者通过多方咨询了解到,由于前述原因,目前,市、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均未能联系到关维汉的在世家属。“目前已知,关于烈士关维汉较全的个人资料,来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上传‘中华英烈网’的相关信息。”一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说。

在该网站上搜索烈士“关维汉”的信息能看到,籍贯吉林的他,出生于1930年,牺牲于1957年12月。牺牲时,年仅27岁。有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尚在补充完善中。

3、鹿回头上:爱国情薪火相传

3月29日上午,临近清明节,王才和朱维欢又一次来到关维汉烈士墓前,献上鲜花,缅怀和祭奠。这一次,社区居民黎女士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黎女士说:“我很早就听说过关维汉烈士的事迹,一直很敬佩他,今天终于有机会来表达我的敬意。”

“争取以后每年都带着孩子来祭奠,让他们了解先烈们的伟大和不易,传承这份爱国主义精神。”王才坚定地说,“如果找不到烈士的家属,我们就承担起管护、打扫烈士墓的责任,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们对烈士的敬意与感激。”

当天上午,鹿回头路上细雨蒙蒙,天气渐凉,但王才、朱维欢等人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他们的行动,不仅是对关维汉烈士的缅怀,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鹿回头这片土地上,爱国之情如同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记者 陈超全)

责任编辑:王雪杉、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