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民族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奔赴美好未来。
近年来,三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三亚章节。
如今的鹿城大地,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绽放出愈发绚烂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在三亚技师学院,青年教师董倩(右)在指导学生制作黎锦。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攀椰竞速项目比赛现场。(资料图)
1
增进文化认同, 石榴花开结出团结硕果
去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三亚隆重举办,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相聚鹿城,共襄盛举。
这是海南建省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民族盛典、文化盛宴。全国、全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三亚。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近年来,三亚聚焦民族领域重点工作,坚持靶向发力,注入活力,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族儿女在这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相邻而居、亲如一家,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
——打造“2+N”宣传教育阵地、“互联网+民族团结”等宣传品牌,结合“七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发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针对管理服务对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线下宣传14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近万人,在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各网络平台线上宣传累计点击量1035万次,营造了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以“三月三”为契机,搭建以民歌对唱、非遗展示、黎锦苗绣技艺竞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为核心的群众性互动平台,同时,各单位结合本领域特色,积极举办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吸引了各族群众广泛参与。
——各有关部门形成联动,依托“三亚市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积极组织开展“诵写讲”比赛以及黎陶、藤竹编等文化交流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每年举办不同层级的少数民族干部专题培训班,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干部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提升履职能力,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
——注重培养、宣传少数民族先进典型,展现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精神风貌,推动各族群众形成见贤思齐、争做榜样的鲜明导向。
一个人的求学,一群人的温暖相助。在金鸡岭小学回辉校区,为了让双腿残疾的小女孩小英(化名)上学放学更加方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大家自发成立了爱心背送队,自愿成为小英的“双腿”,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坚持轮流背送小英上下楼、上厕所。扶一把,背一程,照顾这位行动不便的同学,成了大家的默契。
凡人善举,微光大爱。“爱心背送队”的事迹在网上热传,感动了无数国人。2024年,回族小女孩、“爱心背送队”队员马凯琳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爱心背送队”荣获“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2024十大年度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设的三亚市博物馆,完工后将系统展示我市少数民族历史演变过程,进一步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三亚举办。(资料图)
2
加强公共服务,多措并举保障民生福祉
长期以来,三亚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多措并举保障民生福祉,为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夯实了基础。
三亚将互嵌式理念融入相关规划,出台了《三亚市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行政区划体制下,对本地群众集聚型、“候鸟”集聚型、居住旅游混合型等不同特征的社区进行差异化引导建设,构建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睦邻友好的互嵌式空间。
在回新社区附近的“同心公园”,巧妙地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各族群众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中。各族群众走进“永远跟党走”主题文化雕塑区、同心广场、石榴籽长廊等充满民族特色的休闲空间,友善地交流、运动、娱乐……
在获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中廖村,一组组民族文化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设立在旅游步道边,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打卡……
一些村寨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市、区文旅部门常年开展送文化下乡的演出活动,各族群众用歌声、舞蹈展示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新时代风貌。
目前,三亚60多个少数民族村(社区)都已发展成为多民族互嵌融居格局,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各族群众手足情深,“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共建共享宜居宜游宜业的和美乡村。
此外,三亚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等工作都得到了全面加强。
三亚农村道路已实现100%硬板化,开设“村村通”公交线路57条,村民无论搭乘公交还是自驾出行都很方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村村建有卫生室,配有医护人员,市区两级医疗机构每年都开展交流行动,常态化支援基层医疗单位;村民用电、移动通讯实现全覆盖;天然气供应网点满足需求。
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均衡分布在各少数民族村寨(社区)。无论是汉族,还是黎族、苗族、回族的孩子们,大家混班混宿,师生们教、学、吃、住、文体活动都在一起。和谐动人的画面,让家长放心、舒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市投入9920万元用于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硬件改造,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住房安全、饮用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安全都有了保障,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族同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25年三亚市庆祝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主题文艺晚会现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3
调整产业结构,共富共享绘就幸福图景
博后村,毗邻亚龙湾。许多年前,这个小小的黎族村庄,人均耕地仅为0.6亩,且多为盐碱地,稻谷产量低。村民守着“金海岸”,却过着 “穷日子”。近年来,该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成为了吸睛无数的“网红”打卡地。截至2024年,博后村共有民宿74家,客房2000余间,是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来客120万人次。
如今,博后村,游人如织,一幢幢精品民宿屋舍俨然、错落有致,宛若一幅水墨丹青;走街串巷,随处可见村民自营的特产店铺、民宿和农家乐。
野花怒放、蜜蝶起舞、鱼儿戏水、水天一色……在水蛟村,到处是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近年来,该村紧抓庭院经济发展机遇,创新乡村振兴新路径,引领村民充分利用自家庭院空间,发展特色休闲服务业。
台楼村,坐落在天涯区的偏远山区之中。如今,沿着村道两旁望去,大片的火龙果基地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该村还积极发展旅游观光采摘产业,已初具规模。这小小的火龙果,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也美了村庄的风景。
撸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共画“同心圆”。近年来,三亚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推进民族区域高质量发展,让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茅村、中廖村、南山村、北山村、那受村……一个个少数民族村落正焕发勃勃生机,这些鲜活的事例,是三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三亚定向扶持黎响服饰、黎家乡情等12家初具规模的民族企业市场化运行,壮大了少数民族产业,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此外,自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631万元,辐射带动近9000亩榴莲、莲雾等热带水果种植和1500亩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年产值逾17亿元,惠及11万余少数民族群众。
籽籽同心,同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下一步,三亚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共同繁荣富裕的内涵、成色和水平,扎实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符府 张慧膑/文 李学仕 刘琪成 实习生 黎仁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