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展开。“红色庭院”不仅成为村民心中的温馨家园,更是党群联结、共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纽带。
村民在“红色庭院”一起商议乡村振兴的路子。
1 构建红色家园 党群联结新纽带
走进天涯区水蛟村,一座独具特色的“红色庭院”映入眼帘。这座庭院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党建引领、党群互动的前沿阵地。
近期,天涯区委组织部精心指导水蛟村,从33家庭院经济协会成员中,精选出“锦上添歌民宿”作为首个“红色庭院”试点,辐射周边30户村民。经过精心打造,这座庭院成为村民愿意来、留得住、能受益的温馨家园。
为确保“红色庭院”的有效运行,水蛟村通过党员自荐、村民推选及村两委商议的方式,选拔出6名德才兼备的党员担任“庭院长”。同时,构建起“村党委书记—党建网格长—庭院长”三级联动体系,强化了组织架构,促进了高效沟通。
“以前,我们总觉得村里的事情跟自己关系不大,但现在有了‘红色庭院’,我们感觉自己就是村里的主人。每次开会,我们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村民符照亮说道。
为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水蛟村遵循“地域相邻、产业趋同、群众自愿、规模适度”的原则,水蛟村党委后续将在天涯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总结试点经验,在6个党建网格内再选出6家民宿作为“红色庭院”第二批试点,各自覆盖10至20户村民。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党群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形成了党群共融共生的新格局。
水蛟村党员干部开展卫生大扫除。
2 明确议事机制 党群共谱和谐曲
在红庭“汇”议制度下,“红色庭院”由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庭院长”,汇聚“五老”人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职工、老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聚焦民生热点,共商村庄发展大计。
议事会以村民为核心,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由“庭院长”主导议题设定与会议进程。村两委干部参与旁听,确保决策贴近民需。会议安排灵活,多在傍晚或周末举行,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必要时可增加频次。地点设在“红色庭院”内,不设主席台,强调平等交流,使政策宣讲与民意收集更加接地气。
在红庭“汇”议中,村民积极发言,就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这一平台,村民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和愿望,还积极参与到了村庄治理中来。
“红庭‘汇’议真是个好制度!以前我们遇到问题总是找不到人解决,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直接向‘庭院长’反映问题,他们总是能尽快帮我们解决。这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和安心。”现年39岁、已入党12年的水蛟村委会上乙村小组村民浦金保说。
3 细化规则流程 党群互动有章循
为确保红庭“汇”议高效有序运行,水蛟村制定了“三议三不议”原则,即:集体利益优先议,个人私利不议;多数赞成才议,少数反对缓议;合情合理必议,违法违规不议。
同时,议事主题紧密围绕村庄建设难点问题与民众迫切需求。要求“庭院长”在会前深入走访,广泛征集意见,确保议题精准对接民生实事。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议事效率,还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红色庭院”中,村民不仅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还学会了如何依法依规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支持“红色庭院”的建设和发展,为村庄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强化落实监督 党群心声有回响
为了确保村民的诉求得到有效落实,水蛟村还建立健全意见落实闭环机制。实行问题清单化、台账管理、责任到人,确保村民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推行“三事分办”模式:小事由庭院自行解决;大事由“村庭”联合处理;难事上报区级协调。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提升办事效率。所有事项均接受村民全程监督,满意度低于60%的需重新办理。
在年末,“庭院长”还需公开述职,接受村民评议。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监督力度,还增进了党群之间的信任。村民纷纷表示,他们对“红色庭院”的工作非常满意,并希望这一模式能够持续推广和深化。
“作为村干部,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在‘红色庭院’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宗旨。通过红庭‘汇’议等机制,我们与村民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水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国效表态: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拓展覆盖范围。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绘就‘共建共享、全民参与’的美好乡村画卷!”
天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持续深化红庭“汇”议制度,总结经验教训,拓展覆盖范围,将“红色庭院”打造成党员群众的连心桥和纽带,促进村民角色转变,共同绘就“共建共享、全民参与”的美好乡村画卷。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天涯区的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黄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