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聚焦生物育种 探索种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院士专家聚焦生物育种 探索种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当下,生物育种已然成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生物育种作为核心议题备受瞩目,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积极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行动方向。

当前正值南繁育种季,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皆从这里培育诞生。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AI)”的“育种4.0”时代来临,AI育种、智慧育种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逐步走向现实,开启了种业发展的新篇章。

在生物育种产业化与企业发展论坛上,众多院士专家汇聚一堂,围绕AI育种、全基因组智能选择、农业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种子质量标准等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以《AI育种相关最新进展》为主题,详细阐述了AI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前沿应用及突破,为从业者们展示了AI育种的广阔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带来《水稻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新的基础》,深入剖析了水稻种质创新背后的遗传学原理,为水稻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石;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带来的《全基因组智能选择》则聚焦于如何利用全基因组信息进行精准育种,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陈晓亚分享道:“生物育种帮助科研人员找到了关键点位,三亚南繁硅谷也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部署。”他强调,生物育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领域,需要众多领域的专家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比如,在基因编辑技术中,就需要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才能精准地对作物基因进行编辑,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纵观国内外,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令人欣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初步建成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在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等重要基因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棉花、水稻、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形成了自身优势。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还需要加快步伐。

在探讨中,专家们认为,在AI育种相关进展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如通过深度学习大量基因组数据,能够精准定位抗病、高产基因链,利用算法模拟不同气候组合进行虚拟育种等,但在技术的成熟度和广泛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业基因编辑研究也不断有新进展,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改良了许多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不过,基因编辑技术在安全性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

生物育种种子质量标准是保障育种成果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种子质量国家标准,对粮食作物种子、经济作物种子等的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水稻常规种原种的纯度需达到99.9%、净度98.0%、发芽率85%等,但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育种需求。

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将极大提升育种创新效率,并推动育种事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蔡炳先

责任编辑:黄盛 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院士专家聚焦生物育种 探索种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3-22 05:41:26

当下,生物育种已然成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生物育种作为核心议题备受瞩目,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积极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行动方向。

当前正值南繁育种季,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皆从这里培育诞生。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AI)”的“育种4.0”时代来临,AI育种、智慧育种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逐步走向现实,开启了种业发展的新篇章。

在生物育种产业化与企业发展论坛上,众多院士专家汇聚一堂,围绕AI育种、全基因组智能选择、农业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种子质量标准等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以《AI育种相关最新进展》为主题,详细阐述了AI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前沿应用及突破,为从业者们展示了AI育种的广阔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带来《水稻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新的基础》,深入剖析了水稻种质创新背后的遗传学原理,为水稻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石;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带来的《全基因组智能选择》则聚焦于如何利用全基因组信息进行精准育种,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陈晓亚分享道:“生物育种帮助科研人员找到了关键点位,三亚南繁硅谷也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部署。”他强调,生物育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领域,需要众多领域的专家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比如,在基因编辑技术中,就需要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才能精准地对作物基因进行编辑,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纵观国内外,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令人欣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初步建成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在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等重要基因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棉花、水稻、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形成了自身优势。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还需要加快步伐。

在探讨中,专家们认为,在AI育种相关进展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如通过深度学习大量基因组数据,能够精准定位抗病、高产基因链,利用算法模拟不同气候组合进行虚拟育种等,但在技术的成熟度和广泛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业基因编辑研究也不断有新进展,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改良了许多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不过,基因编辑技术在安全性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

生物育种种子质量标准是保障育种成果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种子质量国家标准,对粮食作物种子、经济作物种子等的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水稻常规种原种的纯度需达到99.9%、净度98.0%、发芽率85%等,但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育种需求。

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将极大提升育种创新效率,并推动育种事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蔡炳先

责任编辑:黄盛 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