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开幕。图为李家洋院士发言。
“智能品种智造是未来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3月20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土李家洋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主论坛上作报告指出,育种历经驯化育种、遗传育种、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阶段。育种“5.0时代”,是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时代。
据李家洋介绍,智能品种的核心为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作物品种,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启动与之相应的分子调控通路,实现作物能量转化利用的动态调控以及在生长与抗性之间的协同优化;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最优化的动态调整株型,提升光能、肥料、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抵抗生物胁迫以及非生物胁迫;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食物食味与营养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实现“两增两减”的育种目标。
李家洋表示,若要真正实现“智能品种智能培育”的设想,迈向育种5.0,仍需多方面的努力。
一是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模式不同,育种需求存在差异,回顾前四个育种世代,不同作物的育种历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同时,不同作物的研究基础与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二是农业科学研究受限于作物的生长周期,科研周期较长,同时农业的创新链条很长,要完整地实现从理论创新到品种突破,需要冷板凳精神、长期稳定支持和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三是作物表型是遗传信息与外界环境互作产生的复杂结果,但表型数据获取周期长成本高,高质量表型数据积累困难,需要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下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四是新的育种体系需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建立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与机制,培养复合型的新型种业人才和研究团队,支撑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
五是要注重生物安全,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通过开通生物安全实验区、建立完善的审定推广管理体系等方式,将新技术优势利用在未来作物育种中。同时,育种5.0的发展一定是与前四个育种世代的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和交融,从而高效培育出下一代“两增两减”的优异新品种,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