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南繁” 耕耘者刘少军:一位院士的鱼缘之旅
“水产南繁” 耕耘者刘少军:一位院士的鱼缘之旅

人以载事,文以载道。 

作为海南省主流融媒体集团及其南部惟一党媒报纸,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与旗下《三亚日报》承担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宣传的重担,将这片热土上干事、创业的热血之事呈现,是题中应有之义。 

而从自贸区到自贸港,海南岛的胸怀愈发宽阔,各种要素加速流动,尤其是人与人才,如潮汹涌奔腾而来。他们如海南本土的人一样,为着前面那片大海而扬帆而击水,构成了新时代最活跃的图景—— 

时间在流淌,空间在交织,海岛内外已经难分彼此,搭建起时代的舞台,人们在尽情挥洒才情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共同的答案。 

他们在这里,他们在那里;他们在远方,他们在身旁;他们在埋头,他们更在超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期人物

刘少军,1962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博士学位,现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亚市院士联合会会员。刘少军曾荣获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首届 “全国科创名匠”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在目前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里,他是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也是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刘少军院士在位于乐东九所的广西南繁基地接受采访。他的前面是鱼池,后面也是鱼池。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宇典 摄

3月5日,刘少军依旧在忙碌中穿梭,脚步一刻不停。他先是来到室内的鱼池,专注地观察多种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情况;团队所需要的鱼草,未能如期交付……直至中午,刘少军才暂且放下手头事务,稍作休憩。

刘少军院士(左二)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研发工作。受访者供图

自年初受邀,从湖南来到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的广西南繁基地,这并不是刘少军头一回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进行育种科研。

2018年,他参加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会议;再往前追溯,刘少军还一直在与总部设在三亚的海南的一家水产公司开展科研合作。36年的“授人以渔”之路,被称作“科研渔夫”的刘少军,从湖南辗转到海南,从淡水河畔迈向微咸海风轻拂的南海之滨。在身处养殖条件绝佳、温度与环境皆优的海南岛,刘少军内心满是感慨。

1

父与子,两位 “鱼院士”

上幼儿园、小学那会,每逢周末,刘少军的父亲刘筠就会用板车拉着一家人,前往偏远的渔场开展科研工作。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实验上,顾不上他们,刘少军就把不要的小鱼装进罐头瓶,灌上水,欢欢喜喜地带回家饲养。

时光悠悠,年少的刘少军就这样认识了草鱼、鲤鱼、鲫鱼……他对鱼的浓厚兴趣,也在那时悄然萌发。

1989年,刘少军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生命科学学院任教,选定淡水鱼遗传育种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着手开启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研究之旅。

刘少军感慨地说:“对我和团队来讲,每一个新型鱼类的诞生,都跟奇迹似的。”他们在挑选远缘杂交研究的亲本时,一般会选鲫鱼、鲤鱼、团头鲂(也就是俗称的鳊鱼)、草鱼等常见的经济鱼类,这些鱼在人们日常的食物里更为常见。“因为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界中,除非是极端环境,不然一般两个不同物种的鱼类不会自然杂交,所以只能人为地创造特殊环境,让它们交配。”刘少军这样解释远缘杂交。

刘少军院士观察鱼儿产卵情况。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宇典 摄

让海南人吃上本土养殖的小龙虾,是刘少军的目标之一。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宇典 摄

刘少军表示,在这种低概率的情况下,一年能做成一两个鱼类远缘杂交组合就相当不容易了。可他们愣是完成了一系列远缘杂交组合的系统研究,得到了一批有存活后代的杂交组合。经过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淡水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进而成功建立起“一步法”和“多步法”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

在此基础上,刘少军领导团队结合鱼类远缘杂交和异精雌核发育的特点,建立了大杂交和微杂交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拓展了鱼类育种范围。

36年来,刘少军和他的团队先后培育出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可育品系,形成了全新的鱼类种质资源。他培育的合方鲫2号、合方鲫、湘云鲫 2 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5个优良品种鱼类,获得了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其中合方鲫2号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进行了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998年至1999年,刘少军曾前往法国,投身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9年,刘少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距离父亲刘筠创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已经过去61年,距离父亲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过去了24年。

刘筠、刘少军一门两位 “鱼院士”,一时间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

2

鱼池的味道,水的味道

在广西南繁基地的室内鱼池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鱼儿,有的把小嘴探出水面进食,有的静静地潜伏在池底休憩。在鳜鱼池内,它们在隐蔽的地方争吃起了活泥鳅。

“鱼都特别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想着怎么保护自己。”刘少军跟鱼打了半辈子交道,对它们的习性再熟悉不过了。

移步到室外,和煦的春风轻轻吹皱鱼塘里的一池清水,刘少军忍不住俯下身,将手伸进鱼塘中。“好温暖啊,要是各地都有海南这样的气候条件,那该多好。”他不禁感叹道。

“养鱼”这条路的艰辛,就像鱼塘里的水,深不止两三米,滋味有“甜”也有“咸”。

身处海南,眼前的这番景象,让他回想起2008年那个春天,整个湖南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冰灾,实验基地的鱼塘都被冰封在水底。冰层要是继续变厚,鱼儿就没法呼吸,会面临缺氧致死的绝境。刘少军带着学生,顶着严寒每天去破冰,成功保住了核心种质资源。

刘少军的学生、副教授王余德回忆,2024年7月初,长沙连日暴雨,实验基地遭到破坏。60多岁的刘少军顾不上许多,赤脚下河摸石头,和大家一起抢修水坝,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排除了危险。

散步,不过是刘少军“行走”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更多时候,他的脚步都围绕着鱼和鱼塘。

目前,刘少军团队在全国设有17个鱼类种业或健康养殖基地。王余德说,每到一个基地,刘少军必定会经常巡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习惯,他都坚持30多年了。”

还有湖南师范大学鱼类育种基地,从实验室到湘江边的实验基地,这条1500米的路,刘少军只要在长沙,每天都会走上两三次。基地面积有11亩,里面有30多个鱼池、100多个鱼缸。有些鱼已经育种40代了,鱼一年繁殖一次,选育40代,就得花40年时间。

刘少军说,这个基地是父亲亲手创建起来的,凝聚着所有人的心血。“父亲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执着和坚持,这也是他几十年的工作作风。”他说,父亲还是年轻助教的时候,就立志对鱼类遗传育种进行系统研究,一辈子都围绕着这个主题,真正做到了十年磨一剑,几十年专注研究一件事,自己虽说也有成绩,但和父亲比起来,还是 “望尘莫及”。

每年3月至6月,是鱼类产卵的季节,刘少军基本都待在实验基地忙碌。鱼类产卵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了,他们得随时观察情况,作息时间也得跟着鱼走。

“就像养孩子一样,得天天看着。”刘少军总是自嘲自己就是个“渔民”,他的QQ名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3

南繁,好气候育好鱼

从湖南到海南,如今,刘少军带领科研团队踏上了南繁之路。

他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相关团队合作,开展了淡水水产多种鱼类的南繁育种研究。通过内陆与海南接力方式,在合方鲈鱼、合方鲫2号、合方花鲫、金鱼等多种鱼类中已证明,可做到无需催产药物或少用催产药物、提前繁殖季节、高繁殖率、高孵化率,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填补了鱼类育种方面的一些空白。

这让刘少军和团队成员对“水产南繁”充满信心,也对海南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赞叹不已。

另外,刘少军团队育种目标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培育出一些适合海南养殖的新型优质鱼类。要知道,合方鲫2号因其独特的鲜味,已成为制备鱼汤的好食材,由此制备的合方鲫鱼汤,如今已经被一家知名电商平台选中上架,面向全国销售。

淡水鱼养殖只是第一步。作为“水产南繁”的耕耘者,刘少军一边记挂着在海南进行“鱼稻共作”,一边还在开展另一项创新性工作——在海南进行小龙虾的繁殖研究。

在那些室内鱼池的其中一口池子里,水中的小龙虾长势良好,展现出超强的适应性。“南繁要服务于当地,等海南人能吃上本地育种、生产养殖的小龙虾时,那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刘少军和他的团队满怀憧憬与期待,“现在说结果还太早,但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就肯定会有好结果。”

刘少军的信心和底气,还来自海南省对水产事业的高度重视。2023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超过73.9万吨,同比增速9.77%,增速在全国排第一,全省渔业产值达到550亿元(含苗种产值)。在渔业种业特色方面,截至2024年6月份的数据是,海南全省规模水产苗种企业有138家,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4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还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石斑鱼水产原良种场。2024年,黄鳍金枪鱼首次实现人工产卵孵化。

如果说父辈的研究,是让中国人的盘子里多一条鱼,那么刘少军的研究,则是全力以赴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

从内陆到海南岛,刘少军只是感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可无论身处何方,水还是那个水,鱼依旧在浅底自在地遨游。

两代“鱼痴”的鱼书雁信

对“鱼”的痴迷,在刘筠、刘少军父子两代人身上,好像有着天然的传承基因。

刘筠的下一代有兄妹三人,刘少军最小。一辈子和鱼打交道的刘筠,连给孩子取名字都离不开“鱼”。

刘少军的父亲,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左)。 (资料图片)

1959年,大女儿出生,刘筠正忙着做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就取名刘白鲢;1960年,二儿子出生,他在研究草鱼的人工繁殖,草鱼又叫鲩鱼,于是取名刘鲩;等到刘少军出生,他还想这么干,妻子胡运瑾不同意了,说都已经有两条“鱼”了,不能一家子都是鱼啊。最后,给小儿子取名少军。

刘少军说,父亲一生“为鱼痴狂”,而这“痴狂”的背后,是辛苦的工作。结婚第二天,刘筠就卷起铺盖去了农村渔场。

上世纪60至80年代,刘筠的足迹踏遍了湖南 40 多个县,就算生活再艰难,他也坚持下乡,或者在研究室里做学问。

三兄妹里,只有名字里没“鱼”的刘少军,接过了父亲的衣钵。2015年,刘筠的离世让他深受打击。“我在ICU病房里陪着父亲待了22天,直到最后,他还惦记着实验室的事儿。”

从刘筠离开的第二年起,刘少军每年都会写一封信,叫作《纪念父亲——刘筠先生》,今年已经是第十封了。字里行间,有他们的共同回忆,有他的工作汇报,有家人近况,更多的,是他深深藏在心底的情感。

刘少军在鱼池工作。父子两代“鱼痴”,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父亲的去世,除了给我们带来深切的怀念,还留下了什么呢?父亲工作60多年,一直都在为我国水生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努力,他相信实践出真理,给我们留下了执着的科学钻研精神。”在第一封信里,刘少军这样思索着,他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告诉后来人。

今年1月21日,是刘筠的忌日。刘少军在写给父亲的第十封信里说:“妈妈在过去一年里,和往常一样,因为感冒等原因住了几次院,每次都在医生精心治疗和全家人悉心照料下痊愈出院。您的儿女都好,您的孙子、外孙都好,您的曾孙、曾外孙都在健康成长。感谢您在天堂一直保佑着我们全家。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跟随刘少军驻扎广西南繁基地的团队成员,有近20人,年龄最小的才22岁。科学研究的种种辛苦,刘少军的团队成员都早有心理准备。

他的学生、副教授王余德家在湖南南阳,有一双儿女,小的才 6岁。王余德的妻子在老家的医院当护士,工作忙,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身上。这也是王余德心里愧疚的地方,自己常年在外,没能尽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责任。下一次回家,要等到4月份。在这之前,和家人的见面全靠手机视频和信息。

刘少军计划领导团队从南到北,随着气温的变化,从海南省到广东省,再到湖南省,每一个地域都会开展鱼类育种工作,每一个地域都要做到有种有业,每一个地域都会进行持续的育种和健康养殖研究。

刘少军暂定回到湖南的育种时间估计是3月底或者4月初,那时内陆开始回暖,鱼儿也能产卵。他要去各个基地“巡塘”。每到这时,刘少军总会忍不住再次夸赞海南:这儿的气候和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原标题:

子承父之志,一门两院士,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36年,改良的鱼类品种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养殖,从河湖到大海,从内陆到海南——

“水产南繁” 耕耘者刘少军:一位院士的鱼缘之旅

总策划:卢巨波

执行:陈忠平 卢海容 陈太贤 王鑫 杨洋

记者:卢巨波 王鑫 杨京达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水产南繁” 耕耘者刘少军:一位院士的鱼缘之旅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3-17 06:41:07

人以载事,文以载道。 

作为海南省主流融媒体集团及其南部惟一党媒报纸,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与旗下《三亚日报》承担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宣传的重担,将这片热土上干事、创业的热血之事呈现,是题中应有之义。 

而从自贸区到自贸港,海南岛的胸怀愈发宽阔,各种要素加速流动,尤其是人与人才,如潮汹涌奔腾而来。他们如海南本土的人一样,为着前面那片大海而扬帆而击水,构成了新时代最活跃的图景—— 

时间在流淌,空间在交织,海岛内外已经难分彼此,搭建起时代的舞台,人们在尽情挥洒才情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共同的答案。 

他们在这里,他们在那里;他们在远方,他们在身旁;他们在埋头,他们更在超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期人物

刘少军,1962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博士学位,现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亚市院士联合会会员。刘少军曾荣获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首届 “全国科创名匠”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在目前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里,他是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也是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刘少军院士在位于乐东九所的广西南繁基地接受采访。他的前面是鱼池,后面也是鱼池。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宇典 摄

3月5日,刘少军依旧在忙碌中穿梭,脚步一刻不停。他先是来到室内的鱼池,专注地观察多种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情况;团队所需要的鱼草,未能如期交付……直至中午,刘少军才暂且放下手头事务,稍作休憩。

刘少军院士(左二)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研发工作。受访者供图

自年初受邀,从湖南来到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的广西南繁基地,这并不是刘少军头一回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进行育种科研。

2018年,他参加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会议;再往前追溯,刘少军还一直在与总部设在三亚的海南的一家水产公司开展科研合作。36年的“授人以渔”之路,被称作“科研渔夫”的刘少军,从湖南辗转到海南,从淡水河畔迈向微咸海风轻拂的南海之滨。在身处养殖条件绝佳、温度与环境皆优的海南岛,刘少军内心满是感慨。

1

父与子,两位 “鱼院士”

上幼儿园、小学那会,每逢周末,刘少军的父亲刘筠就会用板车拉着一家人,前往偏远的渔场开展科研工作。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实验上,顾不上他们,刘少军就把不要的小鱼装进罐头瓶,灌上水,欢欢喜喜地带回家饲养。

时光悠悠,年少的刘少军就这样认识了草鱼、鲤鱼、鲫鱼……他对鱼的浓厚兴趣,也在那时悄然萌发。

1989年,刘少军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生命科学学院任教,选定淡水鱼遗传育种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着手开启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研究之旅。

刘少军感慨地说:“对我和团队来讲,每一个新型鱼类的诞生,都跟奇迹似的。”他们在挑选远缘杂交研究的亲本时,一般会选鲫鱼、鲤鱼、团头鲂(也就是俗称的鳊鱼)、草鱼等常见的经济鱼类,这些鱼在人们日常的食物里更为常见。“因为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界中,除非是极端环境,不然一般两个不同物种的鱼类不会自然杂交,所以只能人为地创造特殊环境,让它们交配。”刘少军这样解释远缘杂交。

刘少军院士观察鱼儿产卵情况。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宇典 摄

让海南人吃上本土养殖的小龙虾,是刘少军的目标之一。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宇典 摄

刘少军表示,在这种低概率的情况下,一年能做成一两个鱼类远缘杂交组合就相当不容易了。可他们愣是完成了一系列远缘杂交组合的系统研究,得到了一批有存活后代的杂交组合。经过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淡水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进而成功建立起“一步法”和“多步法”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

在此基础上,刘少军领导团队结合鱼类远缘杂交和异精雌核发育的特点,建立了大杂交和微杂交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拓展了鱼类育种范围。

36年来,刘少军和他的团队先后培育出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可育品系,形成了全新的鱼类种质资源。他培育的合方鲫2号、合方鲫、湘云鲫 2 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5个优良品种鱼类,获得了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其中合方鲫2号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进行了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998年至1999年,刘少军曾前往法国,投身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2007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9年,刘少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距离父亲刘筠创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已经过去61年,距离父亲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过去了24年。

刘筠、刘少军一门两位 “鱼院士”,一时间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

2

鱼池的味道,水的味道

在广西南繁基地的室内鱼池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鱼儿,有的把小嘴探出水面进食,有的静静地潜伏在池底休憩。在鳜鱼池内,它们在隐蔽的地方争吃起了活泥鳅。

“鱼都特别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想着怎么保护自己。”刘少军跟鱼打了半辈子交道,对它们的习性再熟悉不过了。

移步到室外,和煦的春风轻轻吹皱鱼塘里的一池清水,刘少军忍不住俯下身,将手伸进鱼塘中。“好温暖啊,要是各地都有海南这样的气候条件,那该多好。”他不禁感叹道。

“养鱼”这条路的艰辛,就像鱼塘里的水,深不止两三米,滋味有“甜”也有“咸”。

身处海南,眼前的这番景象,让他回想起2008年那个春天,整个湖南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冰灾,实验基地的鱼塘都被冰封在水底。冰层要是继续变厚,鱼儿就没法呼吸,会面临缺氧致死的绝境。刘少军带着学生,顶着严寒每天去破冰,成功保住了核心种质资源。

刘少军的学生、副教授王余德回忆,2024年7月初,长沙连日暴雨,实验基地遭到破坏。60多岁的刘少军顾不上许多,赤脚下河摸石头,和大家一起抢修水坝,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排除了危险。

散步,不过是刘少军“行走”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更多时候,他的脚步都围绕着鱼和鱼塘。

目前,刘少军团队在全国设有17个鱼类种业或健康养殖基地。王余德说,每到一个基地,刘少军必定会经常巡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习惯,他都坚持30多年了。”

还有湖南师范大学鱼类育种基地,从实验室到湘江边的实验基地,这条1500米的路,刘少军只要在长沙,每天都会走上两三次。基地面积有11亩,里面有30多个鱼池、100多个鱼缸。有些鱼已经育种40代了,鱼一年繁殖一次,选育40代,就得花40年时间。

刘少军说,这个基地是父亲亲手创建起来的,凝聚着所有人的心血。“父亲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执着和坚持,这也是他几十年的工作作风。”他说,父亲还是年轻助教的时候,就立志对鱼类遗传育种进行系统研究,一辈子都围绕着这个主题,真正做到了十年磨一剑,几十年专注研究一件事,自己虽说也有成绩,但和父亲比起来,还是 “望尘莫及”。

每年3月至6月,是鱼类产卵的季节,刘少军基本都待在实验基地忙碌。鱼类产卵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了,他们得随时观察情况,作息时间也得跟着鱼走。

“就像养孩子一样,得天天看着。”刘少军总是自嘲自己就是个“渔民”,他的QQ名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3

南繁,好气候育好鱼

从湖南到海南,如今,刘少军带领科研团队踏上了南繁之路。

他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相关团队合作,开展了淡水水产多种鱼类的南繁育种研究。通过内陆与海南接力方式,在合方鲈鱼、合方鲫2号、合方花鲫、金鱼等多种鱼类中已证明,可做到无需催产药物或少用催产药物、提前繁殖季节、高繁殖率、高孵化率,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填补了鱼类育种方面的一些空白。

这让刘少军和团队成员对“水产南繁”充满信心,也对海南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赞叹不已。

另外,刘少军团队育种目标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培育出一些适合海南养殖的新型优质鱼类。要知道,合方鲫2号因其独特的鲜味,已成为制备鱼汤的好食材,由此制备的合方鲫鱼汤,如今已经被一家知名电商平台选中上架,面向全国销售。

淡水鱼养殖只是第一步。作为“水产南繁”的耕耘者,刘少军一边记挂着在海南进行“鱼稻共作”,一边还在开展另一项创新性工作——在海南进行小龙虾的繁殖研究。

在那些室内鱼池的其中一口池子里,水中的小龙虾长势良好,展现出超强的适应性。“南繁要服务于当地,等海南人能吃上本地育种、生产养殖的小龙虾时,那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刘少军和他的团队满怀憧憬与期待,“现在说结果还太早,但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就肯定会有好结果。”

刘少军的信心和底气,还来自海南省对水产事业的高度重视。2023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超过73.9万吨,同比增速9.77%,增速在全国排第一,全省渔业产值达到550亿元(含苗种产值)。在渔业种业特色方面,截至2024年6月份的数据是,海南全省规模水产苗种企业有138家,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4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还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石斑鱼水产原良种场。2024年,黄鳍金枪鱼首次实现人工产卵孵化。

如果说父辈的研究,是让中国人的盘子里多一条鱼,那么刘少军的研究,则是全力以赴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

从内陆到海南岛,刘少军只是感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可无论身处何方,水还是那个水,鱼依旧在浅底自在地遨游。

两代“鱼痴”的鱼书雁信

对“鱼”的痴迷,在刘筠、刘少军父子两代人身上,好像有着天然的传承基因。

刘筠的下一代有兄妹三人,刘少军最小。一辈子和鱼打交道的刘筠,连给孩子取名字都离不开“鱼”。

刘少军的父亲,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左)。 (资料图片)

1959年,大女儿出生,刘筠正忙着做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就取名刘白鲢;1960年,二儿子出生,他在研究草鱼的人工繁殖,草鱼又叫鲩鱼,于是取名刘鲩;等到刘少军出生,他还想这么干,妻子胡运瑾不同意了,说都已经有两条“鱼”了,不能一家子都是鱼啊。最后,给小儿子取名少军。

刘少军说,父亲一生“为鱼痴狂”,而这“痴狂”的背后,是辛苦的工作。结婚第二天,刘筠就卷起铺盖去了农村渔场。

上世纪60至80年代,刘筠的足迹踏遍了湖南 40 多个县,就算生活再艰难,他也坚持下乡,或者在研究室里做学问。

三兄妹里,只有名字里没“鱼”的刘少军,接过了父亲的衣钵。2015年,刘筠的离世让他深受打击。“我在ICU病房里陪着父亲待了22天,直到最后,他还惦记着实验室的事儿。”

从刘筠离开的第二年起,刘少军每年都会写一封信,叫作《纪念父亲——刘筠先生》,今年已经是第十封了。字里行间,有他们的共同回忆,有他的工作汇报,有家人近况,更多的,是他深深藏在心底的情感。

刘少军在鱼池工作。父子两代“鱼痴”,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父亲的去世,除了给我们带来深切的怀念,还留下了什么呢?父亲工作60多年,一直都在为我国水生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努力,他相信实践出真理,给我们留下了执着的科学钻研精神。”在第一封信里,刘少军这样思索着,他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告诉后来人。

今年1月21日,是刘筠的忌日。刘少军在写给父亲的第十封信里说:“妈妈在过去一年里,和往常一样,因为感冒等原因住了几次院,每次都在医生精心治疗和全家人悉心照料下痊愈出院。您的儿女都好,您的孙子、外孙都好,您的曾孙、曾外孙都在健康成长。感谢您在天堂一直保佑着我们全家。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跟随刘少军驻扎广西南繁基地的团队成员,有近20人,年龄最小的才22岁。科学研究的种种辛苦,刘少军的团队成员都早有心理准备。

他的学生、副教授王余德家在湖南南阳,有一双儿女,小的才 6岁。王余德的妻子在老家的医院当护士,工作忙,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身上。这也是王余德心里愧疚的地方,自己常年在外,没能尽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责任。下一次回家,要等到4月份。在这之前,和家人的见面全靠手机视频和信息。

刘少军计划领导团队从南到北,随着气温的变化,从海南省到广东省,再到湖南省,每一个地域都会开展鱼类育种工作,每一个地域都要做到有种有业,每一个地域都会进行持续的育种和健康养殖研究。

刘少军暂定回到湖南的育种时间估计是3月底或者4月初,那时内陆开始回暖,鱼儿也能产卵。他要去各个基地“巡塘”。每到这时,刘少军总会忍不住再次夸赞海南:这儿的气候和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原标题:

子承父之志,一门两院士,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36年,改良的鱼类品种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养殖,从河湖到大海,从内陆到海南——

“水产南繁” 耕耘者刘少军:一位院士的鱼缘之旅

总策划:卢巨波

执行:陈忠平 卢海容 陈太贤 王鑫 杨洋

记者:卢巨波 王鑫 杨京达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