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检查大棚内“太空南繁水稻”长势情况。
三亚新闻网3月4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第一批‘太空南繁水稻’已经进入灌浆期……”3月3日上午,在海南大学南繁科研基地实验温室大棚,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乐南繁)总经理范庆君高兴地说,“太空南繁水稻”预计3月下旬就可以收种。
“我们种植了紫70、寿乡1号、美香93S、农恢1号、农紫糯3号等6种南繁水稻品种,共计500余克。”在实验温室大棚内,范庆君指着“寿乡1号”标识牌说,这一品种曾获得了“海南好米”金奖,口感好但产量较低。希望通过空间环境诱变作用,提升“寿乡1号”的产量。
据介绍,航天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将种质资源送入太空环境,通过诱变作用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
“太空南繁水稻”已经长出稻穗。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摄
去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农乐南繁经过层层筛选,报送的500余克南繁水稻种子成功入选,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经过14天太空旅行,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了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去年11月起,海南大学联合农乐南繁开始陆续播种三批“太空南繁水稻”,进行新种质、新材料选育。
记者在实验温室大棚内看到,第一批“太空南繁水稻”结出的稻穗微微低垂,已有手掌长。室外水田里,第二批、第三批“太空南繁水稻”也将陆续抽穗。在阳光下,绿油油的“太空南繁水稻”正在茁壮成长。
“‘太空南繁水稻’目前分为户外和室内两种种植方式,没有实施特殊技术和施肥方式。”范庆君解释说,他们希望通过现有的种植标准,反映出“太空南繁水稻”正常的种植效果。
据悉,第一批“太空南繁水稻”经过浸种、播种、秧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后,进入灌浆成熟期。目前,工作人员主要实施田间水分管理、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太空南繁水稻’收种之后,还要进行表型、基因、成分等观察筛选,根据品种优良性再进行加代繁殖。”范庆君介绍,“太空南繁水稻”太空诱变作用要经过6至8代繁育才能稳定优势性状。
“这一过程,长的话需要七八年。但是,在三亚的热带气候、南繁科技等优势下,‘太空南繁水稻’加代繁殖将会缩短到2-3年。”范庆君表示,海南大学联合农乐南繁实施企院合作,将加快推进“太空南繁水稻”研究,力争尽早取得研究成果。
原标题:
三亚“太空南繁水稻”进入灌浆期
预计3月下旬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