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观察】一粒种子“芯”又“新”
【三亚观察】一粒种子“芯”又“新”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

其中,“南繁硅谷”再次被提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何为“南繁硅谷”?将如何助力突破性品种的育成?

答案就在北纬18度这片热土上。

2024年6月21日,在崖州湾种子质量检测平台(ISTA实验室),实验人员在显微镜下对种子进行鉴定。

小小种子,攸关国脉

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底多重要?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蔬菜以及23万吨肉类。

“谁来养活中国?”

2022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了大家的发言,回应了这个问题。

“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总书记语气坚定。

手中有粮方才心中不慌。一粒种子,关乎“国之大者”,牵系到粮食安全主动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是为了让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那么,如何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饭碗?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三亚就与国家种子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纬18度的光和热,吸引着全国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前来寻找答案。他们每逢冬春季便来此地,进行农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种,这被称作南繁。

随着南繁育种的发展,在此进行繁育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涵盖了绝大部分春种秋收的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作物,也有蔬菜瓜果,还有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当前,我国每年审定或者登记备案的1000多个作物品种,其中七成以上都曾经历过南繁,水稻更高,八成以上的水稻品种,曾通过南繁育成。

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加快提升我国种业科技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4年6月21日,在崖州湾种子质量检测平台(ISTA实验室),实验人员对小麦种子进行净度分析。

但我们不难发现,南繁基地过去一直存在“小散弱”现象。不同科研单位各自为战,产业集群效应低,彼时的南繁只是个承载科研劳作的基地。

去年1月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下称《规划》)明确指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根据《规划》,将于2030年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这是南繁事业新的发展机遇和海南种业提升的良好契机。

因此,建设“南繁硅谷”,既是战略需求,也是使命使然。

建“南繁硅谷”,强种子“芯片”

近年来,三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全力推进“南繁硅谷”建设。 

日前,副市长张长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加快推进国家南繁硅谷建设,三亚持续深化崖州湾科技城的规划布局,制定发布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提前布置空间、产业定位。目前,已建成集科研、学习、工作、居住、医疗、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新城。 

时针拨回到2019年2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正式成立,自此,零散的“南繁力量”逐渐被整合。这些年,崖州湾科技城加快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构建支撑种子全产业链开放共享、创新研发的平台,相继落地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亚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平台,给种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设备和技术环境。 

在构建科技人才体系方面,崖州湾科技城全力下好招才引智“先手棋”、人才培养“长远棋”、服务保障“关键棋”。近年来,先后出台《引进人才奖励办法》《引进人才分类标准》等个性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落户、住房购房、子女教育等多维度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设立专项基金、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为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一流的科研环境;首创国际人才工作站,为国际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交流平台;开设“就业服务驿站”,与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高校合作,构建“两点一线”招才引智机制;组织开展南繁“种农”系列南繁职业技能培训,为南繁输送专业人才。 

为加快南繁种业聚链成群,崖州湾科技城还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目前,已汇聚中种集团、国投种业、隆平生物、九圣禾等20余家领先种业企业,吸引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2家科研机构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家高校研究院入驻,累计引进2800余家国内外优质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南繁种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转化是科技成果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去年6月,崖州湾科技城在省内率先探索实施“先投后股”,印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推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作方案(试行)》,设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按照市场专业化运作模式进行运作,为企业搭建融资“桥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截至2024年12月13日,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8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7亿元。 

此外,为培育种业CRO创新业态,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出台种业CRO模式发展实施方案,制定17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形成实验室育种、田间育制种、辅助检验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覆盖育种全环节技术服务的种业CRO业态。同时,在我国率先推行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并入选海南自贸港第十六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深化知识产权机制改革,推动种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热带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会议、RCEP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种业国际性论坛与活动在三亚举行,“南繁硅谷”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北纬18度的这片热土,一个立足三亚、辐射海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南繁硅谷”正聚力成势。

“南繁硅谷”,未来可期

在过去,“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曾透露,以前,在三亚南滨农场,科研人员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房,睡的是椰子树枝搭的床。蚊帐上挂着盆接雨,蚊帐下撒硫磺防蛇。居住地离试验田远,中午就在田里啃凉馒头就咸菜。经费紧张,没钱请工人,所有农活都自己干,身上被农作物划出一道道血痕,冲凉时犹如往伤口上撒盐……

但现在再来这片南繁热土,遍布农田的摄像头、感应器让人眼前一亮,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通过大数据模型筛选作物基因,进行配组模拟……

“和过去相比,‘南繁硅谷’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过去的南繁主要是田间繁育,带回到北方做实验,现在是田间工作和实验室结合,就地实验。其二,过去是各自为政,现在是全国一盘棋,所有的育种家们联合在一起,协同创新,共同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其三,‘南繁硅谷’的建设,为育种家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让育种家们可以安心育种。其四,跨领域融合,越来越多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里汇聚,加快了现代育种的进程。其五,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育种,逐渐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农业育种的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军表示。

如今条件下,在南繁里成长的小种子,能迸发多大能量?

一组亮眼数据给了答案:

——每年有超300万份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全国已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有70%以上经过南繁选育。

——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在南繁基地加繁一至二代,可使品种选育周期缩短1/3甚至1/2,累计已有数千万公斤优良种子从南繁“走出去”。

……

南繁热土不断在创造奇迹。眼下,在北纬18度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微风吹拂,稻谷飘香,一颗颗良种将带来更多发展可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文 刘琪成/图)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2-24 06:5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4 06:5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4 06:5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8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观察】一粒种子“芯”又“新”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5 06:53:05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

其中,“南繁硅谷”再次被提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何为“南繁硅谷”?将如何助力突破性品种的育成?

答案就在北纬18度这片热土上。

2024年6月21日,在崖州湾种子质量检测平台(ISTA实验室),实验人员在显微镜下对种子进行鉴定。

小小种子,攸关国脉

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底多重要?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蔬菜以及23万吨肉类。

“谁来养活中国?”

2022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了大家的发言,回应了这个问题。

“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总书记语气坚定。

手中有粮方才心中不慌。一粒种子,关乎“国之大者”,牵系到粮食安全主动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是为了让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那么,如何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饭碗?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三亚就与国家种子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纬18度的光和热,吸引着全国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前来寻找答案。他们每逢冬春季便来此地,进行农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种,这被称作南繁。

随着南繁育种的发展,在此进行繁育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涵盖了绝大部分春种秋收的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作物,也有蔬菜瓜果,还有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当前,我国每年审定或者登记备案的1000多个作物品种,其中七成以上都曾经历过南繁,水稻更高,八成以上的水稻品种,曾通过南繁育成。

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加快提升我国种业科技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4年6月21日,在崖州湾种子质量检测平台(ISTA实验室),实验人员对小麦种子进行净度分析。

但我们不难发现,南繁基地过去一直存在“小散弱”现象。不同科研单位各自为战,产业集群效应低,彼时的南繁只是个承载科研劳作的基地。

去年1月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下称《规划》)明确指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根据《规划》,将于2030年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这是南繁事业新的发展机遇和海南种业提升的良好契机。

因此,建设“南繁硅谷”,既是战略需求,也是使命使然。

建“南繁硅谷”,强种子“芯片”

近年来,三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全力推进“南繁硅谷”建设。 

日前,副市长张长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加快推进国家南繁硅谷建设,三亚持续深化崖州湾科技城的规划布局,制定发布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提前布置空间、产业定位。目前,已建成集科研、学习、工作、居住、医疗、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新城。 

时针拨回到2019年2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正式成立,自此,零散的“南繁力量”逐渐被整合。这些年,崖州湾科技城加快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构建支撑种子全产业链开放共享、创新研发的平台,相继落地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亚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平台,给种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设备和技术环境。 

在构建科技人才体系方面,崖州湾科技城全力下好招才引智“先手棋”、人才培养“长远棋”、服务保障“关键棋”。近年来,先后出台《引进人才奖励办法》《引进人才分类标准》等个性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落户、住房购房、子女教育等多维度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设立专项基金、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为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一流的科研环境;首创国际人才工作站,为国际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交流平台;开设“就业服务驿站”,与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高校合作,构建“两点一线”招才引智机制;组织开展南繁“种农”系列南繁职业技能培训,为南繁输送专业人才。 

为加快南繁种业聚链成群,崖州湾科技城还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目前,已汇聚中种集团、国投种业、隆平生物、九圣禾等20余家领先种业企业,吸引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2家科研机构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家高校研究院入驻,累计引进2800余家国内外优质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南繁种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转化是科技成果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去年6月,崖州湾科技城在省内率先探索实施“先投后股”,印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推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作方案(试行)》,设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按照市场专业化运作模式进行运作,为企业搭建融资“桥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截至2024年12月13日,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8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7亿元。 

此外,为培育种业CRO创新业态,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出台种业CRO模式发展实施方案,制定17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形成实验室育种、田间育制种、辅助检验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覆盖育种全环节技术服务的种业CRO业态。同时,在我国率先推行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并入选海南自贸港第十六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深化知识产权机制改革,推动种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热带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会议、RCEP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种业国际性论坛与活动在三亚举行,“南繁硅谷”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北纬18度的这片热土,一个立足三亚、辐射海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南繁硅谷”正聚力成势。

“南繁硅谷”,未来可期

在过去,“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曾透露,以前,在三亚南滨农场,科研人员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房,睡的是椰子树枝搭的床。蚊帐上挂着盆接雨,蚊帐下撒硫磺防蛇。居住地离试验田远,中午就在田里啃凉馒头就咸菜。经费紧张,没钱请工人,所有农活都自己干,身上被农作物划出一道道血痕,冲凉时犹如往伤口上撒盐……

但现在再来这片南繁热土,遍布农田的摄像头、感应器让人眼前一亮,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通过大数据模型筛选作物基因,进行配组模拟……

“和过去相比,‘南繁硅谷’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过去的南繁主要是田间繁育,带回到北方做实验,现在是田间工作和实验室结合,就地实验。其二,过去是各自为政,现在是全国一盘棋,所有的育种家们联合在一起,协同创新,共同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其三,‘南繁硅谷’的建设,为育种家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让育种家们可以安心育种。其四,跨领域融合,越来越多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里汇聚,加快了现代育种的进程。其五,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育种,逐渐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农业育种的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军表示。

如今条件下,在南繁里成长的小种子,能迸发多大能量?

一组亮眼数据给了答案:

——每年有超300万份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全国已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有70%以上经过南繁选育。

——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在南繁基地加繁一至二代,可使品种选育周期缩短1/3甚至1/2,累计已有数千万公斤优良种子从南繁“走出去”。

……

南繁热土不断在创造奇迹。眼下,在北纬18度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微风吹拂,稻谷飘香,一颗颗良种将带来更多发展可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文 刘琪成/图)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