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春风润田野 乡村绘新景
三亚:春风润田野 乡村绘新景

这两天,全国农业领域迎来了新期盼: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的发布,恰似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广袤的农村大地,为农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激发了亿万农民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

吉阳区博后村哎岬湖畔“小康石”上,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的嘱托石刻字体鲜艳夺目。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三亚如何践行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三农”文章?答案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绿意浓、产业旺……目之所及,大好“丰”光随处可见,鹿城农业人又一次把沉甸甸的答卷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丰腴的田野之上。

近年来,三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富民增收为核心,持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鹿城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图景。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当下正是南繁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育种家和科研人员正挥洒汗水,在三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默默耕耘。他们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培育出一粒粒不仅让全国人民“吃得饱”,更要“吃得好”的种子。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始终被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三亚作为国家“南繁硅谷”的核心区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南繁科研积淀,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任。

此前,《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出台,为南繁硅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部署3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涉及三亚市共35个项目,截至目前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三亚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国家(三亚)隔检中心、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等15个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建设项目、三亚南繁水产种苗生态产业园、南繁育种科技城服务中心、南繁博物馆等12个项目正在推进建设;国家南海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三亚中心、种业贸易中心等8个项目正在按时序推进前期谋划工作。

为了高标准打造南繁硅谷创新基地,三亚持续搭建科研重大平台,目前已有43个重大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建成或在建,其中包括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重量级科研机构。这些平台的建立,为南繁硅谷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科研创新主体的集聚方面,三亚依托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分支机构入驻。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本省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互补型创新组织体系,为南繁硅谷的科研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壮大科研人才队伍方面,李家洋、钱前、包振民、杨维才等5位种业领域的顶尖院士已全职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并设立了8个涉农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南繁领域高层次人才1225人,为南繁硅谷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高质量建设南繁硅谷育种基地方面,三亚同样下足了功夫。为了确保南繁基地的用地需求,三亚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了10万亩南繁基地保护区,并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9.6万亩。同时,针对“三区三线”变化后南繁用地流失的问题,三亚积极开展南繁用地校核工作,并率先完成补划工作,有力保障了南繁科研用地需求。

为了提升南繁基地的地力水平,三亚创新性地提出了“冬季南繁,夏季绿肥”的南繁季后农田轮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南繁基地的土地利用效率,还有效提升了地力水平,为南繁硅谷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土壤条件。

此外,三亚还注重完善南繁硅谷的生活生产配套设施。近年来,“南繁服务站”“南繁人才小院”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2024年,三亚在崖州区创建了“一个南繁服务中心、五个南繁综合服务驿站”的南繁综合服务体系,通过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有效满足了周边南繁单位的生产生活需求。

近年来,崖州区坡田洋“南繁分类管理分时使用智慧示范基地”、崖州区坝头村“南繁智慧基地”等一系列智慧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三亚还积极推进电子围栏安全系统的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覆盖2146亩核心区面积的电子围栏,为南繁基地的育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统计,去年,三亚推广十万亩“钱粮双丰收”稻菜轮作模式,建立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示范基地,完成种植粮食作物面积 11.13 万亩。

严守底线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阡陌交通,数十亩方塘,各色的睡莲盛放……“我们村不仅颜值高,产业也好,睡莲这个‘金饭碗’让乡亲们鼓起了腰包。”崖州区抱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真康说,“摘掉了贫困的‘苦’帽子后,抱古村的村民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奋力前行。”

抱古村只是三亚乡村振兴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好政策如春风般吹遍了鹿城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鹿城大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精锐尽出,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来之不易,抓主抓重防返贫,是巩固成果促振兴的工作基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等。

在这方面,三亚一直保持“不放松”。

抱古村脱贫户兰玉光,曾经因为没有技术、缺乏资金,加上妻子体弱及大儿子自小患有碎骨症,看病就医费用高昂,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脱贫政策的大礼包惠及兰玉光一家,驻村干部不仅带来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政策,还带来了产业致富的路子。

如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政策的帮扶,兰玉光先后盖起了两栋楼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孩子的病情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要说出来。”……尽管兰玉光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高真康心里时常挂念着他,常常上门关心。

不让一户返贫,是三亚的坚定承诺。近年来,三亚通过“三制”加强帮扶队管理,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加强对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情况的督导,做到应纳尽纳真实、风险消除真实、收入测算真实。三是督导政策落实“三保障”,对各项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此外,在全省创新设立助农公益基金,以缓解或消除致贫风险。2024 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 29547 元,同比增长13.8%。

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三亚坚持把“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作为基本指标。控辍保学工作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同时,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了100%的参保率。同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G和光纤通达率均达到了100%,农村燃气覆盖率也超过了97%……

深挖特色产业潜力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天涯区水蛟村,一个黎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庄,产业振兴的浪潮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水蛟村位于天涯区中南部,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仅3公里,曾经因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变得薄弱。然而,自2021年董国效担任水蛟村党委书记以来,他敏锐地发现了村民房前屋后宽敞院落的发展潜力,并率先垂范,以自家庭院为示范点,打造了本村“庭院经济”的试验田——“水蛟小院”。

经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水蛟小院”短时间便吸引了众多游客接踵而至,各种“网红”也慕名而来,更重要的是,“水蛟小院”的成功为村民打开了一扇致富的“窗口”,使大家知道“自家小小庭院,也可以是致富家园”。

如今,水蛟村以“科研+农业+文旅”模式打造田舒乐省级共享农庄,获批海南省青椰级共享农庄,年接待客流量约 1.5 万人。

在三亚,像水蛟村这样的“网红村”还有很多。近年来,三亚通过因地制宜,深挖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成功打造了博后村、梅西村、那受村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发展“标杆”。

看吉阳区,立足资源禀赋,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精品农业为目标,创新土地生产经营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成功打造了“大茅玉米”“吉阳辣椒”等特色品牌。同时,出台“新奇特优”种植奖励措施,鼓励推动传统热带水果更新换代,大力推广特色品种,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探索轮作模式,引导优化冬季瓜菜种植结构,积极培育吉阳特色农业品牌;

看天涯区,打造多彩业态,培育特色优势——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亮点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发展格局。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特色农业。聚焦发展“新奇特优”热带果蔬,引种榴莲面积超1000亩、黄晶果种植面积超150亩;培育出绿妃芒果、天涯秋葵等一批优质知名农产品;

看崖州区,创新招才引智,提升产业效能——依托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深海产业优势和科研单位聚集优势,创新打造“院士村长”“博士村长”人才品牌,开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指导推广、科普宣传等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截至 2024年已经落地林下芦花鸡养殖和木霉生物有机肥项目等 6 个“院士村长”项目,城东村热区特色食用菌项目、乾隆村深海养殖、赤草村文昌鸡养殖等 21 个“博士村长”项目,带动各村村集体经济增长均超过 10 万元;

三亚不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为“根基”,去年全市97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万元以上,其中超50万元的村68个、超100万元的村42个。翔实的数据充分展示了三亚在因地制宜、深挖特色产业潜力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春风润田野,扬帆踏新程。全市上下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三亚篇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原标题:

春风润田野 乡村绘新景

——三亚“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2-24 06:5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4 06:5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4 06:5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3 07:18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春风润田野 乡村绘新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25 06:55:06

这两天,全国农业领域迎来了新期盼: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的发布,恰似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广袤的农村大地,为农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激发了亿万农民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

吉阳区博后村哎岬湖畔“小康石”上,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的嘱托石刻字体鲜艳夺目。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三亚如何践行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三农”文章?答案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绿意浓、产业旺……目之所及,大好“丰”光随处可见,鹿城农业人又一次把沉甸甸的答卷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丰腴的田野之上。

近年来,三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富民增收为核心,持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鹿城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图景。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当下正是南繁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育种家和科研人员正挥洒汗水,在三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默默耕耘。他们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培育出一粒粒不仅让全国人民“吃得饱”,更要“吃得好”的种子。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始终被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三亚作为国家“南繁硅谷”的核心区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南繁科研积淀,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任。

此前,《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出台,为南繁硅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部署3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涉及三亚市共35个项目,截至目前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三亚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国家(三亚)隔检中心、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等15个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建设项目、三亚南繁水产种苗生态产业园、南繁育种科技城服务中心、南繁博物馆等12个项目正在推进建设;国家南海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三亚中心、种业贸易中心等8个项目正在按时序推进前期谋划工作。

为了高标准打造南繁硅谷创新基地,三亚持续搭建科研重大平台,目前已有43个重大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建成或在建,其中包括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重量级科研机构。这些平台的建立,为南繁硅谷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科研创新主体的集聚方面,三亚依托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分支机构入驻。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本省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互补型创新组织体系,为南繁硅谷的科研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壮大科研人才队伍方面,李家洋、钱前、包振民、杨维才等5位种业领域的顶尖院士已全职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并设立了8个涉农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南繁领域高层次人才1225人,为南繁硅谷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高质量建设南繁硅谷育种基地方面,三亚同样下足了功夫。为了确保南繁基地的用地需求,三亚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了10万亩南繁基地保护区,并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9.6万亩。同时,针对“三区三线”变化后南繁用地流失的问题,三亚积极开展南繁用地校核工作,并率先完成补划工作,有力保障了南繁科研用地需求。

为了提升南繁基地的地力水平,三亚创新性地提出了“冬季南繁,夏季绿肥”的南繁季后农田轮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南繁基地的土地利用效率,还有效提升了地力水平,为南繁硅谷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土壤条件。

此外,三亚还注重完善南繁硅谷的生活生产配套设施。近年来,“南繁服务站”“南繁人才小院”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2024年,三亚在崖州区创建了“一个南繁服务中心、五个南繁综合服务驿站”的南繁综合服务体系,通过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有效满足了周边南繁单位的生产生活需求。

近年来,崖州区坡田洋“南繁分类管理分时使用智慧示范基地”、崖州区坝头村“南繁智慧基地”等一系列智慧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三亚还积极推进电子围栏安全系统的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覆盖2146亩核心区面积的电子围栏,为南繁基地的育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统计,去年,三亚推广十万亩“钱粮双丰收”稻菜轮作模式,建立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示范基地,完成种植粮食作物面积 11.13 万亩。

严守底线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阡陌交通,数十亩方塘,各色的睡莲盛放……“我们村不仅颜值高,产业也好,睡莲这个‘金饭碗’让乡亲们鼓起了腰包。”崖州区抱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真康说,“摘掉了贫困的‘苦’帽子后,抱古村的村民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奋力前行。”

抱古村只是三亚乡村振兴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好政策如春风般吹遍了鹿城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鹿城大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精锐尽出,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来之不易,抓主抓重防返贫,是巩固成果促振兴的工作基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等。

在这方面,三亚一直保持“不放松”。

抱古村脱贫户兰玉光,曾经因为没有技术、缺乏资金,加上妻子体弱及大儿子自小患有碎骨症,看病就医费用高昂,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脱贫政策的大礼包惠及兰玉光一家,驻村干部不仅带来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政策,还带来了产业致富的路子。

如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政策的帮扶,兰玉光先后盖起了两栋楼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孩子的病情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要说出来。”……尽管兰玉光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高真康心里时常挂念着他,常常上门关心。

不让一户返贫,是三亚的坚定承诺。近年来,三亚通过“三制”加强帮扶队管理,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加强对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情况的督导,做到应纳尽纳真实、风险消除真实、收入测算真实。三是督导政策落实“三保障”,对各项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此外,在全省创新设立助农公益基金,以缓解或消除致贫风险。2024 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 29547 元,同比增长13.8%。

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三亚坚持把“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作为基本指标。控辍保学工作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同时,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了100%的参保率。同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G和光纤通达率均达到了100%,农村燃气覆盖率也超过了97%……

深挖特色产业潜力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天涯区水蛟村,一个黎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庄,产业振兴的浪潮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水蛟村位于天涯区中南部,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仅3公里,曾经因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变得薄弱。然而,自2021年董国效担任水蛟村党委书记以来,他敏锐地发现了村民房前屋后宽敞院落的发展潜力,并率先垂范,以自家庭院为示范点,打造了本村“庭院经济”的试验田——“水蛟小院”。

经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水蛟小院”短时间便吸引了众多游客接踵而至,各种“网红”也慕名而来,更重要的是,“水蛟小院”的成功为村民打开了一扇致富的“窗口”,使大家知道“自家小小庭院,也可以是致富家园”。

如今,水蛟村以“科研+农业+文旅”模式打造田舒乐省级共享农庄,获批海南省青椰级共享农庄,年接待客流量约 1.5 万人。

在三亚,像水蛟村这样的“网红村”还有很多。近年来,三亚通过因地制宜,深挖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成功打造了博后村、梅西村、那受村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发展“标杆”。

看吉阳区,立足资源禀赋,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精品农业为目标,创新土地生产经营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成功打造了“大茅玉米”“吉阳辣椒”等特色品牌。同时,出台“新奇特优”种植奖励措施,鼓励推动传统热带水果更新换代,大力推广特色品种,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探索轮作模式,引导优化冬季瓜菜种植结构,积极培育吉阳特色农业品牌;

看天涯区,打造多彩业态,培育特色优势——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亮点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发展格局。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特色农业。聚焦发展“新奇特优”热带果蔬,引种榴莲面积超1000亩、黄晶果种植面积超150亩;培育出绿妃芒果、天涯秋葵等一批优质知名农产品;

看崖州区,创新招才引智,提升产业效能——依托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深海产业优势和科研单位聚集优势,创新打造“院士村长”“博士村长”人才品牌,开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指导推广、科普宣传等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截至 2024年已经落地林下芦花鸡养殖和木霉生物有机肥项目等 6 个“院士村长”项目,城东村热区特色食用菌项目、乾隆村深海养殖、赤草村文昌鸡养殖等 21 个“博士村长”项目,带动各村村集体经济增长均超过 10 万元;

三亚不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为“根基”,去年全市97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万元以上,其中超50万元的村68个、超100万元的村42个。翔实的数据充分展示了三亚在因地制宜、深挖特色产业潜力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春风润田野,扬帆踏新程。全市上下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三亚篇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原标题:

春风润田野 乡村绘新景

——三亚“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