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育种六十载 三亚情意浓 ——记89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的南繁路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育种六十载 三亚情意浓 ——记89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的南繁路

·人物介绍·

程相文

获得了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

培育出的“浚单20”玉米新品种于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推广种植,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

2020年12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当年程相文与黄生忠家人一同吃饭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和欢乐。(翻拍图片)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月28日(农历除夕)上午,《下定决心,不怕困难》的歌声在黎族村庄的青山绿水之间回荡。

5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相聚一堂,他们用歌声唱出了60年的友情,也唱出了六十载南繁岁月。

“三亚人民成就了我们单位的玉米事业,也成就了我个人。”89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农忙的间隙,按照往年的惯例,农历除夕前往三亚各地,看好友送祝福,表达他对三亚挚友的感激之情。

“她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

1964年的春天,程老带着河南浚县乡亲们“黄窝窝头能吃饱就行”的愿望,孤身一人踏上了三亚的土地,来到罗蓬村。

“这里常年有水,非常适合繁殖玉米材料。”罗蓬村位于三亚市吉阳区北部14公里处,四面环山,绿树成荫,田野连片。在这个黎族村寨,程老得到了6名女民兵的大力支持。

“她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看到符亚理、符亚海、符玉莲、符玉兰之时,程老紧紧握着她们的手,相互问好,回忆往事。

程相文到罗蓬村看望符亚海、符亚理、符玉莲、符玉兰(从左到右排)。

为了保障程老在罗蓬村玉米育种工作顺利开展,6名十五六岁的女民兵接到了生产大队一项重要工作——挑粪。

玉米育种过程中,科学灌溉、施肥是关键的一环。罗蓬村丰富的水源解决了灌溉问题,但施肥却成为程老育种工作中的一道难题。

“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农业化肥资源极为匮乏,只能依靠人工挑粪施肥。”程老感慨地说,如今,我们国家不仅有了各类肥料,农业种植还广泛实施了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

刚从事工作1年多的程老并没有嫌弃又脏又累的挑粪工作,而是同大家一起承担,参与其中。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差点要了程老的性命。

“粪坑很深,和人差不多高。有一次挑粪,程大哥就掉进去了。”时任民兵排长符玉莲回忆说,当时她们正在地里浇粪,幸亏回来得及时,才救出了程大哥。

“当时,我们都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程大哥不仅教我们说普通话,还教我们唱《下定决心,不怕困难》革命歌曲。”符亚理笑着说,挑粪又苦又累又脏,当大家唱起这首歌时,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有机会带你们去北京,看天安门。”程相文看着大家的辛苦付出,就向从未走出罗蓬村的姑娘们许下诺言。然而因为经费问题,直到55年后才实现。

“1965年许的愿,2011年兑现了,去了北京几天,又到郑州、洛阳、浚县看了看。”符玉兰拿着在浚县的老照片说,到程大哥的单位后,才知道南繁的意义。“有了程大哥这样的专家,现在我们才能吃饱肚子,不愁吃。”

“有两人已经离世了,现在剩下我们4个人。”符亚海抹着眼角的泪水说,程大哥在罗蓬村两年时间里,她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帮衬,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困难。

“程大哥多保重身体……”在一声声“程大哥”的告别声中,5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彼此牵着手,久久难舍。

这是程相文在三亚田间地头开展玉米育种工作时的老照片。(翻拍图片)

“他们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我住”

“老专家,新年好……”走进崖州区水南村,上年纪的村民见到程老,热情地打着招呼。

程老在水南村住了近40年,是他在三亚住得最久的地方。这里位于三亚市西部,距三亚市区45公里的崖城附近,是海南著名的古文化村落,也是一个“鱼米之乡”。

“程老在我们家里度过了17年。爸爸把房间腾出来,自己睡在走廊里。”水南村村民裴二才看着眼前宽敞的两层小楼房说,50多年前,他们住的房子是瓦房,屋顶是一片一片瓦片,用竹子立起来当柱子。

繁忙的育种工作,程老经常是早上5点上山育种,回来都要到晚上,有时候中午连一口饭都吃不上。“他干工回来晚了,我们就一起吃饭。”裴二才说,程老穿得简单,吃得也简单。那时候条件很差,可程老从没有怨言。

农闲的时候,程老也会做河南美食和裴二才一家分享。渐渐地河南饮食习惯也影响了在三亚土生土长的裴二才。“程老教我们做手擀面。现在有时候不想吃米饭了,就自己做碗面,特别好吃。”裴二才说,大家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

程相文和裴二才如同父子一样行走在崖州区水南村小道上。

自1987年起,程老开始带领自己的助手、学生南繁育种,结束了多年的“天涯孤旅”。人多了,如何住成为麻烦事。此时,仅隔一条街的裴二才姑父黄生忠刚盖好新房。在裴、黄两家人的劝说下,程老一行人搬进了新居。

一盏煤油灯、一张木板床、一床草席、一个木凳子、一个当年赠送给黄生忠先生的感谢画框……走进程老在黄家居住的房间,依然保留着他当年居住时的样子。

“他们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了我……”程老说,黄生忠一家腾出二楼的房间,这里采光、通风最好,对面有一个大露台,可以晒衣服、纳凉,夜晚还可以看天上的星星。而黄生忠一家人则挤在一楼相对阴暗、潮湿的房间里。

“我们自己住怎么样都行。程老来住,肯定要给好的。”黄生忠女儿黄小菊介绍,程老在她们家住了20多年,她从小目睹了程老南繁育种的不易。“南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又难又烦。”

“为了不耽误工作,程老带着瘫痪的老伴来三亚,一边照顾一边工作。”黄小菊感慨地说,她们一家人特别敬佩程老身上的那股劲,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程老每年都会来三亚,坚守在田间地头。

黄小菊(左)拿出老照片讲述往事。

2003年,随着育种规模扩大,程老在吉阳区红花村租用了500多亩地培育玉米新品种。“听说程老要来,我们全力配合他的工作。”吉阳区红花村原党支部书记蒲国才不仅帮助程老招募工人,还主动将他接到家里居住。

2009年,随着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投入使用,程老结束了“育种漂泊”生涯,在这里他全身心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

“离不开玉米,看不见玉米就难受”

今年大年初五,记者应约前往采访程老,报道他在三亚度过的第60个春节。

驱车驶出三亚市区,行驶约50公里后来到崖城,再从崖城向北走,道路越来越窄,还有一段土路,行驶7公里后就到了位于南滨农场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

这里与春节热闹的氛围迥异,丘陵里难觅人烟,只有星星点点的小楼房点缀其间。程老说,有房子的地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机构,这里大大小小有几十家。

沿着基地的小路左转右绕后,一幢两层小楼映入眼帘,再向前走,环岛高铁高架桥旁的三间简易房就是程老居住工作的地方。

“你看,两三步就能到田里,住这里很方便。”程老打趣说,他们正月十五左右玉米才开始授粉,今年的采访可能要扑空了。

往年,春节前后正是玉米授粉关键期,也是程老最忙碌的时节。“玉米花粉怕高温,仅有几个小时的寿命。”程老介绍,在玉米授粉期,大家抢时间从早忙到晚,一刻都不敢休息。

今年有所不同,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里的玉米,因为播种延期,导致授粉期也推迟。“其他基地的玉米都已经授粉完了。”程老指着一墙之隔的基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种植的玉米仅长到半人高,而隔壁基地里的玉米已经有一人高,玉米穗上还套了不同颜色的保护套。

因为授粉期推迟,春节假期基地里只留下了3人值守,负责基地里灌溉、施肥、除草、打药等工作。在育种过程中,程老对每道程序都严格把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种子‘卡脖子’的危害丝毫不亚于芯片断供。”程老说,不合格的新品种种到地里,对于国家来说会导致灾难性的损失。“每天看看这些玉米,我才能放心。”

年近九旬老人为何还在科研一线坚守?“在2016年年满八十岁时,我办理了退休手续。”程老说,鹤壁市政府极力挽留,在市农科院成立了程相文玉米工作室,希望他继续带领科研团队在田间耕耘。

“我这一生中遇到的好人多,不是我干得好,而是大家都给我机会。”程老微笑着说,他搞了一辈子的玉米育种,离不开玉米,看不见玉米就难受,希望发挥一点余热,再做一点贡献。

在一本厚厚的《程相文2024年玉米材料种植情况》记录本上,记录着基地150亩试验田里1000多种玉米材料种植情况。这里有早熟、抗倒、水分低、宜机收的品种,也有高产优质玉米、绿色高效玉米、机收玉米、特用玉米……程老所留恋的是他毕生钟爱的玉米育种事业。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育种六十载 三亚情意浓 ——记89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的南繁路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2-05 06:56:24

·人物介绍·

程相文

获得了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

培育出的“浚单20”玉米新品种于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推广种植,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

2020年12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当年程相文与黄生忠家人一同吃饭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和欢乐。(翻拍图片)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月28日(农历除夕)上午,《下定决心,不怕困难》的歌声在黎族村庄的青山绿水之间回荡。

5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相聚一堂,他们用歌声唱出了60年的友情,也唱出了六十载南繁岁月。

“三亚人民成就了我们单位的玉米事业,也成就了我个人。”89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农忙的间隙,按照往年的惯例,农历除夕前往三亚各地,看好友送祝福,表达他对三亚挚友的感激之情。

“她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

1964年的春天,程老带着河南浚县乡亲们“黄窝窝头能吃饱就行”的愿望,孤身一人踏上了三亚的土地,来到罗蓬村。

“这里常年有水,非常适合繁殖玉米材料。”罗蓬村位于三亚市吉阳区北部14公里处,四面环山,绿树成荫,田野连片。在这个黎族村寨,程老得到了6名女民兵的大力支持。

“她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看到符亚理、符亚海、符玉莲、符玉兰之时,程老紧紧握着她们的手,相互问好,回忆往事。

程相文到罗蓬村看望符亚海、符亚理、符玉莲、符玉兰(从左到右排)。

为了保障程老在罗蓬村玉米育种工作顺利开展,6名十五六岁的女民兵接到了生产大队一项重要工作——挑粪。

玉米育种过程中,科学灌溉、施肥是关键的一环。罗蓬村丰富的水源解决了灌溉问题,但施肥却成为程老育种工作中的一道难题。

“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农业化肥资源极为匮乏,只能依靠人工挑粪施肥。”程老感慨地说,如今,我们国家不仅有了各类肥料,农业种植还广泛实施了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

刚从事工作1年多的程老并没有嫌弃又脏又累的挑粪工作,而是同大家一起承担,参与其中。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差点要了程老的性命。

“粪坑很深,和人差不多高。有一次挑粪,程大哥就掉进去了。”时任民兵排长符玉莲回忆说,当时她们正在地里浇粪,幸亏回来得及时,才救出了程大哥。

“当时,我们都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程大哥不仅教我们说普通话,还教我们唱《下定决心,不怕困难》革命歌曲。”符亚理笑着说,挑粪又苦又累又脏,当大家唱起这首歌时,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有机会带你们去北京,看天安门。”程相文看着大家的辛苦付出,就向从未走出罗蓬村的姑娘们许下诺言。然而因为经费问题,直到55年后才实现。

“1965年许的愿,2011年兑现了,去了北京几天,又到郑州、洛阳、浚县看了看。”符玉兰拿着在浚县的老照片说,到程大哥的单位后,才知道南繁的意义。“有了程大哥这样的专家,现在我们才能吃饱肚子,不愁吃。”

“有两人已经离世了,现在剩下我们4个人。”符亚海抹着眼角的泪水说,程大哥在罗蓬村两年时间里,她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帮衬,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困难。

“程大哥多保重身体……”在一声声“程大哥”的告别声中,5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彼此牵着手,久久难舍。

这是程相文在三亚田间地头开展玉米育种工作时的老照片。(翻拍图片)

“他们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我住”

“老专家,新年好……”走进崖州区水南村,上年纪的村民见到程老,热情地打着招呼。

程老在水南村住了近40年,是他在三亚住得最久的地方。这里位于三亚市西部,距三亚市区45公里的崖城附近,是海南著名的古文化村落,也是一个“鱼米之乡”。

“程老在我们家里度过了17年。爸爸把房间腾出来,自己睡在走廊里。”水南村村民裴二才看着眼前宽敞的两层小楼房说,50多年前,他们住的房子是瓦房,屋顶是一片一片瓦片,用竹子立起来当柱子。

繁忙的育种工作,程老经常是早上5点上山育种,回来都要到晚上,有时候中午连一口饭都吃不上。“他干工回来晚了,我们就一起吃饭。”裴二才说,程老穿得简单,吃得也简单。那时候条件很差,可程老从没有怨言。

农闲的时候,程老也会做河南美食和裴二才一家分享。渐渐地河南饮食习惯也影响了在三亚土生土长的裴二才。“程老教我们做手擀面。现在有时候不想吃米饭了,就自己做碗面,特别好吃。”裴二才说,大家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

程相文和裴二才如同父子一样行走在崖州区水南村小道上。

自1987年起,程老开始带领自己的助手、学生南繁育种,结束了多年的“天涯孤旅”。人多了,如何住成为麻烦事。此时,仅隔一条街的裴二才姑父黄生忠刚盖好新房。在裴、黄两家人的劝说下,程老一行人搬进了新居。

一盏煤油灯、一张木板床、一床草席、一个木凳子、一个当年赠送给黄生忠先生的感谢画框……走进程老在黄家居住的房间,依然保留着他当年居住时的样子。

“他们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了我……”程老说,黄生忠一家腾出二楼的房间,这里采光、通风最好,对面有一个大露台,可以晒衣服、纳凉,夜晚还可以看天上的星星。而黄生忠一家人则挤在一楼相对阴暗、潮湿的房间里。

“我们自己住怎么样都行。程老来住,肯定要给好的。”黄生忠女儿黄小菊介绍,程老在她们家住了20多年,她从小目睹了程老南繁育种的不易。“南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又难又烦。”

“为了不耽误工作,程老带着瘫痪的老伴来三亚,一边照顾一边工作。”黄小菊感慨地说,她们一家人特别敬佩程老身上的那股劲,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程老每年都会来三亚,坚守在田间地头。

黄小菊(左)拿出老照片讲述往事。

2003年,随着育种规模扩大,程老在吉阳区红花村租用了500多亩地培育玉米新品种。“听说程老要来,我们全力配合他的工作。”吉阳区红花村原党支部书记蒲国才不仅帮助程老招募工人,还主动将他接到家里居住。

2009年,随着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投入使用,程老结束了“育种漂泊”生涯,在这里他全身心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

“离不开玉米,看不见玉米就难受”

今年大年初五,记者应约前往采访程老,报道他在三亚度过的第60个春节。

驱车驶出三亚市区,行驶约50公里后来到崖城,再从崖城向北走,道路越来越窄,还有一段土路,行驶7公里后就到了位于南滨农场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

这里与春节热闹的氛围迥异,丘陵里难觅人烟,只有星星点点的小楼房点缀其间。程老说,有房子的地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机构,这里大大小小有几十家。

沿着基地的小路左转右绕后,一幢两层小楼映入眼帘,再向前走,环岛高铁高架桥旁的三间简易房就是程老居住工作的地方。

“你看,两三步就能到田里,住这里很方便。”程老打趣说,他们正月十五左右玉米才开始授粉,今年的采访可能要扑空了。

往年,春节前后正是玉米授粉关键期,也是程老最忙碌的时节。“玉米花粉怕高温,仅有几个小时的寿命。”程老介绍,在玉米授粉期,大家抢时间从早忙到晚,一刻都不敢休息。

今年有所不同,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里的玉米,因为播种延期,导致授粉期也推迟。“其他基地的玉米都已经授粉完了。”程老指着一墙之隔的基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玉米育种基地种植的玉米仅长到半人高,而隔壁基地里的玉米已经有一人高,玉米穗上还套了不同颜色的保护套。

因为授粉期推迟,春节假期基地里只留下了3人值守,负责基地里灌溉、施肥、除草、打药等工作。在育种过程中,程老对每道程序都严格把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种子‘卡脖子’的危害丝毫不亚于芯片断供。”程老说,不合格的新品种种到地里,对于国家来说会导致灾难性的损失。“每天看看这些玉米,我才能放心。”

年近九旬老人为何还在科研一线坚守?“在2016年年满八十岁时,我办理了退休手续。”程老说,鹤壁市政府极力挽留,在市农科院成立了程相文玉米工作室,希望他继续带领科研团队在田间耕耘。

“我这一生中遇到的好人多,不是我干得好,而是大家都给我机会。”程老微笑着说,他搞了一辈子的玉米育种,离不开玉米,看不见玉米就难受,希望发挥一点余热,再做一点贡献。

在一本厚厚的《程相文2024年玉米材料种植情况》记录本上,记录着基地150亩试验田里1000多种玉米材料种植情况。这里有早熟、抗倒、水分低、宜机收的品种,也有高产优质玉米、绿色高效玉米、机收玉米、特用玉米……程老所留恋的是他毕生钟爱的玉米育种事业。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