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每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致敬每一颗勇敢的心——题记
1月26日,农历腊月廿七,陈怡美从马岭社区去三亚市区新鸿港市场进货时,一只脚崴了。陈怡美讲,是下台阶不小心。她的妈妈徐明喜心疼地说,你就是一年到头,累的。
“阿年本地小吃店”顾客盈门。进入春节假期,天涯小镇游客骤增,各个商家生意火爆。 本报记者 王鑫 摄
就像当年从鹭岛厦门回到鹿城三亚,是主动还是被动,至今仍然是一桩“悬案”,陈怡美和徐明喜说法相左。
陈怡美说:我是主动回马岭创业的,这里是我的家乡。
徐明喜说:她总不承认是我让她回来的。我跟她说,你可不能嫁到外地去,见你一次都不方便。
陈怡美从厦门东海学院毕业,是2014年的事,那年她20岁,正赶上三亚撤镇设区的消息传来,城市和家乡的新格局隐隐约约在她脑海里闪动。“那时候游客也多了起来,我就打消了在岛外工作的念头,一门心思想回家干点啥。我想我年轻着呢,不怕失败。”
离开家乡3年,陈怡美回来的第一件事是重新熟悉环境。她先是做银行的大堂经理,把业绩干到了同岗第一;接着是旅游公司的领队,业绩、口碑双丰收。
经过一番锤炼,她准备“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店。
在“小渔村”开服装店,想法大胆。陈怡美的第一家店,风格与其时天涯区正在她的家乡打造“天涯小镇”一样前卫。她时不时跑到韩国、日本,带回来潮流服装,不仅本地的年轻人喜欢,还惹得一些游客常常回购。“有很多朋友就是那时候交下的,他们也是我现在这家店的忠实粉丝,只要来三亚,都会特地跑来看我。”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关系,陈怡美的服装店停止营业。“不能那么耗着,还要按时交房租,成本太高了。”
那几年,她用很长的时间考虑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徐明喜说:“我的女儿学习能力特别强,这一点像她妈妈。她决定开小吃店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品种和做法。”
2023年5月1日,陈怡美的“阿年本地小吃店”在天涯小镇黄龙街上开业大吉。
正在店中忙碌的阿年——陈怡美。
为什么取名“阿年”?这是一件有趣的事。陈怡美的乳名叫“美能”,小时候爷爷总是“阿能、阿能”地喊她,“阿能”的海南话发音与普通话“阿年”相似,长大后就这么叫开了。
5月1日开店的老板阿年能吃苦,每天凌晨两点多起床,从家里出发,三四点钟准时赶到新鸿港市场购买水果,芒果、西瓜、橙子、柠檬选了又选,要的是上乘果品。每次进货要停留几个小时,她也由此被称作“最挑剔的小老板”。“我也喜欢美食,吃的东西不能怠慢顾客,不然人家就不来了。”
这样的“危机感”时时存在于陈怡美的心里,“逼”着她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杨梅果茶、石榴柠檬茶,都经过前期反复制作,我和店员觉得‘好喝’了才推出来,得到顾客喜欢的。”不知不觉,小店登上了某平台“天涯区小吃榜”第一名,让陈怡美有些惊喜。慕名而来的顾客,既有刚下了飞机来到天涯小镇,还没有办理民宿入住的提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也有附近桶井村、羊栏村、文门村开着电动“小毛驴”的乡亲。陈怡美总结了一下,大多数回头客喜欢吃清补凉,还有鸭翅拼鸭爪。
1月27日上午,温度偏低。两位每年冬天都来马岭社区过冬的老人到陈怡美的小店候了一会,才“抢”到位置坐下来,点了一份“冰沙椰奶清补凉”。穿着厚外套、戴着薄棉帽的大伯看着不解的店员,笑着说:“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哈尔滨人冬天在中央大街上吃雪糕。”
进入1月中旬,来天涯小镇的游客骤增,陈怡美的旧友新朋,甚至在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她不得不把亲戚家4名假期中的大学生喊来帮忙,又“雇了7个工”。
沿着“阿年本地小吃店”门前的黄龙街走过去,就是大海。天时、地利、人和,赋予年轻人创业许多机会。
春节前的忙碌,陈怡美不仅要和其他商家“抢人”做事,还要“抢进货”——1月26日那天,她去新鸿港市场,多带了一辆车,“因为市场也要休息,自己得多囤点水果。”陈怡美家的2层住宅,多数房间堆满了货物。那天听说亲戚家一个冰柜闲着,她赶紧联系装货用,结果被另一个做生意的姐妹捷足先登,“好不懊恼,哈哈。”
夜深人静,才是陈怡美真正“闲”下来并且能够思考的时间,她常常问自己:生意好起来了,你的心还会比2层楼更高吗?回答“是的”。“未来两年,我要开分店。”
在小小的天涯小镇开分店,这个想法又是足够大胆。“我觉得没什么。”陈怡美说,自己一直以来不缺乏勇气,“阿年本地小吃店”能开起来,既凭赤诚,也有股子里的“闯劲儿”。当然,还有好时代赋予的创业机会,“流量”是海南给的、三亚给的,是天涯小镇给的,她自己觉得身处其中,与有荣焉。
陈怡美也羡慕,如今年轻人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或许感同身受,她甚至留意到2024年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印发的《海南省青年大学生招引专项措施》,其中“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到“提供创业支持”、“加大创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业服务”,每一条都是“好消息”。
“但是做事不能等靠要,不然机会来了你抓不住。”陈怡美不忘拿自家的小店举例,刚开业的时候,得知她的店里同时销售咖啡,几个姐妹随性地说那得取个名字啊,就叫“没什么咖啡”吧!别说,还挺受欢迎。
阿年的“年”,也是阿能的“能”。
“我觉得有想法了就先去摸索着干,每年都可以是创业年,成功与失败,都没什么啦。”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