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1月30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海容 陈太贤 邢暖 刘盈盈)“我们俩在家经常一起唱疍歌。兴致一来,就唱。扫地时唱,做饭时唱,以前守店做生意时也唱。”近日,在三亚海上书房·口袋公园,陈奶姑笑意盈盈地讲述和丈夫郭亚清同唱疍歌的故事,“我儿子说你们总是唱唱唱,没有厌烦的时候吗?”
但对这对夫妻来说,疍歌不仅是他们的爱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郭亚清回忆最初的情景:“最开始,是奶姑在家里唱,唱个不停。”渐渐地,他也跟着唱,一直唱到现在。
郭亚清和陈奶姑都是疍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这对疍歌传唱“夫妻档”于1986年结婚,定居三亚南边海渔村,如今已在悠扬的歌声中携手走过近四十载。
结婚初期,夫妻俩以渔业为生,靠海吃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岸”后,从事过经营船只载人、小吃售卖、丧葬用品售卖等工作,但不变的是二人对疍歌的热爱。他们一得闲就哼歌、抄歌、写歌,将喜怒哀乐寄托于歌中。“我一共有4本歌本,抄录了上千首歌。”郭亚清眼睛发亮,眉飞色舞地介绍起他的歌本,“其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创作的,比如《摇起橹来又唱歌》《大海扛增》《渔歌》等。”
歌越唱越多,舞台的范围越唱越大。而今,夫妻俩唱疍歌的舞台从家里扩大到各种比赛、演出。2024年8月,在“传承经典 振兴疍歌”三亚市疍歌比赛中,夫妻俩以一曲《等妹摇前》斩获一等奖;2024年11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暖场表演;今年1月22日,亮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央视频、三亚市共同打造的《2025中国文旅大联欢》(新春篇)直播……
不仅自己唱,还要教孩子唱,教其他人唱。“疍歌要发展,就要传承给下一代,不能出现文化断层。”郭亚清说,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要讲疍家话、学疍家歌。此外,夫妻俩还对外招收徒弟免费教学,进村入校教唱疍歌,带队赴多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疍歌文化。
“我虽然自小就会唱疍歌,后又受奶姑的影响经常在家里对歌,但以前没想过传承。”回忆起从疍歌爱好者到传承人的转变升华,郭亚清滔滔不绝,“2011年,我参加北部湾原生态渔歌歌王歌后评选活动,获得二等奖;2013年,获得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海洋歌会银奖……大大小小的奖拿了不少。有了成绩,就开始带徒弟。”
说到兴致处,郭亚清情不自禁一挥手,哼起疍歌小调:“我们疍家人,真真是最勤俭……”
歌起,郭亚清身上疍家服饰的海浪随之“涌动”。这是他在传统疍家服饰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的图案,蓝布直襟样式的衣裳上,门襟、领口、袖口处设计了渔网图案,两侧口袋印有船锚和轮机,衣服下摆则是浩浩荡荡的海浪图案,彰显出浓郁的海洋特色、多彩的疍家风情。
佳节至,夫妻俩的档期排得满满,连续几天都有演出,赶完一场又接着下一场。
“蟹多多,螺大大,阿爸阿妈最精神”,正如这一曲疍歌所唱,即使已连轴转了许久,但热爱疍歌的郭亚清夫妻俩在排练、演出时依旧精神劲头十足,眼睛神采奕奕,歌声高亢嘹亮。
“抓鱼回来咯!”在日前的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演出上,郭亚清退场时一句活力四射的话,喊出疍家人海上归来的喜悦和通达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