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食堂干净整洁的分餐窗口。胡拥军 摄
校园食品安全是公众高度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12月11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三亚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整治,834家餐饮服务单位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其中全市学校(幼儿园)食堂实现全覆盖。为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再上一把“安全锁”,三亚深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实现全市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与此同时,三亚全覆盖排查整治315家学校(含幼儿园)食堂,立案查处11宗。
近年来,三亚教育系统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探索“科技赋能”和“标准化建设”的双向监管策略,对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硬件”和“软件”,严防严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实现学校食堂监管从“线下”走向“线上”,学生食安保障从“试点”走向“示范”。
“云监督”全覆盖 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以前学校食堂的监控仅仅是记录作用,食品安全检查大多依靠工作人员入校查看。如今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后,家长也能随时通过手机APP查看学校后厨情况,实现实时监管、全民监督。”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副校长董方感慨道。
学校食堂实现“云监督”,背后是三亚教育部门和三亚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同构建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平台。平台的一端连着餐饮机构后厨,另一端面向政府监管部门和公众开放。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化管理新模式,学校的后厨从“闲人免进”的神秘空间变成了“人人参与”的阳光厨房,真正把食品安全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可感、可知的行为动作。
11日上午,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上,随着工作人员的指点,记者点击任意学校名称,画面实时显示出该校后厨烹饪、清洗消毒、备餐等重点环节区域,执法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对食堂工作人员未佩戴帽子、口罩等不规范行为进行抓拍。“执法人员会登录平台进行在线监管,并按照要求督促学校食堂、供餐单位进行整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实施远程在线督导和监管。
自三亚实施“明厨亮灶”工程以来,从最初的在几所中学食堂进行试点,到如今834家餐饮服务单位100%完成后厨建设升级,100%接入“查安康”“阳光餐饮”等平台。至此,三亚全市学校(幼儿园)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100%全覆盖,确保师生的每一餐既可口又安心,有效守护了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标准化管理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校园食品安全提升的最终落脚点是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日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餐厅就餐区显眼处,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学校食堂内部的监控画面,监控显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分餐。据了解,屏幕上显示的多个摄像头分别覆盖食堂后厨重点点位,全天候、全方位覆盖进行监控。
“食堂餐饮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天都会验收送来的食材,合格之后才会进行加工烹饪。”董方介绍,学校严格把控食堂人员管理、食材采购、加工流程等各环节,筑牢校园食品安全的每一道防线。
“食堂工作人员每日上岗前必须进行晨检,食材验收时都会要求供应商提供有关证件和检验检测报告,做好索证索票工作,强化源头管理。”董方透露,学校还配有快检室,每周抽检3至4次,以全面、精准、严格、细致的举措守护全校师生美好“食”光。
而在人大附中三亚学校食堂,师生的餐食都需经过食材验收、农残检测、粗细加工、温度测量、食品留样和餐前试吃等系列流程后,才送至配餐间。该校校长宓奇表示,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学校所有食堂工作人员每年均需完成至少40个学时的食品安全培训。与此同时,三亚各学校(幼儿园)食堂还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校长(园长)、家长陪餐制和学校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线上有“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线下有严格的工作机制。如今,三亚各学校食堂正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提升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从严从实抓好校园食品安全各项措施落实,让广大师生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胡拥军)
原标题:全市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100%全覆盖 守护师生美好“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