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新疆队选手表演达瓦孜。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蔚蓝天空下,两座高高的达瓦孜(意为“高空走绳索”)高架道具静静地矗立着,一根绳索悬在空中,随风轻轻摇动。11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表演项目(室外)现场,运动员在高空绳索上,在观众屏息凝视中完成表演。
高架道具最低处15米,最高处21米,跨度达80米。运动员穿着芭蕾舞鞋,手持平衡杆缓缓上前,脚尖稳稳地走在直径仅2.4厘米粗的绳索上。半空中,运动员尽力保持平衡,下方的观众屏住呼吸保持安静,生怕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当运动员完成户外“钢丝芭蕾”的演绎,全场观众才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今年54岁的“高空王子”阿迪力与3位徒弟在空中亮相,正走、倒走、冲刺……观众的心跟着他们的表演愈发紧张起来,金鸡独立、空中前翻等高难度动作更是让观众手心捏汗。
阿迪力激动地说,“运动会是我心中最大的舞台,芭蕾舞鞋走钢丝、高跟鞋走钢丝、倒走钢丝、跳马等动作是我专门为这届运动会打磨了三年的新动作。目前,我对自己和几位徒弟的表现很满意。”
当天,新疆代表队另一表演项目(室外)沙哈尔地也是高空竞技艺术。高达14米的转轮上拴着秋千绳索,随着转轮渐旋渐快,手握绳索的两位演员在离地面10米的高空中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时而似蝴蝶翩翩起舞,时而如蜻蜓飞掠点水。
这两个高空项目虽充满惊险,但群众基础广泛,且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达瓦孜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众多专家致力推广,他们期盼将其纳入运动会竞赛项目。
“沙哈尔地是活跃在新疆民间的一项大众节庆娱乐活动,民间最简单的形式是小朋友坐在绳索上玩耍。”新疆代表团运动员王宇说。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