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和文明曙光的升起
三亚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和文明曙光的升起

距今一万年前后,欧亚非大陆的主要人类活动区先后迈入新石器时代,文明在大地上快速萌芽生长。辽阔的人类聚集区,更容易发展为独成体系的地域文明;而在一些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同样能见证文明曙光的升起。

海南岛四面环海,在远古明显属于一个封闭环境。但是,在距今一万年左右,海南岛也进入新石器时代,三亚河流域的落笔洞遗址最具代表性,沐浴在海南岛文明的曙光中。

海底石灰岩层抬升,落笔峰崛起,落笔洞形成

在位于吉阳区的三亚学院西南坳谷,一个独体的喀斯特山体拔地而起,一如戳在大地上的印章,因而起名印岭。整座山呈长锥形,山中有著名的落笔洞,这山也就俗称落笔峰。

在三亚褶皱带上,地理轮廓线多显得柔和,只有这里突兀出现一座刀劈斧削一般的山体,为秀逸的三亚河平添几分粗砺气质。落笔洞的石灰岩大约形成于奥陶纪。早期的琼西南,大部分地块还在浅海中沉睡,这里堆积有300米厚的碳酸盐岩层,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变得破碎,遭遇流水长年的搬运和溶蚀。残存的岩体要不整体被泥土覆盖,如抱坡岭;要不被推至高海拔地带得以出露,经风雨雕琢变成众多尖锐的个体,如仙安石林;要不被整体推高成山脉,被表土封存,只有河流切割才有部分出露,如昌江县王下乡南尧河两岸的崖壁和溶洞……

位于近海区域的落笔峰原本像抱坡岭一样在土层中酣睡,却因为处在古河道位置,经河水天长日久冲刷,临水岩体不断垮塌,形成悬崖;再经受风雨雕琢,形成华南常见的那种锥状喀斯特山体,却在琼南成就了一处稀缺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条古河道就是三亚东河(临春河)的前身,山两侧还可见到河道遗迹。三亚学院内一些水塘,正是当年河道中残存的洼地,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荒忽幽远。落笔峰在抬升过程中,岩体亦不断受到河水侵蚀,破裂处极易被掏空,形成洞腔,不同的水位形成了不同的洞腔。《崖州志》记载落笔峰就有大小溶洞十来个,主要有南侧山腰的将军洞、落笔洞、仙郎洞,北侧山脚的仙娘洞等等。

仙娘洞口挨近地平线,洞腔还在向地层深处延伸,雨季经常积水,因而该洞至今还在发育中。道光《琼州府志》载:“又有井,深不可测。前人刻木为志,沉井中,后于大海得之”。此处说的就是仙娘洞最深处的水潭,“刻木为志”的传说至今还在附近村庄流传。

落笔洞古人类遗址,海南岛文明的曙光

天然洞腔,为古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境。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落笔洞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址。1992年3月起,考古人员在洞内先后发现13枚古人类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上百件华南虎、亚洲象等脊椎动物化石,大量蚌壳螺壳,还有用火遗迹。经鉴定,落笔洞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之间的古人类活动场地,为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海南岛迄今发现有最早人类骨骼化石的遗址。

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还没有掌握造屋技术,为防御猛兽和躲避日晒雨淋,天然岩洞成为他们的天然家园,这就是穴居时代。落笔洞更像一道生殖之门,位于低山腰,进深16米,高12.5米,宽9米。垮塌剥落的岩石堆积到了洞口,方便人们出进,并有效避开积水。在落笔峰所有洞穴中,只有落笔洞最适合早期人类栖息。

面对如此宜居之地,古人尊为上天赐予,在心中具备神圣地位。族群凡有大事都在这里举办,落笔洞形同这支先民的圣殿,天火在此保存,盛宴在此展开……不同于很多流域的穴居人群,落笔洞以西数百米就是海洋,后来金鸡岭拉动海底抬升,这里又曾形成潟湖,东岸湿地就是远古潟湖的遗迹。那时,落笔峰不远处潮汐起伏;潮水退去时,大量鱼虾受困于浅滩,正是捡拾和捕捞的最佳时机。通过遗址中的网坠和螺壳,可窥见落笔洞人的食谱。落笔峰后方是连绵青山,可以进山狩猎。距今一万年前,海南岛上还活跃着华南虎、亚洲象、黑熊等大型动物,他们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最终成为围猎的目标。因而,落笔洞人生存条件远比其他穴居人群来得容易些,这一带俨然人间乐土,上帝恩赐的伊甸园。

岩洞顶部,在溶蚀过程中悬垂有一大一小两根钟乳石,形似笔峰将落,为这一群体谱写着史诗,后人便赋予岩洞这么一个特别名称。如今,两支“落笔”均已不同程度地折损,犹然悬在空中。落笔峰外可见高山、河流、台地、平原、海洋,地形丰富而灵动……古人劳作之余,就在此祭祀祈祷,对着圣坛上燃烧的火种,将族群一应事务向神灵诉说,祈求护佑。也不时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与大海对话,与上天交流。

三亚河流域,距今三至五千年的文明遗址

落笔洞人的去向成了一个迷。在他们之后,海南岛似乎陷入了三四千余年的沉静,难觅人类踪迹,或许这一时期的遗迹被锁进了厚实的热带雨林。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海南岛文明似乎又苏醒了过来,呈现出爆发态势。不经意在哪个地方锄下去,就有可能刨出远古的陶片,掘出石铲、石锛、石钺之类的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

因为海南岛一名,岛上每发现一处遗址,总会有人将其与南岛人群联系起来。南岛人群的足迹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岛,而海南岛与中国大陆近在咫尺,雷州半岛就像母亲向孩子伸出的臂腕;无论什么时候,岛民都有可能从雷州半岛泛舟而来,早期岛民就属于百越人群;海南黎族的五大主要支系均属于壮侗语系,亦可称作百越语系。即使有少部分南岛人登岛,也只能像滴水汇入海洋。海南岛与大陆母体从来没有中断交流,何况一万年前海峡更浅更窄,往来更加轻松;先民登岛始于何时已无法推究,但是距今一万年上下的落笔洞人肯定可归为海南岛先民。

三亚的古人类遗址远比海南其他市县丰富得多,如大茅遗址、三间坡遗址、大兵遗址、卡巴岭遗址、江墩遗址、亚龙湾遗址。大兵遗址和亚龙湾遗址就可归入三亚河流域,分别代表台地类和沙丘类遗址,都与大海相距很近,对淡水资源却高度依赖,哪怕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

三亚褶皱带,地属海南岛中南山地的南坡,热带海洋气候特征明显,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人们走出洞穴,在临河或者临海的空旷地带搭建茅蓬建造家园,正式进入巢居时代,使距今五千年的海岛人类居住也有了革新。河流犁开了热带雨林,避风的海湾亦为天然生境;在河水中乘坐独木舟,上可以驶进林木深处,下可以泛舟大海,三亚河流域仍旧是海南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场地。

走进大兵遗址,所到之处一半是稻田,一半是荒丘,相伴一条小水沟,不知道水稻种植技术在三千年前有没有在三亚河畔生根?此时长江流域的良渚、黄河流域的仰韶都有了农作物种植,三亚河不缺乏野生稻,且拥有良好基因,上个世纪的杂交水稻即在此萃取基因。可是,过于茂密的雨林,过于稀少的人烟,过于丰富的食物链,未必能支撑农业发展。这里的活动空间小,人口密度低,社会不成规模,文明进程相对缓慢……我俯首搜寻,再难找出像样的古陶片,毕竟有了数千年时光的侵蚀,远古信息已经漫漶。

在三亚褶皱带,青山依旧,一条条河流不舍昼夜地奔流;千万年来,在这地带持续孕育着海岛文明,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琼南文化。

(萧烟/文)

责任编辑:王雪杉 樊彦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三亚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和文明曙光的升起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11-11 07:02:00

距今一万年前后,欧亚非大陆的主要人类活动区先后迈入新石器时代,文明在大地上快速萌芽生长。辽阔的人类聚集区,更容易发展为独成体系的地域文明;而在一些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同样能见证文明曙光的升起。

海南岛四面环海,在远古明显属于一个封闭环境。但是,在距今一万年左右,海南岛也进入新石器时代,三亚河流域的落笔洞遗址最具代表性,沐浴在海南岛文明的曙光中。

海底石灰岩层抬升,落笔峰崛起,落笔洞形成

在位于吉阳区的三亚学院西南坳谷,一个独体的喀斯特山体拔地而起,一如戳在大地上的印章,因而起名印岭。整座山呈长锥形,山中有著名的落笔洞,这山也就俗称落笔峰。

在三亚褶皱带上,地理轮廓线多显得柔和,只有这里突兀出现一座刀劈斧削一般的山体,为秀逸的三亚河平添几分粗砺气质。落笔洞的石灰岩大约形成于奥陶纪。早期的琼西南,大部分地块还在浅海中沉睡,这里堆积有300米厚的碳酸盐岩层,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变得破碎,遭遇流水长年的搬运和溶蚀。残存的岩体要不整体被泥土覆盖,如抱坡岭;要不被推至高海拔地带得以出露,经风雨雕琢变成众多尖锐的个体,如仙安石林;要不被整体推高成山脉,被表土封存,只有河流切割才有部分出露,如昌江县王下乡南尧河两岸的崖壁和溶洞……

位于近海区域的落笔峰原本像抱坡岭一样在土层中酣睡,却因为处在古河道位置,经河水天长日久冲刷,临水岩体不断垮塌,形成悬崖;再经受风雨雕琢,形成华南常见的那种锥状喀斯特山体,却在琼南成就了一处稀缺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条古河道就是三亚东河(临春河)的前身,山两侧还可见到河道遗迹。三亚学院内一些水塘,正是当年河道中残存的洼地,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荒忽幽远。落笔峰在抬升过程中,岩体亦不断受到河水侵蚀,破裂处极易被掏空,形成洞腔,不同的水位形成了不同的洞腔。《崖州志》记载落笔峰就有大小溶洞十来个,主要有南侧山腰的将军洞、落笔洞、仙郎洞,北侧山脚的仙娘洞等等。

仙娘洞口挨近地平线,洞腔还在向地层深处延伸,雨季经常积水,因而该洞至今还在发育中。道光《琼州府志》载:“又有井,深不可测。前人刻木为志,沉井中,后于大海得之”。此处说的就是仙娘洞最深处的水潭,“刻木为志”的传说至今还在附近村庄流传。

落笔洞古人类遗址,海南岛文明的曙光

天然洞腔,为古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境。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落笔洞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址。1992年3月起,考古人员在洞内先后发现13枚古人类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上百件华南虎、亚洲象等脊椎动物化石,大量蚌壳螺壳,还有用火遗迹。经鉴定,落笔洞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之间的古人类活动场地,为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海南岛迄今发现有最早人类骨骼化石的遗址。

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还没有掌握造屋技术,为防御猛兽和躲避日晒雨淋,天然岩洞成为他们的天然家园,这就是穴居时代。落笔洞更像一道生殖之门,位于低山腰,进深16米,高12.5米,宽9米。垮塌剥落的岩石堆积到了洞口,方便人们出进,并有效避开积水。在落笔峰所有洞穴中,只有落笔洞最适合早期人类栖息。

面对如此宜居之地,古人尊为上天赐予,在心中具备神圣地位。族群凡有大事都在这里举办,落笔洞形同这支先民的圣殿,天火在此保存,盛宴在此展开……不同于很多流域的穴居人群,落笔洞以西数百米就是海洋,后来金鸡岭拉动海底抬升,这里又曾形成潟湖,东岸湿地就是远古潟湖的遗迹。那时,落笔峰不远处潮汐起伏;潮水退去时,大量鱼虾受困于浅滩,正是捡拾和捕捞的最佳时机。通过遗址中的网坠和螺壳,可窥见落笔洞人的食谱。落笔峰后方是连绵青山,可以进山狩猎。距今一万年前,海南岛上还活跃着华南虎、亚洲象、黑熊等大型动物,他们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最终成为围猎的目标。因而,落笔洞人生存条件远比其他穴居人群来得容易些,这一带俨然人间乐土,上帝恩赐的伊甸园。

岩洞顶部,在溶蚀过程中悬垂有一大一小两根钟乳石,形似笔峰将落,为这一群体谱写着史诗,后人便赋予岩洞这么一个特别名称。如今,两支“落笔”均已不同程度地折损,犹然悬在空中。落笔峰外可见高山、河流、台地、平原、海洋,地形丰富而灵动……古人劳作之余,就在此祭祀祈祷,对着圣坛上燃烧的火种,将族群一应事务向神灵诉说,祈求护佑。也不时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与大海对话,与上天交流。

三亚河流域,距今三至五千年的文明遗址

落笔洞人的去向成了一个迷。在他们之后,海南岛似乎陷入了三四千余年的沉静,难觅人类踪迹,或许这一时期的遗迹被锁进了厚实的热带雨林。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海南岛文明似乎又苏醒了过来,呈现出爆发态势。不经意在哪个地方锄下去,就有可能刨出远古的陶片,掘出石铲、石锛、石钺之类的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

因为海南岛一名,岛上每发现一处遗址,总会有人将其与南岛人群联系起来。南岛人群的足迹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岛,而海南岛与中国大陆近在咫尺,雷州半岛就像母亲向孩子伸出的臂腕;无论什么时候,岛民都有可能从雷州半岛泛舟而来,早期岛民就属于百越人群;海南黎族的五大主要支系均属于壮侗语系,亦可称作百越语系。即使有少部分南岛人登岛,也只能像滴水汇入海洋。海南岛与大陆母体从来没有中断交流,何况一万年前海峡更浅更窄,往来更加轻松;先民登岛始于何时已无法推究,但是距今一万年上下的落笔洞人肯定可归为海南岛先民。

三亚的古人类遗址远比海南其他市县丰富得多,如大茅遗址、三间坡遗址、大兵遗址、卡巴岭遗址、江墩遗址、亚龙湾遗址。大兵遗址和亚龙湾遗址就可归入三亚河流域,分别代表台地类和沙丘类遗址,都与大海相距很近,对淡水资源却高度依赖,哪怕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

三亚褶皱带,地属海南岛中南山地的南坡,热带海洋气候特征明显,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人们走出洞穴,在临河或者临海的空旷地带搭建茅蓬建造家园,正式进入巢居时代,使距今五千年的海岛人类居住也有了革新。河流犁开了热带雨林,避风的海湾亦为天然生境;在河水中乘坐独木舟,上可以驶进林木深处,下可以泛舟大海,三亚河流域仍旧是海南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场地。

走进大兵遗址,所到之处一半是稻田,一半是荒丘,相伴一条小水沟,不知道水稻种植技术在三千年前有没有在三亚河畔生根?此时长江流域的良渚、黄河流域的仰韶都有了农作物种植,三亚河不缺乏野生稻,且拥有良好基因,上个世纪的杂交水稻即在此萃取基因。可是,过于茂密的雨林,过于稀少的人烟,过于丰富的食物链,未必能支撑农业发展。这里的活动空间小,人口密度低,社会不成规模,文明进程相对缓慢……我俯首搜寻,再难找出像样的古陶片,毕竟有了数千年时光的侵蚀,远古信息已经漫漶。

在三亚褶皱带,青山依旧,一条条河流不舍昼夜地奔流;千万年来,在这地带持续孕育着海岛文明,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琼南文化。

(萧烟/文)

责任编辑:王雪杉 樊彦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