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巨波(左二)率队深入崖州湾科技城采访。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陈忠平(左一)带队深入育才生态区榴莲基地采访。
今天是2024年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
此时,无数新闻从业者步履不停。持续更新一条条新闻动态、不停播报一个个现场资讯、快速传回一帧帧生动画面,就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庆祝节日的特有方式。
此刻,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记者们行走在路上。随领导调研、下乡入村、走访市场,我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抒写时代。
记者邓兴帅(左)、陈君港(中)在三亚一芒果地里采访。
记者冯晨阳(右)在采访中。
记者陈超全(右)在市人民医院采访。
我们的文字,让故事更有力量——
身体24小时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最快赶到现场……
新闻采访部记者刘盈盈才入职几年,却已身经“百战”,她的名字与三亚的许多新闻事件紧密相连:从年初的“两会”报道,到年末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盛况,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是她的常态;
让现场的声音更直观、更严谨、更权威,是新闻采访部时政记者刘少珠的态度。8年来,她脑海里始终镌刻着“严谨”二字,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时政新闻的第一线,与她并肩作战的,还有颜翔、许雅慧、刘佳、林林、赵亚华、吴惠静等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时政记者,他们对新闻保持着敬畏之心,以严谨的态度,致力于准确、及时地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声音。
到现场,让故事更动人。台风“摩羯”肆虐文昌后,陈超全、符府、冯晨阳、李学仕、刘琪成、罗忠一、何荣干、卓怀如、赵立峰等记者,深入文昌一线,穿梭在废墟与泥泞之间,将文字、图片化成一股温暖的力量,抚慰受灾群众的心。
记者张慧膑(左)在田间地头采写“太空粮食”藜麦种植。
记者赵立峰在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中拍摄。
记者窦惟康(左)和刘盈盈(右)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号”彩绘飞机上采访拍摄。
我们的镜头,让民生更有温度——
5年来,电视部记者韦吉颖深入田间地头,走过全市各个区数十个村庄,用镜头记录三亚农村的变化和发展,用镜头语言讲好三亚“三农”故事;
“当路灯亮起,村庄焕然一新,我深感作为民生记者的价值与意义。”作为电视部的民生记者,张德明常年深入一线为民发声,反映社情民意,让每一束光都能照亮百姓的心田;
袁永东、陈聪聪、黄峰、陈海超、孙玮……他们是三亚传媒影视集团的摄影、摄像记者,无论烈日下还是风雨中,他们都穿梭在新闻现场,用镜头记录那动人的一幕幕。
镜头背后,声音的传播让三亚的故事更动听。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广播部的主持人手握麦克风,用声音传递着城市的脉动与温度。
在13年的职业生涯中,主持人吴跃超用声音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演讲比赛中,他荣获全国新闻界“优秀选手”称号。“我们不怕吃苦,只怕自己无法讲好三亚故事,无法让三亚的高光时刻发出最强音。”吴跃超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将继续脚踏实地,心怀希望,为最美时代发声,不负记者之名。
记者李学仕用镜头记录大茅联拱隧道建设情况。
记者陈聪聪在天涯区台楼村拍摄农民装运火龙果。
记者何荣干(左)、卓怀如在台风“摩羯”过后的文昌受灾现场采访。
我们全天在线,让故事传播更远——
每天穿梭于文字、图片与视频之间,筛选、编辑、加工……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新媒体部的编辑们紧跟潮流,捕捉热点,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的文案,让每一条推送都充满新鲜感。
“追热点,要选择切口小、内容好、流量高的话题素材,精心策划、反复打磨、创新呈现。”新媒体部编辑何雨潇说,此外,还要善用新媒体优势和前沿技术,开辟创新路线,留住忠粉,拉拢“路人”,只有沉心、用心、专心,才能做出好新闻,让三亚故事传播得更远。
“在融媒体时代,需要不断转型。”电视部记者王俊在持续精进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自我转型,挖掘出三亚的热点民生新闻,为观众带来更优质、有深度的融媒体产品。
熬最深的夜,让每一个故事都“色彩斑斓”。当夜幕降临,灯火逐渐阑珊,大多数人已沉入梦乡之时,编辑部的夜班编辑们正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他们目光紧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对每一条新闻进行细致入微的审核和修改。从标题的提炼到内容的润色,从图片的搭配到版面的设计,他们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准确无误,每一张报纸都出彩。
当市民群众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当市民群众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新闻在路上——我们是一群永远“在路上”的人。
原标题:
上山下地、走街串巷、进村入户——
我们,一直在路上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文 袁永东 冯晨阳 陈聪聪 李学仕 刘琪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