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陈俊:探索万米海底的“水下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陈俊:探索万米海底的“水下工程师”

  编者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三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具有三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而青年人才正是其中最富创新活力的生力军。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三亚青年人才故事,中共三亚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发展局)、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联合推出《人才向“新”力》系列报道,旨在通过对青年人才的深入访谈,讲述三亚人才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和奋斗故事,为读者展现三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后更多的“人才驱动力”。

陈俊在检查装备。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人物简介

陈俊,36岁,安徽芜湖人。

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深海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曾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三亚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是中国深海战略“三部曲”。如何探索万米深的海底世界?是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陈俊及其团队在三亚一直着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沿着深海战略“三部曲”

跨入深海装备“万米时代”

“航天和深海,是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两大热门领域,然而相较于航天领域高速发展,我国深海探索起步较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陈俊表示,当前我国处于“深海探测”向“深海开发”转型阶段。“首要克服的难题,是打造一批耐高压、耐腐蚀,具备多功能、能在水下长期停留的深海探测装备。”

为实地测试装备,陈俊常年“漂”在海上。“出海一次‘漂’个两周是常态,最长一次在海上待了两个多月。”迄今为止,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十余套谱系化深海着陆器已完成300余次下潜作业,万米下潜频次和次数均为世界最多,并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开展5000米至11000米不同深度等级的综合科考。其中,“天涯号”等着陆器曾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深潜深度多次超过10900米,推动我国深海装备进入“万米时代”。

不只是“深度”,陈俊还曾带领团队研发“鹿岭号”深海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潜水器系统,实现传统着陆器由海底定点到多位点移动、由单体到多体协同的技术跨越。2021年,该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潜心研究

巧解海底探测“三道难题”

“从水下1米到10000米深的海况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下到万米深的海域也不是为了‘蜻蜓点水’,而要长期停留,深入探索海底水质、地质、生物等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陈俊说,要满足海底长期科研需求,要想办法解决深海探测装备研发过程中的“三道难题”。

一是“压力”。探测装备每下潜100米,相应增加1个大气压;水深10000米的深海,相应增加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承受每平方米11000吨的超大压力。

二是“续航”。海底没有“加油站”,要想增强装备续航能力,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给,可能要增加装备体积与重量,增大运行负担。

三是“通信”。海域越深,装备接收与传输信号的能力越差。一旦信号丢失,装备即将失联,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2022年,陈俊带领团队历经多年的研究,解决了“三道难题”,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为我国实现深海长时间驻留、开展多时空尺度的原位科学实验提供新的装备平台。

“三亚,一个让人专心于科研的好地方”

“我们能够在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突破,离不开三亚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陈俊认为,三亚是一个能让人专心科研的好地方。

陈俊回忆,他与三亚的第一次结缘是在2013年。彼时,尚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就读博士研究生的陈俊,因为项目合作,时常往返于三亚与沈阳之间。“那些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三亚,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的环境安静舒适,能让人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8年博士毕业后,陈俊作为海南自贸港C类人才(领军人才)入职深海所,自此扎根三亚。作为三亚具有“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的10家单位之一,深海所很快为陈俊办理了认定手续。

“申请过程很简单,向单位提交一些简单的个人资料后,单位就帮忙办理了,不用我操心。”陈俊笑着说,完成“人才认定”后,他在出行、就医、家属就业等方面享受到诸多便利,减轻了工作外的“后顾之忧”。

“出差、就医能走‘绿色通道’,每年有3500元的‘体检礼包’,还能帮忙解决直系亲属的就业,这些举措都让我感受到三亚对待人才的满满诚意。”陈俊说,现在他和家人都爱上了三亚这座城市,“2018年,妻子一同来到三亚,很快爱上这里舒适的气候、干净的环境,还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舍不得离开了。”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超全)

责任编辑:王雪杉 黄盛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陈俊:探索万米海底的“水下工程师”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11-01 07:24:32

  编者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三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具有三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而青年人才正是其中最富创新活力的生力军。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三亚青年人才故事,中共三亚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发展局)、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联合推出《人才向“新”力》系列报道,旨在通过对青年人才的深入访谈,讲述三亚人才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和奋斗故事,为读者展现三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后更多的“人才驱动力”。

陈俊在检查装备。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人物简介

陈俊,36岁,安徽芜湖人。

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深海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曾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三亚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是中国深海战略“三部曲”。如何探索万米深的海底世界?是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陈俊及其团队在三亚一直着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沿着深海战略“三部曲”

跨入深海装备“万米时代”

“航天和深海,是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两大热门领域,然而相较于航天领域高速发展,我国深海探索起步较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陈俊表示,当前我国处于“深海探测”向“深海开发”转型阶段。“首要克服的难题,是打造一批耐高压、耐腐蚀,具备多功能、能在水下长期停留的深海探测装备。”

为实地测试装备,陈俊常年“漂”在海上。“出海一次‘漂’个两周是常态,最长一次在海上待了两个多月。”迄今为止,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十余套谱系化深海着陆器已完成300余次下潜作业,万米下潜频次和次数均为世界最多,并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开展5000米至11000米不同深度等级的综合科考。其中,“天涯号”等着陆器曾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深潜深度多次超过10900米,推动我国深海装备进入“万米时代”。

不只是“深度”,陈俊还曾带领团队研发“鹿岭号”深海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潜水器系统,实现传统着陆器由海底定点到多位点移动、由单体到多体协同的技术跨越。2021年,该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潜心研究

巧解海底探测“三道难题”

“从水下1米到10000米深的海况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下到万米深的海域也不是为了‘蜻蜓点水’,而要长期停留,深入探索海底水质、地质、生物等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陈俊说,要满足海底长期科研需求,要想办法解决深海探测装备研发过程中的“三道难题”。

一是“压力”。探测装备每下潜100米,相应增加1个大气压;水深10000米的深海,相应增加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承受每平方米11000吨的超大压力。

二是“续航”。海底没有“加油站”,要想增强装备续航能力,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给,可能要增加装备体积与重量,增大运行负担。

三是“通信”。海域越深,装备接收与传输信号的能力越差。一旦信号丢失,装备即将失联,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2022年,陈俊带领团队历经多年的研究,解决了“三道难题”,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为我国实现深海长时间驻留、开展多时空尺度的原位科学实验提供新的装备平台。

“三亚,一个让人专心于科研的好地方”

“我们能够在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突破,离不开三亚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陈俊认为,三亚是一个能让人专心科研的好地方。

陈俊回忆,他与三亚的第一次结缘是在2013年。彼时,尚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就读博士研究生的陈俊,因为项目合作,时常往返于三亚与沈阳之间。“那些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三亚,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的环境安静舒适,能让人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8年博士毕业后,陈俊作为海南自贸港C类人才(领军人才)入职深海所,自此扎根三亚。作为三亚具有“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的10家单位之一,深海所很快为陈俊办理了认定手续。

“申请过程很简单,向单位提交一些简单的个人资料后,单位就帮忙办理了,不用我操心。”陈俊笑着说,完成“人才认定”后,他在出行、就医、家属就业等方面享受到诸多便利,减轻了工作外的“后顾之忧”。

“出差、就医能走‘绿色通道’,每年有3500元的‘体检礼包’,还能帮忙解决直系亲属的就业,这些举措都让我感受到三亚对待人才的满满诚意。”陈俊说,现在他和家人都爱上了三亚这座城市,“2018年,妻子一同来到三亚,很快爱上这里舒适的气候、干净的环境,还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舍不得离开了。”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超全)

责任编辑:王雪杉 黄盛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