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是大地慷慨回馈勤劳农人的季节。
一场温润的秋雨过后,三亚广袤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金黄的稻田稻浪翻滚、青槟榔挂满枝头、一筐筐沉甸甸的蔬菜装车……在这个充满丰收与喜悦的时刻,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9月20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在天涯区水蛟村举行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海南庆祝活动三亚分会场上,各区(育才生态区)农民带来丰硕的果实,用热带特色优质农产品庆祝这一节日。在他们写满收获的脸庞上,生动诠释了三亚在这片沃土上绘就的一幅幅“丰”景。
9月20日,农民参加抢收抢种比赛。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实习生 江文滔 摄
秋意渐浓,收获的气息愈发浓厚。在崖州区的一片南繁高标准农田上,微型气象站、病虫害监测仪等设备一应俱全,水稻随风轻摇。“有了这些设备,我们更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粮食产量也得以提高。”崖州区城西村村民如是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牢记总书记嘱托,三亚坚持藏粮于地,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落细,粮食安全基础日益全方位夯实。截至2023年8月底,全市累计种植粮油作物11.6万亩(农情信息调度系统),完成率达到103%;目前,三亚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32万亩,其中南繁科研育种基地9.59万亩;积极落实杂交水稻亩产攻关项目,示范种植了“超优千号”、“吉丰优1002”、“湘两优900”、“吨两优900”等优质水稻品种;先后完成了双季稻年亩产3000斤、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的高产技术集成示范试验;开展“绿肥沃土工程”,总计达到3.81万亩次。
为了让每一寸土地都结出硕果,三亚推行生态高效轮作模式,实现了“钱粮双丰收”。2023年,全市累计推广生态高效轮作模式超过10万亩。
三亚地处北纬18度,是全国最适合发展热带水果产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三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热带水果产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聚焦“新奇特优”,打造热带水果王牌。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推动热带优异水果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广榴莲、榴莲蜜、燕窝果等新奇特优热带水果种植面积约1.6万亩,力争2025年底突破3万亩。其中三亚榴莲甜度高,较进口榴莲具有树上熟的天然优势,上市时间可实现差异化,2024年预计挂果面积4000亩,未来5年全市榴莲产业产值有望达50亿元,将成为三亚农业新的强力增长点。
此外,三亚燕窝果、三亚榴莲蜜也是近年来引进并成功示范推广的高附加值新品种。三亚燕窝果种植面积近2000亩,实现年产值约1亿元;三亚榴莲蜜推广种植面积约1500亩,年产值约0.8亿元。三亚红肉菠萝蜜、芒果凤梨等新奇特优品种产量今年也持续快速增长。
加强“三品一标”建设,牵头制定芒果、榴莲、燕窝果等果品国标,在种苗知识产权、优质种苗繁育等方面打造产业“护城河”。实施品牌建设行动,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申报三亚兰花、三亚榴莲等地理标志商标,积极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切实提升品牌溢价。
近年来,三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亚相继启动两批、提升一批共3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实现了农业竞争力、农村吸引力、农民凝聚力三个方面的提升。大茅、水蛟等5个村庄荣登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吉阳区、天涯区分别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梅西村成为全省首个入选第三批文明乡风典型案例的村庄,青法村入选2023年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六盘村等8个村庄被评为海南省2023年和美乡村。
多元产业的叠加,使得三亚农民的收入节节攀升。尤其是全市脱贫人口2023年10月至2024年8月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7223元,同比增长12.1%。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黎仁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