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5岁生日,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三亚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本报今起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从路看三亚变化”系列报道,从各条道路看三亚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喜人成就,敬请关注。
在清晨的微光中,三亚河水潺潺,呈现出充满活力的绿色,犹如宝石般闪耀。阳光在水面上跳跃,犹如千万个金色的小精灵在舞蹈,它们在河面上描绘出一条迷人的光路。清晨的微风轻轻吹过,河水泛起微微的涟漪,像是在向人们述说着它和三亚这座城市的故事。
夜幕下的迎宾路两侧灯火辉煌。记者 刘琪成 摄
位于迎宾路月川桥旁的广场上,今年73岁的老三亚人林辉在锻炼身体,他望着车水马龙的月川桥,满是回忆。
一桥横跨变通途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这句话,三亚人深以为然。
水,对三亚来说,就是这座城市美景里的灵魂。远方的客人到三亚,都愿意到三亚河边走一走,瞧荡漾的碧波,看翩翩起舞的白鹭,吹吹轻柔的晚风。
走在月川桥上看两岸的绿树、美景,也是一种享受。
“月川桥没建之前,三亚河把两岸隔开,市民需从三亚大桥、新风桥,或者从三亚中心医院附近的桥才能绕到对岸,出行非常不便。”林辉回忆说,他2010年才搬到月川桥附近居住,以前都住在解放路,上世纪80年代,三亚人口主要集中在解放路两边,月川桥附近有很多荒地。
记者了解到,月川桥于1994年建成通车,这座不长的桥梁连通了三亚河两岸的迎宾路,成为三亚的交通枢纽之一。
一转眼,斗转星移,30年如白驹过隙,月川桥迎来而立之年,三亚河两岸已高楼林立,桥下两岸风光也不断更新。
今日的月川桥头车水马龙。记者 刘琪成 摄
三亚河水奔流向前、一刻不息,岿然矗立的月川桥,见证时光、日新月异。
一村焕新活力足
今年42岁的陆国俊在三亚出生长大,他小时候经常到现在的月川桥附近玩耍。“月川桥建成前,从河西到河东需绕远路,很不方便,月川桥建成后给两岸居民通行带来很大便利。”
“以前这附近有很多树林,还有大片大片的沙地,村里的房子不多,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纷纷建起房子,但因缺乏规划,房子建得密密麻麻且杂乱无章。”陆国俊指着原来月川村的位置说。
2020年8月,航拍三亚曾经的城中村——月川村,村里民宅密密麻麻如迷宫,道路拥挤不堪。
顺着陆国俊手指的方向,记者从迎宾路上看到太平金融产业港、五矿国际广场、保利国际广场等高楼勾勒出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单元楼宇天际线。
许多外地游客怎么也想不到,曾经这里是三亚有名的城中村,因“脏乱差”而出名。这里人口密集、规划滞后,村民以房屋出租为主业,建筑杂乱无章,电线网线扭作一团……居民们曾互相调侃:“站在家里就能与对面楼里的邻居牵手。”
“没征地改造前的月川村,房子密密麻麻如马蜂窝。人多且道路狭窄,出入不便,环境卫生脏乱差。”在天悦城广场带孩子游玩的赵维指着天悦城说,他家以前的房子就在天悦城附近,在自己屋里就能把邻居家看得一清二楚。“不是受没有停车位之苦,就是受‘城中村’水泄不通之困,只能将私家车停放在外面的停车场。”
赵维说,以前住在月川村,只要抬头就能看到五颜六色的线路盘踞在半空中,犹如一张张蜘蛛网,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就怕电线掉下来。且经过日晒雨淋,线路失火的风险也大,一旦着火,可能会出现“火烧连营”的悲剧,更可怕的是,村里有些地方不但救护车、消防车无法入内,甚至担架都抬不进去。
“现在的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村里很多人住进了安置区,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赵维说。
陈女士以前就在月川村对面的天际大厦上班,下班后经常会走到月川村吃饭。“以前月川村很多小巷的路面上不仅有污水,还有大量的果皮纸屑,碰到下雨天污水横流,我就不会到这边吃饭。”陈女士说,这里如今建起商场,也新建了很多楼房,就餐环境更好了。
记者在月川社区看到,新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充满烟火气的长者食堂、稳步建设中的便民服务中心等处处洋溢着新的气息。
在月川社区长者食堂里,饭菜飘香,前来就餐的老人们依次排队打饭打菜,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食光”。
“这里的饭菜种类多,营养搭配好,很适合我们的口味,现在吃饭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天天愁吃什么了!”73岁的麦向荣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外地工作,自己和老伴长期两个人在家。长者食堂开业前,每天买菜做饭占用她大部分的时间。如今,这里每餐有肉有菜也有汤,只需要几块钱就能吃好吃饱。
一路延伸向未来
“以前的迎宾路叫作月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市财政局附近的房子很少。”林辉介绍,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从崖州区(原崖城)搬迁来三亚后发展才真正起步。当时三亚市区还是大片荒沙,到处是野生仙人掌。
林辉说,以三亚河为界,当时人们把三亚河西面称为河西沙坝,三亚河以东叫河东沙坝,以前迎宾路(月川路)上的村子不多,两侧有月川村、插上村、儋州村等,现在迎宾路和凤凰路交叉口中环广场附近是盐田,只有零零星星的小房子。
“上世纪80年代的迎宾路(月川路)不像现在这么长,只延伸到迎宾路和凤凰路交叉口,再往前的话,路就很小很差。”陆国俊介绍,荣耀世纪大厦、市财政局附近原有很多沙地,种了很多树,“后来修路了以后迎宾路才越来越长。”
记者了解到,1998年5月29日,环岛公路的三亚连接线正式开工建设,连接线从原田独至月川路大转盘8.56公里长的路段,走月川路,经东岸村、儋州村,终点在二环路。这条路段路基宽25.5米、路面宽25米,6车道,1999年9月10日建成后成为三亚的又一出口,大大缓解三亚进出口道路的压力,后来,三亚将新建的原田独至凤凰机杨路段以及与之相连的原月川路,统一命名为迎宾路。
2015年,国家住建部将三亚作为“双修”“双城”工作的试点城市后,积极支持三亚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迎宾路、凤凰路和榆亚路(以下简称“三路”)景观提升工程作为城市“双修”实施的项目,打造景观优美、体现仪式感、绿量充足的道路景观。
迎宾路经过不断升级改造,与腊尾路、丹州北路等道路连接,让三亚城市交通相互串联,打通城市交通“内循环”,从迎宾路海罗村附近到荔枝沟,不用再绕远路,直接经迎宾路、腊尾路就可到达,通行时间大大缩短。
如今的迎宾路车水马龙,世茂三亚国际金融中心、太平金融产业港、五矿国际广场、保利国际广场等一幢幢高楼勾勒出三亚楼宇天际线。道路两侧,月川桥广场、东岸湿地公园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勾勒出三亚的幸福蓝图。
迎宾路,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城市的变化,见证三亚从边陲小镇变成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还将见证三亚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东风扬帆起航、阔步前行。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蔡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