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 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一文读懂 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9月13日,中共三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主要内容有哪些?我们通过一图来了解。

一、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以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发展具有三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打造海南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为推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自贸港建设标杆和转型发展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必须坚持先立后破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必须坚持分类施策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创新生态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优势特色创新高地基本形成,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到2029年,城市创新能级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更大步伐,具有三亚特点和三亚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

■到2035年,形成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1-2个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头部企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亚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种业、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滨海城市。

二、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

●打造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和品种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建设“南繁硅谷”。

●发展壮大种业产业集群

加大种业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发展生物科技型种业企业,积极孵化服务种业发展创新型企业,打造种业创新创业高地。

●打造种业开放合作高地

加强种业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培育生物育种服务和种业国际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业态,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种业服务模式。

●创新种业发展配套业态

围绕推进智慧南繁体系建设、智慧种业发展,打造智慧育种大模型,推动相关设施农业建设,积极拓展新服务、打造新业态。

●培育壮大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同纬度热带果蔬,引育“新奇特优”果蔬品种。加强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大力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优质农产品。

三、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围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推进深海科技大科学装置谋划布局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等科研平台建设运行。

●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

支持深海化合物研究,推进深海微生物、化合物等资源库建设,建立健全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应用机制,推进深海化合物和生物技术产品开发。

●创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加快建设渔业现代化码头,高水平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持续丰富海洋产业业态。

●积极开发海洋旅游资源

推进邮轮母港建设,增加游艇泊位供给,开发出境游“多点挂靠”邮轮航线,拓展游艇出海游空间,丰富“邮轮+”、“游艇+”等旅游产品,打造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千艇之城”能级。

四、积极培育发展空天产业

●加强遥感信息科技应用研究

推进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测控等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量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南卫星星座建设。

●推动遥感信息产业发展壮大

实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链培育工程,聚焦打造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产业体系,支持发展卫星数据传输处理、智能融合应用等产业发展,探索发展卫星设计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低空经济

开通市内、城际、城郊eVTOL载人示范航线,开展eVTOL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完善空中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持发展“无人机+生活场景”物流服务等。

五、着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续推进“六水共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全面强化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湾区岛屿建设和保护。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山海联动、陆海统筹、蓝绿互补新格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提升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能级,推动离岸金融业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大绿色产品供给,鼓励开展绿色消费,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进“清凉城市”建设,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等。

六、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强5G基站建设,适度超前布局量子通信、6G网络等基础设施,支持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进IPv6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推动公共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打造“万兆城市”。

●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国际数据港,探索建设三亚国际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数据交换重要中转站,推动数据总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发展数字化水平

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加快发展智能支付、智能网点,培育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销售、无人配送等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海南放心游、放心付。

七、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良好生态

●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体制机制,打造以创新和高成长性为特点的产业集群。

●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加大科技成果“赋权”力度,推广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入推进“诚信三亚”建设。

●加强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政策配套。加强本土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入推进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创新知识产业应用业态。加强重点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鼓励引导开发种业、深海科技领域科技保险、科技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政银保项目,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支持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三亚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鼓励驻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国际科研合作和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

●强化风险防控

创新新质生产力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模式,实施重大风险源普查工程,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研判机制等,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八、加强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面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部门间横向协同、上下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

●动态监测评估

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宣传引导

强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等。

责任编辑:王雪杉 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一文读懂 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9-19 06:31:02

9月13日,中共三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主要内容有哪些?我们通过一图来了解。

一、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以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发展具有三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打造海南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为推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自贸港建设标杆和转型发展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必须坚持先立后破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必须坚持分类施策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创新生态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优势特色创新高地基本形成,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到2029年,城市创新能级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更大步伐,具有三亚特点和三亚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

■到2035年,形成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1-2个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头部企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亚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种业、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滨海城市。

二、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

●打造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和品种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建设“南繁硅谷”。

●发展壮大种业产业集群

加大种业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发展生物科技型种业企业,积极孵化服务种业发展创新型企业,打造种业创新创业高地。

●打造种业开放合作高地

加强种业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培育生物育种服务和种业国际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业态,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种业服务模式。

●创新种业发展配套业态

围绕推进智慧南繁体系建设、智慧种业发展,打造智慧育种大模型,推动相关设施农业建设,积极拓展新服务、打造新业态。

●培育壮大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同纬度热带果蔬,引育“新奇特优”果蔬品种。加强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大力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优质农产品。

三、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围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推进深海科技大科学装置谋划布局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等科研平台建设运行。

●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

支持深海化合物研究,推进深海微生物、化合物等资源库建设,建立健全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应用机制,推进深海化合物和生物技术产品开发。

●创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加快建设渔业现代化码头,高水平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持续丰富海洋产业业态。

●积极开发海洋旅游资源

推进邮轮母港建设,增加游艇泊位供给,开发出境游“多点挂靠”邮轮航线,拓展游艇出海游空间,丰富“邮轮+”、“游艇+”等旅游产品,打造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千艇之城”能级。

四、积极培育发展空天产业

●加强遥感信息科技应用研究

推进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测控等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量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南卫星星座建设。

●推动遥感信息产业发展壮大

实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链培育工程,聚焦打造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产业体系,支持发展卫星数据传输处理、智能融合应用等产业发展,探索发展卫星设计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低空经济

开通市内、城际、城郊eVTOL载人示范航线,开展eVTOL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完善空中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持发展“无人机+生活场景”物流服务等。

五、着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续推进“六水共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全面强化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湾区岛屿建设和保护。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山海联动、陆海统筹、蓝绿互补新格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提升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能级,推动离岸金融业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大绿色产品供给,鼓励开展绿色消费,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进“清凉城市”建设,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等。

六、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强5G基站建设,适度超前布局量子通信、6G网络等基础设施,支持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进IPv6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推动公共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打造“万兆城市”。

●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国际数据港,探索建设三亚国际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数据交换重要中转站,推动数据总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发展数字化水平

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加快发展智能支付、智能网点,培育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销售、无人配送等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海南放心游、放心付。

七、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良好生态

●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体制机制,打造以创新和高成长性为特点的产业集群。

●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加大科技成果“赋权”力度,推广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入推进“诚信三亚”建设。

●加强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政策配套。加强本土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入推进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创新知识产业应用业态。加强重点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鼓励引导开发种业、深海科技领域科技保险、科技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政银保项目,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支持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三亚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鼓励驻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国际科研合作和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

●强化风险防控

创新新质生产力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模式,实施重大风险源普查工程,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研判机制等,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八、加强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面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部门间横向协同、上下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

●动态监测评估

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宣传引导

强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等。

责任编辑:王雪杉 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