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以后,火龙果挂满藤蔓。在崖州区梅东村的三亚崖城山海间生态家庭农场,这里不仅火龙果香味四溢,还有满棚的兰花飘香,还有成群结队的鸽子。
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发展多种业态,通过种养结合促进融合共生,打造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该农场探索出的“新路子”,不仅有效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养,也为三亚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借鉴。
8月底,在三亚崖城山海间生态家庭农场里,大棚内的兰花盛开,香气四溢。记者 李学仕 实习生 江文滔 摄
“养”出高效益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鸽棚,伴随着“咕咕”的声音,黄会军开始了他一天的忙碌。
“我们把选育出来的鸽子放在一起观察,经过逐步淘汰,剩下的就是合格的种鸽。”这位来自湖南、脸庞黝黑的“80后”,便是这家农场的“农场主”。
他一边观察鸽子生长情况,一边详细介绍他的“农场发展史”。2015年10月,他在梅东村承包了52亩地养殖肉鸽,最近几年,随着生态循环农业的逐步推广,他开始尝试通过“种养结合”发展生产,目前已建设鸽子养殖棚、火龙果种植区、兰花种植棚等。
“我们采用绿色种养模式,确保农场产品的品质。”黄会军自豪地介绍。在养殖过程中,他们挑选高粱、小麦、豌豆等杂粮作为鸽子的饲料,使其肉质鲜美无腥味。每年,农场可向三亚市区、崖州区及周边村庄供应十万多只优质乳鸽,深受市场欢迎。
此外,在品种引进方面,农场下足了功夫,引进广东中山石岐鸽、深圳天翔达一号、美国王鸽、比利时卡奴鸽等国内外优良品种,并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进行选育。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为海南农户和养殖场提供了3万多对优良种鸽。
“种”出新天地
在鸽舍附近,一座遮阳大棚内,色彩斑斓的兰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微风轻拂,花香四溢,黄会军望着自己培育的兰花新品种,心里满是自豪与期待。这些新品种不仅为他的小农场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将为其带来可观的收益。
占地10亩的兰花大棚内,目前培育着10万余株兰花幼苗。
“我们农场负责提供生产物资与成本,工人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管理之中。在兰花种植版块,农场与工人都能获得丰厚回报。”黄会军介绍,兰花种植采取订单生产模式,确保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除了兰花种植外,火龙果的集中连片种植也是农场一大亮点。在占地35亩的火龙果种植区内,农场引进了市场潜力大、产量高的台湾大红二号红肉火龙果品种。依托三亚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农场成功实现反季节火龙果生产与销售。每亩火龙果经营收入高达2万元,纯盈利超过1万元。
记者了解到,每年农场可向市场供应约40万斤火龙果,向周边农户与种植基地提供近30万株火龙果幼苗。
绿色循环发展
“生态循环,正是我们农场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在深入交流中,黄会军欣然分享经验:充分利用有机鸽粪,通过生物发酵、扩培菌种、自培氨基酸水肥,为火龙果提供充足的有机菌肥和水肥,促进火龙果高质高产,所种植出来的火龙果果形大、果皮艳丽、甜度高,保质期长。在此过程中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减少对土壤、地下水污染。
“鸽子一年销售额在2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火龙果销售额 40万元到50万元之间,兰花销售额 40万元至50万元……”黄会军说,2023年农场销售额达300万元,净利润87万元。
科学种养,让黄会军尝到了甜头,也给周边农户带来了就业机会,他们不仅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还学到相关技术。
“在这里工作近10年了,现在主要负责养殖方面的工作。收入稳定可观,每年能赚10万元左右,而且离家近,工作起来特别充实,心里很踏实。”村民董雪海满脸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据悉,2021年,该农场被评为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建设优秀创新主体,2023年被评为三亚市示范家庭农场。据统计,三亚市目前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有9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下一步,三亚将积极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提升种养效率。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