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志愿者给“海棠”喂食鱿鱼。
2024年5月25日,经过145天治疗,“海棠”从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出发,启程“回家”。这是志愿者引导“海棠”游进室内医疗池。
海洋环保志愿者在在蜈支洲岛海域海底种植珊瑚。
三亚蜈支洲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殖放流鱼苗,助力海洋牧场建设。
海上环卫工人在清理海面上的垃圾。
这是发生在三亚的“人与鲸”缘深情浓的故事。
2024年5月26日6时,经过145天的救助,曾在三亚搁浅的鲸鱼“海棠”重回大海。
这是我国首次成功救治搁浅短肢领航鲸的案例。搁浅鲸豚救助是世界难题,“海棠”被成功救治并实现野外放归,是三亚有针对性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对生态为先理念的践行。
近年来,三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国之大者”,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海洋资源,创新海洋绿色发展路径,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细心呵护这片深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鲸”险结缘情意浓
鲸不仅是生活在深海的海洋生物,也是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这些“温柔的巨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这些深海精灵“迷途”搁浅在眼前时,人们没有丝毫犹豫,齐心合力展开“鲸”险救援。
李海勤喜欢鲸。但他的遗憾,几乎都与鲸有关。
2019年盛夏,搁浅在三亚海滩的短肢领航鲸“萌丫”,无声地向人类求救。陪护了60个小时的李海勤,最终听不到它的心跳。这头刚产下幼崽的母鲸,如今被放置在一座鲸豚标本馆内。
作为三亚鲸豚救护队发起人,47岁的三亚大东海景区安全管理员李海勤和他的团队义务承担起全海南岛鲸豚救助的重任,至今参与了30多头鲸豚的营救。全球范围内,搁浅鲸豚被救活是小概率事件,但李海勤想努力争取哪怕百分之一的希望:“我想继续带着它们回家,只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那并不是一个回不去的海洋。”“也许只能减缓它通向死亡的步伐,但如果什么都不做,它肯定会很快死亡。”
即使知道搁浅鲸豚救助是世界难题,人们也没有放弃。近年来,三亚有针对性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和救助技能培训,依托现有的海洋场所、保育队伍、专业兽医,建立起科普救助基地,编织起一张强有力的救助网络。同时,三亚还开展进社区、进学校等主题宣传活动,向接触水生野生动物第一现场的人群,比如海岸派出所、海警、消防工作人员,以及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涉海酒店工作人员等普及救助技能和专业知识,愈来愈多的爱心人士自发加入救助队伍中,这股爱心力量愈发壮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水生野生动物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2022年6月23日18时许,三亚港海岸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报警称,在凤凰岛近海浅水区域发现一头受伤的海豚,请求出警救助。当晚20时许,在多部门协助下,搁浅海豚被转移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接受专业救治。
2023年2月15日18时30分许,梅联海岸派出所民警在角头港海岸线例行巡查工作中发现一头重约300斤的鲸鱼受伤搁浅,随即联合渔民开展救助并向海洋生物保护协会报告寻求救治。
2024年1月3日,一头短肢领航鲸在三亚市海棠南路海岸线附近搁浅,随后被转运至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救治。经过5天的救治,这头短肢领航鲸可以在救助池中自主游动并进食,志愿者们给它取名“海棠”。经过145天治疗,5月26日6时,“海棠”重回大海。
2024年7月18日晚,一头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搁浅,多部门联动将其转运并进行救治。志愿者为这头搁浅的短肢领航鲸取名“海莉”,小名“胖妮儿”。目前“海莉”已可以自主下潜、自主进食,待血检结果恢复正常后,工作人员考虑将其转入室外大水池中进行进一步康复训练。
……
一次次与鲸豚相遇,一次又一次精心呵护。在每场生命的接力中,所有人都全力以赴。
2
人海缘深情更深
人类与海洋命运同体,彼此守护才能蓬勃永续。
“保护鲸豚类动物,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哪怕是少扔一点垃圾。”游泳教练李波认为,让海水变得更干净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抱着这一信念,他坚持清理海洋垃圾24年。与在岸滩上捡拾垃圾不同,海底能见度低,作业时还需要小心谨慎,不能破坏珊瑚,孤身潜入大海打捞垃圾比想象中要危险得多。身体被渔网割伤、脖颈被绳子勒住、尖锐的礁石刺破皮肤……即使伤痕累累,李波也从未放弃,“现在海底的环境越来越好,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生态关键区。黄晖团队每每谈及与三亚珊瑚生态修复结缘的故事就感慨万分:海洋因珊瑚而斑斓多姿,我们团队成员的人生因珊瑚而精彩。
2007年,黄晖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这些年来,黄晖带领的团队深耕三亚,为三亚的海洋生态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陆续负责了蜈支洲岛海域、瑞吉码头海域、小东海海域、小洲岛海域、西岛海域、东锣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根据当地不同的底质及水流情况,分别设计并搭建了树形珊瑚苗圃、框架珊瑚苗圃等,培育珊瑚断枝达30000株以上,底播移植珊瑚40000株以上,修复面积达20000平方米。
“现在,珊瑚生存的‘环境’在一天天变好,我相信未来会更好。”黄晖说。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让人们看到了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海南,也有位养鱼的“老渔翁”,在大海里放牧。这位海底“牧渔人”用自己的行动,述说着“老人与海”的故事。
王爱民是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花了13年时间在海底为海洋生物“盖房子”。13年间,珊瑚从水泥礁石上长了出来,鱼群一点点地扩大。
王爱民介绍,自2011年4月投下第一批人工鱼礁至今,蜈支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环岛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从不足15%提升至28.78%,软珊瑚覆盖率也提升至9.6%。人工修复珊瑚礁面积超过1公顷,共移植珊瑚10余种,共计1万多株,1年珊瑚成活率超过90%,单种珊瑚面积增加近10倍。目前,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已形成完整的珊瑚礁、鱼虾贝等海洋生物圈,曾经的“海底荒漠”变得生机勃勃,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放眼三亚,沧海之上处处皆是道不完的情,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抱深海、守护深蓝。而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仍在继续。
3
鱼游蓝海情再续
看,越来越多的海洋精灵出现在三亚海域——
2023年,三亚海警局千舟舰在三亚湾附近海域巡逻时偶遇大批海豚,它们时而跃水腾空,时而嬉戏潜水。
2024年7月,有市民在三亚湾凤凰岛附近海域看到,一头粉色的海豚跃出海面,逐浪戏水。粉色海豚学名中华白海豚,它的出现实属罕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要求严格的“水质检测员”,中华白海豚的每次出现,意味着该海域水质为优,得到了它们的青睐。
海岸线长264.42公里,海域面积3226平方公里……海洋,是三亚最鲜明的城市印记。近年来,三亚坚持保护与生态整治并举,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提升海洋生态服务功能,走出了一条富有三亚特色的人海和谐之路。
在生态整治方面,三亚加大力度推进红树林湿地种植、河口清淤疏通、沙滩岸线修复、沙滩防护林建设、护岸生态化改造、滨海湿地恢复等工程;养殖塘清退完成60公顷;完成珊瑚礁盔体浇筑600个,培苗区培育珊瑚种苗15000株。
经过不懈努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23年,三亚藤桥河大桥、崖城大桥、林家村、亚龙湾路桥等4个省级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为优,以一类海水为主,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100%;亚龙湾、大东海国家重点海水浴场水质等级为优的天数比例均为100%。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探索中前行。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系统性编制出台《三亚市海域定级与基准价格评估成果》《三亚市海域使用详细规划》《三亚市海域海岛巡查监管工作方案》,集成创新三大海洋经济管理制度,打造全国首个从海域空间规划、海域使用权出让到用海巡查监管的海域海岛开发保护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在优化海洋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科学海域使用管理秩序、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根据《美丽三亚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三亚还将聚焦陆海生态关键区域,打造保护修复先行示范。以热带陆海生态环境本底为基础,实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提升红树林、珊瑚礁等特殊生态系统价值,全力推进以助力“南繁”事业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当下,行走在鹿城海边,天蓝海阔、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一派勃勃生机。
站在沙滩上,看那悠悠碧海中,人海故事千丝万缕,萦绕在一波又一波浪涛里,愈发生动、美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文 刘琪成 陈聪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