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队在海南岛东南方向海域与数个短肢领航鲸群相遇。 见习记者 张子毅 摄
“海棠!是你吗?”7月7日,是我国首例成功救助的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首次回访考察活动行程的最后一日,每个人依旧期盼着能与“海棠”相会。
依据安装在“海棠”身上的信标反馈的点位信息,船只实时调整着方向在大海上行进。天一蒙蒙亮,志愿者们就轮流来到甲板上加入“目测寻找”小队。陪伴着大家的还有数只红脚鲣鸟,它们在船身周围飞来飞去,捕食着船只劈波斩浪时惊起的飞鱼。
16时40分许,在一团乌云的笼罩下,大家被海风吹得有些站不住脚,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和志愿者们仍坚守在甲板上,期盼能够亲眼见到“海棠”的出现。
16时50分许,船身一侧出现海上彩虹,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摄像设备记录下这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这一定是好兆头!希望我们还能见到‘海棠’。”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滴,甲板上的志愿者们回到驾驶室继续目视寻找……
夜色渐浓,夕阳终于耐不过时光磨砺,坠落在海平面。李松海团队的成员欧阳明玥在实验本上记录着当日的“收获”:“今日目击的部分个体,可能昨日也有目击。可以得知‘海棠’活动区域存在大量短肢领航鲸。”
“跟着‘海棠’的步伐,它的活动轨迹就在我们附近,它也许就在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与我们擦肩而过。”20时许,考察团队齐聚在会议室开展总结,李松海说,“通过这几天观测,说明‘海棠’与这些鲸群在一起。‘海棠’,并不孤独!”
“没有亲眼再见‘海棠’或许是小遗憾,但让我们知道它已经找到族群,健康生活,这就是最好的收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说道。
截至记者发稿前,中国渔政46016船此次航行了大约300多海里,调查团队在考察海域与数个短肢领航鲸群、弗氏海豚群相遇,其中包含大量母子对。还有糙齿海豚、喙鲸、海龟等“海洋精灵”浮出海面。
海洋之美,源自缤纷。从深邃的蓝色海洋到大量的鲸类群体,从多样的海洋生物到丰富的海洋资源,南海都展现了充满多彩与丰富的生物世界,它提供了探索自然、认识生命的宝贵机会。
“故事还在延续。”李松海表示,在未来的探索中,应继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让美丽的海洋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特派记者 卢智子)
记者手记
海上“鲸”喜
7月4日至7日,回想几天的“海漂”采写生活,这是一次无法复刻的人生体验。
“鲸”喜:船上的人都化身“追鲸”人,几天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辨识短肢领航鲸、弗氏海豚的方法;虽然没亲眼见到“海棠”,但是见到了它的朋友们,这让我们看到科考的价值和意义,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南海生物多样性……
“历险”:海上的网络信号不好,上传图文素材总会“卡壳”;摄像同事的无人机在拍摄素材时不慎“坠海”;有晴天、有雨天、有彩虹,每个人的皮肤都不免黑了几个“色号”;时不时会发现飘在海面上的塑料瓶、渔网、绳子等垃圾,这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返航:考察团队在甲板合影留念,万物沉浸在柔和的大海中,大家被从云缝里射出的落日光辉照耀着。“别后月余,殊深驰系。”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船只朝着返程的方向行进,也留下了大家对“海棠”的深深牵挂。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