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调查团队在海南岛东南方向海域与数个短肢领航鲸群相遇。三亚传媒融媒体见习记者 张子毅 摄
三亚新闻网海口7月5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特派记者 卢智子)“很想知道,重归大海的‘海棠’还好吗?”放归近40天,许多人心系着这只短肢领航鲸的状态。7月4日,由海南省海洋厅、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工作人员组成的调查团队,于18时30分许乘船驶离海口秀英港码头,开启我国首例成功救助的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首次回访调查活动。
短肢领航鲸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今年1月3日,一头雄性亚成体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搁浅被发现,在多部门通力协作下被送至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救治,大家为它取名“海棠”。
“海棠”经500余人次参与、历时145天接力救助,完全恢复健康,具备自主捕食、辨识同类等一系列独立生存技能。5月7日,经专家评估,“海棠”身体情况达到放归标准;5月25日,“海棠”搭乘利洋358科考船从三亚踏上回家路;5月26日,“海棠”被安稳地从船上放入深海。
“重归大海后的‘海棠’,一直和我们保持着远程‘联系’。”20时许,夜幕降临,船舱内灯光明亮,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及其团队成员向大家展示着“海棠”的活动轨迹——5月26日至6月2日,东北方向定向移动;6月3日至12日,逗留;6月14日,运动至目前轨迹的最北处;6月14日至19日,回到逗留处;6月20日至7月4日,逗留。
原来,依托安装在“海棠”身上的信标,科研人员可以追踪到它的游动里程、下潜深度等信息,以便判断其状态。
“截至目前,‘海棠’游动累计已超1000海里。”“放归的前几日,‘海棠’下潜深度大多是数十米,第3天的最大下潜深度仅有7米。其后,主要集中在300至500米区间,最大下潜深度在6月18日,达到575.75米。”基于信标数据记录分析,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初步判断“海棠”已经逐渐适应深海野外环境,这一消息令在场人员倍感振奋。22时许,夜色无尽,船只跟随“海棠”的踪迹继续航行着……
幸运之舟,深蓝见鲸。在航行了大约20小时、190多海里后,7月5日13时51分,调查团队在海南岛东南方向海域与数个短肢领航鲸群相遇,它们跃出海面,亲吻水花。
山川湖海,万物关情。大家在鲸群中寻找着“海棠”的身影,期盼着能与它重逢。
据悉,国内此前并无短肢领航鲸救助且放归成功的案例,“海棠”是海洋生物救援的里程碑事件,更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崭新起点。
原标题:一别月余,重归大海的“海棠”还好吗?
海南开展我国首例成功救助的搁浅短肢领航鲸首次回访调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