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端牢中国人饭碗 三亚在接续奋斗
为端牢中国人饭碗 三亚在接续奋斗

袁隆平生前多次表达对三亚的热爱,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这片热土见证了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三亚的田间地头,袁老的身影总是那么忙碌而坚定,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希望的田野。

虽然袁隆平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和事业在三亚这片热土上继续发扬光大。这几年,三亚继续弘扬袁隆平科学精神、南繁精神,推动杂交水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袁隆平一生为粮食奋斗,“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初心从未改变。在生病期间,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心里仍惦记着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

5月22日,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纪念园,群众向袁隆平铜像敬献鲜花。 记者 刘琪成 摄

回忆起2021年3月在三亚与袁隆平工作交流的场景,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用春说:“袁老师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拳拳之心让人敬佩。”柯用春给记者描述起当时的场景,“袁老师多次强调加强科技攻坚,实现双季亩产3000斤以上目标”。

这个“目标”在第二年便已实现:2021年5月和10月,该项目两季测产合计亩产1586.86公斤,这也意味着,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成功突破周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随后的2022年、2023年,该项目均突破“3000斤”,海南连续三年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更多盐碱地种上水稻并实现高产高效是袁隆平的梦想之一。在杂交水稻之后,袁老有了更新的科研目标,重点研究盐碱土地种植水稻,开始在三亚开展耐盐碱水稻的技术攻关,并提出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设在三亚,致力于实现种业前沿技术的突破。2022年3月16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致力于推动提升我国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为我国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目前,该中心相关单位已累计审定耐盐碱水稻品种11个,在中度盐碱地种植最高亩产达580.06公斤;培育的耐盐杂交稻新品种“菁两优3261”兼具耐盐性好、米质优、抗性好等优点,即将成为南方滨海盐渍地的主导种植品种。同时创制鉴定出全生育期耐4‰至6‰盐胁迫杂交稻亲本43个,并打造了一批百亩、千亩、万亩耐盐碱水稻丰产示范典型,完成了总部科研试验基地及多盐度精准鉴定平台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此外,针对我国盐碱地分布广、类型多样,研究优势单位、平台和人才队伍分散、难以集中的特点,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以“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试验站/基地”的模式进行建设,计划到2030年,孵化与服务耐盐碱水稻及相关产业企业50家以上,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3家至5家。

“袁”梦,三亚做的工作不仅于此。近几年来,三亚始终把农业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以来,三亚结合气候优势和南繁种业优势,全面推行生态高效轮作模式,相继打造了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一批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轮作模式,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农业提质增效、耕地持续改良、农民稳定增收,实现了农田生态提升、“钱粮双丰收”。

用好、用足良好的气候条件,三亚正在推广“十万亩菜+十万亩粮”轮作机制,通过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千亩杂粮等项目,保障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促进“钱粮双丰收”。

目前,三亚制定了《“钱粮双丰收”工作方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九条措施》,累计推行生态高效轮作模式超6万亩,打造了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一批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轮作模式。

此外,三亚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三亚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设施建设与地力提升双推进,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有效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建立良种、良法、良制、良田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选育优质高产品种,端稳农民的“饭碗”。2019年以来,三亚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32万亩,其中南繁科研育种基地9.59万亩,基本实现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在中国人心里,袁隆平的分量极重。为天下忧乐者,功在千秋。斯人已去,而他在祖国大地播下的种子,将由后来者悉心培养、浇灌,育为万顷青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4-05-19 06: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19 06:3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18 06:5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18 06:5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18 07:0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16 06:16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为端牢中国人饭碗 三亚在接续奋斗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23 06:25:26

袁隆平生前多次表达对三亚的热爱,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这片热土见证了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三亚的田间地头,袁老的身影总是那么忙碌而坚定,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希望的田野。

虽然袁隆平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和事业在三亚这片热土上继续发扬光大。这几年,三亚继续弘扬袁隆平科学精神、南繁精神,推动杂交水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袁隆平一生为粮食奋斗,“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初心从未改变。在生病期间,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心里仍惦记着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

5月22日,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纪念园,群众向袁隆平铜像敬献鲜花。 记者 刘琪成 摄

回忆起2021年3月在三亚与袁隆平工作交流的场景,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用春说:“袁老师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拳拳之心让人敬佩。”柯用春给记者描述起当时的场景,“袁老师多次强调加强科技攻坚,实现双季亩产3000斤以上目标”。

这个“目标”在第二年便已实现:2021年5月和10月,该项目两季测产合计亩产1586.86公斤,这也意味着,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成功突破周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随后的2022年、2023年,该项目均突破“3000斤”,海南连续三年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更多盐碱地种上水稻并实现高产高效是袁隆平的梦想之一。在杂交水稻之后,袁老有了更新的科研目标,重点研究盐碱土地种植水稻,开始在三亚开展耐盐碱水稻的技术攻关,并提出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设在三亚,致力于实现种业前沿技术的突破。2022年3月16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致力于推动提升我国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为我国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目前,该中心相关单位已累计审定耐盐碱水稻品种11个,在中度盐碱地种植最高亩产达580.06公斤;培育的耐盐杂交稻新品种“菁两优3261”兼具耐盐性好、米质优、抗性好等优点,即将成为南方滨海盐渍地的主导种植品种。同时创制鉴定出全生育期耐4‰至6‰盐胁迫杂交稻亲本43个,并打造了一批百亩、千亩、万亩耐盐碱水稻丰产示范典型,完成了总部科研试验基地及多盐度精准鉴定平台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此外,针对我国盐碱地分布广、类型多样,研究优势单位、平台和人才队伍分散、难以集中的特点,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以“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试验站/基地”的模式进行建设,计划到2030年,孵化与服务耐盐碱水稻及相关产业企业50家以上,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3家至5家。

“袁”梦,三亚做的工作不仅于此。近几年来,三亚始终把农业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以来,三亚结合气候优势和南繁种业优势,全面推行生态高效轮作模式,相继打造了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一批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轮作模式,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农业提质增效、耕地持续改良、农民稳定增收,实现了农田生态提升、“钱粮双丰收”。

用好、用足良好的气候条件,三亚正在推广“十万亩菜+十万亩粮”轮作机制,通过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千亩杂粮等项目,保障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促进“钱粮双丰收”。

目前,三亚制定了《“钱粮双丰收”工作方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九条措施》,累计推行生态高效轮作模式超6万亩,打造了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一批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轮作模式。

此外,三亚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三亚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设施建设与地力提升双推进,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有效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建立良种、良法、良制、良田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选育优质高产品种,端稳农民的“饭碗”。2019年以来,三亚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32万亩,其中南繁科研育种基地9.59万亩,基本实现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在中国人心里,袁隆平的分量极重。为天下忧乐者,功在千秋。斯人已去,而他在祖国大地播下的种子,将由后来者悉心培养、浇灌,育为万顷青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