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南繁情缘—— 杂交水稻扛起科技兴粮第一生产力重任
袁隆平的南繁情缘—— 杂交水稻扛起科技兴粮第一生产力重任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杂交水稻技术堪称这样一项创造奇迹的技术,既填补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学术空白,又发展成为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杂交水稻大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一粒种子,连着农业现代化,关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一粒种子,连着粮食安全,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做好。

辛业芸(左)与袁隆平在办公室工作。作者供图

众所周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南繁是成就杂交水稻的摇篮。袁隆平先生曾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属于南繁。杂交水稻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但很少有人注意,几乎所有的水稻优良品种都是从海南繁育出来的”。南繁可以说创造了杂交水稻奇迹。

所谓南繁,是有组织、有规模、成体系的育种创新活动。当年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异地培育的研究结果,开辟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改变了在固定地点进行新品种选育的传统方法,促成了我国农业科研生产新模式“南繁育种”的形成,奠定了南繁的理论基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事业的开创人和领军人,伴随着杂交水稻的创新研发,他的研究成就不仅填补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学术空白,并发展成为增产粮食的全新生产力,使杂交水稻成为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杂交水稻大产业。而一辈子潜心于南繁育种的袁隆平,在南繁中锻造出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涵,并为南繁种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历程,从开始就开启了南繁模式。自1967年起的每年秋冬时节,他开始选择在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开展南繁。为加速“三系法”育种进程,1970年,袁隆平和其助手来到三亚,在南红农场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系培育,从此,袁隆平把三亚确定为最佳的南繁之地。

探索之路并非坦途。此前6年时间,袁隆平带领助手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的实验,都没有获得不育株和不育度均达到100%不育的材料;他们还遇到了研究盆钵被砸、研究材料被毁于水井中,以及到云南元江南繁遇到滇南大地震,只能在操场上住窝棚3个月等情况。

研究遇到了极度困难和技术瓶颈,袁隆平没有放弃,而是鼓起勇气,敢于创新,提出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探索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新途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新设想使处于最低潮的杂交水稻研究最终渡过了难关。

在袁隆平带领助手继续来到南红农场并寻找野生稻过程中,1970年11月23日,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之间铁路涵洞的水坑沼泽地段,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给它定名为“野败”;利用“野败”不育基因作为突破口,加以转育,突破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瓶颈,很快选育出“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如“二九南1号”A和B。

1971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农林部将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决定组织杂交水稻的全国性协作攻关。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水稻育种专业人员齐聚南红农场,利用“野败”转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面对大协作的大好形势,袁隆平没有把“野败”据为己有,而是慷慨地把加速繁殖出来的十分珍贵的“野败”材料分送给广东、广西、湖北、福建等十几个省市进行试验。这些地方的科研人员浩浩荡荡汇聚海南,开展三系配套协作攻关,袁隆平毫无保留,他挤出时间,给来跟班学习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讲课,传授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手把手地传授杂交操作技术,指导大家各有侧重地突破,促使“野败”与2000个不同的品种进行测交转育试验,扩大了成功几率,加快了研究进程。

此后,经全国大协作,实现了杂交稻三系配套,突破了世界杂交稻育种难关,国内涌现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品种,激发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南繁工作的积极性。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杂交水稻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华大地迅速推开。其中,最早投入生产的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等配组的“南优 2 号”(“二九南1号”A X IR24)和江西团队选育的“汕优 2 号”(“珍汕”97A X IR24)组合,以其较强的杂种优势,在杂交水稻推广应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杂交水稻比当地早稻和中稻的当家品种增产20%至30%。

可以毫不为过地说,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百分之百都经过南繁。为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袁隆平先生先后转战到三亚师部农场等开展海南南繁育种工作。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后,依托师部农场建立了南繁基地,师部农场从此成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固定南繁平台,改变了过去住窝棚、睡通铺,还得砍柴烧饭、担水洗菜,过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局面。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南繁试验基地建设了南繁专家科学实验、生活、农资配套等设施,为加快育种进程,为科研人员前往三亚进行南繁育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袁隆平带领团队,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重任,凭借南繁的优越条件,频频推出新成果,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800、900、1000、1100、1200公斤目标相继实现,南繁功不可没。

袁隆平先生把三亚比作“热带天堂”。他说,南繁育种、发现“野败”成就杂交水稻,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2002年,他被授予“三亚市荣誉市民”称号。人们记得,步入鲐背之年的他,一如既往地奔赴三亚进行杂交水稻的南繁研究。哪怕到了后来已经躺在病床上了,依然割舍不下他的杂交水稻事业。他在病床上记挂南繁,细致过问杂交水稻每一个环节,关心气温、天气,关心杂交水稻的播种、制种……他的头脑里就像在放一部杂交水稻的电影,他像总导演,指挥着每一项工作,还要布置杂交水稻的各项任务。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成为杂交水稻的化身。

如今,袁隆平先生已经化作耀眼的星辰,高挂天空,俯瞰大地。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繁人,为“要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接续奋斗。可以说,南繁筑牢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如今,南繁肩负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的历史使命,南繁事业与“中国饭碗”互相成就,杂交水稻在南繁的发展中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的工作助理和学生)

(辛业芸)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袁隆平的南繁情缘—— 杂交水稻扛起科技兴粮第一生产力重任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4-05-23 06:22:04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杂交水稻技术堪称这样一项创造奇迹的技术,既填补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学术空白,又发展成为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杂交水稻大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一粒种子,连着农业现代化,关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一粒种子,连着粮食安全,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做好。

辛业芸(左)与袁隆平在办公室工作。作者供图

众所周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南繁是成就杂交水稻的摇篮。袁隆平先生曾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属于南繁。杂交水稻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但很少有人注意,几乎所有的水稻优良品种都是从海南繁育出来的”。南繁可以说创造了杂交水稻奇迹。

所谓南繁,是有组织、有规模、成体系的育种创新活动。当年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异地培育的研究结果,开辟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改变了在固定地点进行新品种选育的传统方法,促成了我国农业科研生产新模式“南繁育种”的形成,奠定了南繁的理论基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事业的开创人和领军人,伴随着杂交水稻的创新研发,他的研究成就不仅填补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学术空白,并发展成为增产粮食的全新生产力,使杂交水稻成为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杂交水稻大产业。而一辈子潜心于南繁育种的袁隆平,在南繁中锻造出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涵,并为南繁种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历程,从开始就开启了南繁模式。自1967年起的每年秋冬时节,他开始选择在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开展南繁。为加速“三系法”育种进程,1970年,袁隆平和其助手来到三亚,在南红农场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系培育,从此,袁隆平把三亚确定为最佳的南繁之地。

探索之路并非坦途。此前6年时间,袁隆平带领助手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的实验,都没有获得不育株和不育度均达到100%不育的材料;他们还遇到了研究盆钵被砸、研究材料被毁于水井中,以及到云南元江南繁遇到滇南大地震,只能在操场上住窝棚3个月等情况。

研究遇到了极度困难和技术瓶颈,袁隆平没有放弃,而是鼓起勇气,敢于创新,提出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探索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新途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新设想使处于最低潮的杂交水稻研究最终渡过了难关。

在袁隆平带领助手继续来到南红农场并寻找野生稻过程中,1970年11月23日,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之间铁路涵洞的水坑沼泽地段,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给它定名为“野败”;利用“野败”不育基因作为突破口,加以转育,突破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瓶颈,很快选育出“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如“二九南1号”A和B。

1971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农林部将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决定组织杂交水稻的全国性协作攻关。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水稻育种专业人员齐聚南红农场,利用“野败”转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面对大协作的大好形势,袁隆平没有把“野败”据为己有,而是慷慨地把加速繁殖出来的十分珍贵的“野败”材料分送给广东、广西、湖北、福建等十几个省市进行试验。这些地方的科研人员浩浩荡荡汇聚海南,开展三系配套协作攻关,袁隆平毫无保留,他挤出时间,给来跟班学习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讲课,传授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手把手地传授杂交操作技术,指导大家各有侧重地突破,促使“野败”与2000个不同的品种进行测交转育试验,扩大了成功几率,加快了研究进程。

此后,经全国大协作,实现了杂交稻三系配套,突破了世界杂交稻育种难关,国内涌现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品种,激发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南繁工作的积极性。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杂交水稻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华大地迅速推开。其中,最早投入生产的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等配组的“南优 2 号”(“二九南1号”A X IR24)和江西团队选育的“汕优 2 号”(“珍汕”97A X IR24)组合,以其较强的杂种优势,在杂交水稻推广应用中起到了先锋作用;杂交水稻比当地早稻和中稻的当家品种增产20%至30%。

可以毫不为过地说,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百分之百都经过南繁。为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袁隆平先生先后转战到三亚师部农场等开展海南南繁育种工作。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后,依托师部农场建立了南繁基地,师部农场从此成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固定南繁平台,改变了过去住窝棚、睡通铺,还得砍柴烧饭、担水洗菜,过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局面。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南繁试验基地建设了南繁专家科学实验、生活、农资配套等设施,为加快育种进程,为科研人员前往三亚进行南繁育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袁隆平带领团队,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重任,凭借南繁的优越条件,频频推出新成果,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800、900、1000、1100、1200公斤目标相继实现,南繁功不可没。

袁隆平先生把三亚比作“热带天堂”。他说,南繁育种、发现“野败”成就杂交水稻,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2002年,他被授予“三亚市荣誉市民”称号。人们记得,步入鲐背之年的他,一如既往地奔赴三亚进行杂交水稻的南繁研究。哪怕到了后来已经躺在病床上了,依然割舍不下他的杂交水稻事业。他在病床上记挂南繁,细致过问杂交水稻每一个环节,关心气温、天气,关心杂交水稻的播种、制种……他的头脑里就像在放一部杂交水稻的电影,他像总导演,指挥着每一项工作,还要布置杂交水稻的各项任务。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成为杂交水稻的化身。

如今,袁隆平先生已经化作耀眼的星辰,高挂天空,俯瞰大地。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繁人,为“要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接续奋斗。可以说,南繁筑牢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如今,南繁肩负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的历史使命,南繁事业与“中国饭碗”互相成就,杂交水稻在南繁的发展中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的工作助理和学生)

(辛业芸)

责任编辑:王雪杉 叶子贻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